APP下载

城市泛景观“五步营造法”之海绵城市实践*
——以上海星空之境公园为例

2021-05-08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杨赵文斌周亦白高晓宇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3期
关键词:临港海绵营造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杨 陈 赵文斌 杨 钰 周亦白 高晓宇

0 引言

临港新城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发展带交汇处,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肩负特殊使命,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本项目是承载临港活力、凸显天文主题、建设海绵示范,基于城市泛景观系统理论指导下“五步营造法”的重要探索实践。

1 寻临港发展大势,完善区域生态格局

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项目,地处上海市东南部临港新城,紧邻滴水湖,距上海市中心约75km,规划面积约54.47hm2(见图1)。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成立,引领上海从浦江时代走向海洋时代,临港新城已迎来新时代发展契机。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对标国际先进城市,近年来全力推进“花园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本项目在完善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城,承载临港新城活力及海绵建设双示范,推动“生态临港、未来之城”新时代发展。

图1 项目区位及规模

1.1 寻生态本底,构建海绵体系

“滴水成湖,向海而生”是临港的发展起始。滴水湖片区以湖为中心,由“四涟七射”(环湖的4条涟河及放射状的7条射河)水渠成网,并修建一整套平行的雨水管网,规划水系布局基本能满足雨水自流要求,在台风暴雨中将发挥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的作用。滴水湖作为临港新城田园城市的核心,是整个区域降雨径流的汇入点,是临港最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

临港新城是上海首批3个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之一,也是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本项目基于规划水网体系,立足生态,从自然生态格局、场地特征、城市风貌出发,打造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综合体”。统筹考虑水网及城市环境,将海绵设计理念纳入水系环境整治,搭建和引领临港大海绵建设。

1.2 寻景观资源,提升新城活力

临港新片区采用田园城市的发展格局,绿地系统规划每个片区形成以结构绿地为“生态保护壳”、道路绿化为“生态走廊”、核心城市公园为“生态保护壳”的格局。环湖景观带是临港地区最核心的公共开敞空间和滨水活动空间,构建绿地与城市互动、核心逐渐向社区蔓延的公共空间系统。优良的景观体系促使城市公园、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均衡发展。

临港新城建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景点,是上海东南段综合旅游休闲目的地。项目场地内的上海天文馆将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构成“三馆合一”的大科普格局。设计团队将天文主题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将公园作为上海天文馆的补位,充实全龄化、全时段、多体验的活动内容,为天文科普提供室外场所。

1.3 寻场地特色,合理综合利用

公园场地尺度巨大且地势平坦,缺少空间变化;由于距海直线距离不足4km,导致土壤黏度高、盐碱化严重且植被稀缺;贯穿公园内部的河道岸线单一,工程化明显,将场地分割为缺乏联系的4个部分。上述现状问题给场地设计带来极大挑战,但同时依托上海天文馆和良好的生态基底,加之周边新城均衡完整的公共开放系统、优良的景观体系,为场地发展带来新契机,结合海绵LID设施的岸线梳理、地形调整、视线引导等措施,形成“城市街道→道路绿带→城市公园绿带→滴水湖”逐渐渗透的空间形态。

2 明国家发展之道,确立公园目标定位

本项目以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建设契机,以上海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设计背景,以上海市“十三五”期间建设的天文馆为特色载体,基于城市泛景观理论,遵循生态城市理念,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站在国家战略指导高度,确定城市及项目发展目标。通过“梳理”“缝合”“海绵”“营境”“植入”五大策略打造“境”“享”“文”“悦”四大名片(见图2)。

公园设计将“自然”“城市”“建筑”“人”有机整合成统一系统,给场地带来新生,为临港新片区的发展蓝图描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期望为临港新片区市民呈现集景观示范、海绵示范、科技建筑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天文主题公园、海绵生态公园、健康活力公园、智慧科技公园。

图2 设计策略与四大目标

3 营星空之境,筑海绵之景

设计团队利用完整的海绵技术体系构建新城安全生态格局,将雨洪管理、生态种植与公园独特的游憩空间结合,发挥生态效益,营造生物栖息地、生物廊道,保障生物多样性,将公园融入整体的生态系统,营造景观独特、环境优美、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生境(见图3)。

