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33次学术年会基础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2021-05-08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即将向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到要建立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到2035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肩负着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学识、有本领、有奉献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九个坚持”全面充分阐明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办学的方向、发展的道路,以及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等。这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实践经验提出来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作为、新篇章,开辟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为今后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中央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文件,包括《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不久前又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都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任务要求非常具体,当前主要是要认真落实。
基础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因此基础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二是进一步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进入社会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特别要重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健康第一”,不只是体力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现在的孩子更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心态,经得起挫折,还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克服困难的能力。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进一步学习,不只是为升学,而是真正对学习有兴趣,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养成读书的习惯,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2019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期间,一名大学生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米歇尔·马约尔:“科研经常会遇到失败的情况,要不要继续下去?”塞门扎回答:“做科研是一段美妙的旅程,经常会有创造性的发现,要追寻内心的想法和兴趣,去寻找答案。”
要为学生打好步入社会的基础。孩子们要走向社会,而学校是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要让孩子们从小认识社会、认识他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这就是良好的社会情绪。现在有的学者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所谓领导力不是去领导别人,而是首先,领导自己、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要有认识;其次,要尊重别人,能够和人交往、沟通,能够与人合作。
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改变着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改变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的观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这种变革迎接新的挑战。
第一,教育的概念变化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以往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多种场合、利用多种媒体学习,特别是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结合,使得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的报告中所说,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
第二,教育的目标变化了。以往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只重记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人的思维。思维改变世界。
有学者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针对小学生就可以培养人工智能思维。现在许多小学都开展人工智能的活动,例如:编程、制作简单的小型机器人、无人机等,这都需要有人工智能的思维。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活动当然是多方面的,科技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思维的活动。
第三,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扩大了人类的大脑,变成了人类共有的大脑。知识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知识,讨论各种问题,甚至人类的智慧可以共享。
育人方式在变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未来教育的最重要的变化是要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教学要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启发学生去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沟通。要融合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学习。
第四,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班级授课制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促进了课程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学生选择的机会。
第五,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权威。学生已经不是只依靠课堂上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主要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大数据可以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实行“双教师模式”,即教师和虚拟教学助理,助理可以接管教师的日常任务, 还可以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对学生的指导和一对一的交流。
第六,“人工智能+教育”可以远程地、免费地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使那里的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到优质的课堂教学,而且可以提高那里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较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这次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就是一次远程教育,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于“互联网+教育”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它的优势,还要防范它的风险。要科学地运用,不可以滥用。这次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促进教育信息化,也暴露了一些短板。有的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不习惯在网上与学生沟通;软件还不丰富;有些地方硬件也不配套,等等。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教育的生态和方式,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化。互联网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也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该报告提出,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说,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能够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就是通过教育,使他有知识、有能力、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有奉献精神,能够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在互联网时代,有人提出,学校和教师会不会消亡?回答是否定的。正如《反思教育》报告中所提到的,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会情绪,学会尊重人、热爱人。
学习是人类集体的行为,个性化学习不是个人学习。《反思教育》指出,学习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更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发展的。学校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教师也不会消失。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儿童的成长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
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