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出现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5-08李欣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大叶性肺炎支原体

李欣旖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儿科,上海 200062)

0 引言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我国儿科临床中最为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在肺炎的众多类型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高[1]。MP感染患儿不仅会引起肺部炎症,亦会导致肺外多系统受损,因此应予以关注。本文对我院儿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5例确诊为MPP的住院患儿,其中男171例,女154例;年龄在10个月至13岁。患儿与其家属自愿参与到本研究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观察组:将出现肺外并发症的MPP纳入观察组。MP 感染的肺外并发症出现时间可早于、同时或晚于肺部症状。肺外并发症组肺外表现均在入院前至住院期间出现,包括症状、体征以及医技检查结果异常等。

1.1.2 对照组:除肺部损害外无其他系统受累表现的MPP纳入对照组。

1.2 方法。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患者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在本院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调查表。观察肺外并发症组的临床特点,并与对照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肺外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儿肺外并发症的情况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325例,其中发生肺外并发症者134例(41.23%),无肺外并发症者191例(58.77%)。肺外并发症累及系统分别为:泌尿系统49例(15.08%)、心血管系统26例(8.00%)、消化系统15例(4.62%)、血液系统19例(5.85%)、神经系统2例(0.62%)、肌肉骨骼肌系统2例(0.62%)与皮肤黏膜3例(0.92%)。

2.2 单因素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前病程、MP-IgM>1∶320、CRP、PCT、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起始时间上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入院前病程、MP-IgM>1∶320、CRP、PCT、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起始时间均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MPP发生肺外并发症者共134例,共占MPP总人数的41.23%,与目前国内外研究中的发病率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前病程、MP-IgM>1∶320、CRP、PCT、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起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上述6项仍是MPP出现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开始治疗时间对MPP临床转归存在影响,是MPP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2],本研究中出现肺外并发症组初始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晚,入院前病程相对于对照组来说也更长,对MPP患儿的预后存在一定影响,与上述结论一致。

同时有研究表明,年龄因素可能是导致肺外并发症发生的一种原因,而小儿肺炎中,将患儿分为0~3岁与3岁之后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个年龄段的患儿在MP感染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疾病体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0~3岁一个幼儿的支气管发育不完整,管腔十分狭窄,这导致炎性介质在释放的时候与支气管的分泌物共同致使气管阻塞,患儿表现出明显的喘息以及肺部湿啰音,同时在影像学检查当中能够明显观察到肺部浸润的程度明显较高。而在对年长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年长患儿的支气管更粗,患儿更倾向于干咳,肺部浸润程度明显低于婴幼儿,但是肺外并发症种类却多且表现严重,分析MP免疫应答机制,我们认为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并不完善,因此对于MP的抗原敏感性较低,因此肺外病症相抵较少,而年长的患儿免疫系统相比婴幼儿更加成熟,因此免疫反应更容易出现且表现十分明显,导致各种肺外并发症的出现。在实际的研究当中,我们采用回归分析后,在年龄段方面并不属于关键的危险因素,这是就平均年龄而言,在临床治疗中不同年龄段出现肺外并发症的几率以及预防性治疗仍是需要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

MPP患儿肺部影像学表现多样,本研究显示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是MPP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3]。分析认为,叶或节段性MPP患儿的呼吸道内可能存在高含量MP;而高含量的MP则更容易通过损伤的呼吸道上皮间隙被动进入血液,转移到机体各组织器官,通过细胞上的载脂蛋白诱导产生细胞因子,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炎性反应,机体炎性反应局部放大后可释放入血液,进而引起系统性炎性反应或肺外并发症[4],但上述是否是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易发生肺外并发症的主要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为实验室检查指标,CRP是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急性蛋白,支原体作为一种病原体,它具类似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及脂多糖作用,达到诱导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PCT的效应,使血清PCT水平出现增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内的CRP和PCT显著升高,且二者水平越高,表示患儿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越严重。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肺外表现时,患儿机体的炎性反应逐渐增强,二者水平不断升高,提示患儿可能出现肺外并发症[5]。结合MP-IgM及早期PCR检测,对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病情进展,确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监测PCT与CRP水平可辅助判断肺炎支原体肺炎其病情严重程度,如二者水平不断升高,可提示出现肺外并发症可能,因此,可以此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依据及观察疗程的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大叶性肺炎支原体
正确认识儿童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胸部平扫对儿童大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及治疗前后图像特征分析*
咏松
大叶绿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