追踪日月星辰运动轨迹,场地整体构图呈现动感的韵律美和自由几何的曲线美,将美学纳入园林景观设计,创造具有自然美、艺术美的现代特色休闲空间(见图4)。

通过体现生态、智慧、天文、活力4张名片,设计将自然本底、天文馆与人为活动相互交融,通过营造空间意境、文化意境、情景意境,打造全时段、多体验的文化科普休闲目的地,实现城市、建筑与景观融合的画境与人文意境(见图5)。

图3 星空之镜平面

图4 星空之镜夜景鸟瞰

4 优海绵生态技术,塑地形特色艺术

4.1 构建完整海绵生态系统,实现公园绿地可持续发展

设计团队运用“填挖方”技术,营造微地形,形成天然海绵体,综合场地内景观现状地形、绿化、自然条件和市政排水工程等多方面因素,通过LID设施实现雨水的存蓄、减排、缓排、净化、利用,地面选用会呼吸的环保材料,真正做到“有弹性”“可持续”(见图6)。最终区域雨水都将通过“四涟七射”的水网体系汇入水系核心滴水湖中,当湖水水位超标时,通过水网与海相连的闸口进行动态调节,实现雨季的整体雨洪调蓄。

公园海绵建设分为四大工程:①地块LID工程 结合景观地形建设源头LID设施,即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生态旱溪、生物滤池、蓄水模块等,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90%(设计降雨量41.82mm),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指标60%(见图7);②初期雨水调蓄工程 在市政雨水管道排河前,建设雨水调蓄池,收集径流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并净化,满足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大于5%,周边区域雨水调蓄量大于30m3/hm2;③水质净化工程 从河道中抽取河水,通过生物滤池、垂直流湿地、生态塘等多级工艺净化河水,满足末端处理设施规模为15000m3/d,出水达到地表IV类水;④通过地表竖向控制、排水管网对接及行洪排涝设计,满足“5年一遇不积水,100年一遇不内涝”的要求(见图8)。

4.2 塑造艺术地形,打造场地名片

设计团队结合海绵LID的场地竖向,利用河道改线的土方,满足场地内填挖方平衡,在满足防汛、海绵指标、游赏观光、交通及提高环境质量等前提下,塑造艺术地形,活化特色,打造“临港特色新城”新形象。在场地西南地块依次堆叠5个大小不同的圆形艺术地形,相对高度为-1~6m,集观赏性、娱乐性、休闲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提升公园整体的景观品质及视觉感受(见图9)。艺术地形如同星球运行的轨道,令人感到奇幻。

图5 星空之镜的生境、画境、意境与人境

图6 海绵技术体系

图7 LID设施布置

5 理细微设计,造品质公园

从微观层面重点管控项目整体质量,通过梳理场地微地形、各类活动空间、各要素间连接方式、生态种植搭配以及小品设施等,将星空之境公园打造为全方位的自然与活动交融体系。

5.1 场地微地形营造多样景观层次

运用“微地形”手法制造地形起伏,丰富场地变化,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设计尊重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坚持场地整体协调性与统一性,因地制宜进行地形再塑造。通过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巧妙设计建筑、河道与绿地的空间格局,同时设置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增加人对环境的体验,营造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见图10)。

5.2 特色活动融入场地,丰富多元体验

利用“微空间”手法,以“绿色、开放、共享、创新”为理念,将园林景色与室外及半室外设施相结合,使公园的体验感更佳,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满足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需求。

春涟河与青祥港将公园自然分成4个地块,在统一主题下,植入多样化功能,形成西北地块顺延天文馆景观的休闲观星区、东北地块与海绵结合的湿地科普区、西南地块与高堆土结合的饱含宇宙奥秘的天文体验区、东南地块与文旅用地结合的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律动星球区(见图11)。

5.3 联系外部交通,缝合内部地块,优化结构,建设新城生态绿网系统

采用“微连接”手法布置桥体,通过长河晓星、羽旋桥、引力桥、日月桥将河道两岸的绿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滨水游览路线(见图12)。

图9 艺术地形效果

图10 微地形设计

图11 公园功能分区

长河晓星位于天文馆东侧,连接西北和西南地块。以银河星系星云悬臂的形态化为桥的立面造型。羽旋桥位于综合服务区二西侧,连接西北和东北地块,和“同观廊”“旋星塔”组成一组观星、观鸟、观湿地的系列建筑。引力桥连接西南和东南地块,东临综合服务区四(极限星云)。极限星云强大的吸引力将彗星从远处吸引而来化作一座动态的拱形连桥。日月桥连接西北和西南地块,由2个相连的主副桥互相倚靠相切而成,设计意向来源于流星在天空划过的弧线,交相辉映。

5.4 生态种植搭配塑造空间景观,改善局部小环境

通过“微搭配”手法营造四季可赏的丰富植物景观,突出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及环境特征,以不同层次的植物塑造富于变化的空间景观:通过高低搭配打造起伏错落的林际线;通过片植、群植、列植、孤植等方式营造丰富多样的空间氛围;选用当地适生树种,运用植物造景手法,构建既能发挥综合生态效益,又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通过复合式种植、单一品种种植等组合方法营造树阵、密林、疏林草地、花海等特色植物景观;根据各地块的功能、景观调性塑造不同主题的绿化种植景观,分别体现“春花、夏叶、秋实、冬枝”,展现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文化内涵(见图13)。

结合海绵设施,选用既耐涝又抗旱的植物;选用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选用常绿落叶,草本、木本搭配,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营造野趣、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见图14)。打造生态旱溪、雨水花园、湿地等多形式种植效果(见图15)。

5.5 细节设计反映主题文化,提升品质感和文化感

利用“微细节”手法将星空宇宙文化及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树池、座椅、廊架、主题雕塑和景观小品,丰富休憩体验,打造系统的星空之境文化展示体系。同时,结合灯光色彩和种植形式营造星空之境的氛围,使整个公园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气质统一多样,体现整体的品质感和文化感。

城市家具灵感来自星团、星河、虫洞。主题雕塑取意“日月如合璧 , 五星如连珠”。标识标牌采用整体套系设计,打造独特LOGO,选用蓝色亚克力字体及拉丝不锈钢面板。游乐设施有UFO、月光秋千,色彩上多采用白色和蓝色。灯光设计秉承暗天空保护的原则,除功能照明外,还设芦苇灯、地埋灯,营造星光摇曳的氛围(见图16)。

图12 景观桥效果

图13 种植设计营造生态空间

图14 生态驳岸种植效果

图15 海绵湿地种植效果

6 结语

设计团队依托城市泛景观理论,运用城市泛景观“五步营造法”,充分发挥城市泛景观力作用,以海绵技术为内核,以星空之境为主题,以艺术地形为特色,以户外科普休闲为主线,将上海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建成临港新城具有特色主题的景观、海绵双示范项目,营造轻松、愉悦且具有独特场地记忆的场所,将城市活力和自然宁静融于一体(见图17)。

图16 标识牌、主题雕塑、灯光设计效果

图17 施工过程鸟瞰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环湖北二路与环湖北三路之间

设计时间:2018年3月-2019年3月

施工时间:2019年3月-2021年5月

项目进展:在建

占地面积:54.47hm2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建管单位: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主持:赵文斌、杨陈、杨钰

项目经理:雷洪强

景观设计:杨陈、杨钰、周亦白、高晓宇、孙平天、

袁泽、于凡迪、沈楠、刘玢颖、赵金良

驻场设计:张景华、陈志豪、杨钰、高晓宇、周亦白

海绵设计:吴昊、李亮、孙岩

智慧设计:王冰、赵险华

电气设计:李甲、魏华、张堉斌

给排水设计:曹雷、张丽

结构设计:张路

建筑设计:李兴钢工作室、建筑一院、建筑三院、建筑四院、止境设计工作室、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绿色建筑研究院

景观桥设计:李兴钢、曹晓昕、张男、郑世伟

猜你喜欢

临港海绵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海绵是植物吗?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