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手,解决后“股”之忧
2021-05-07王少琴
王少琴
39岁的马先生在几年前开始觉得肛门周围有肿物,大便时疼痛剧烈,因忙于工作而未就医。拖了大半年后肿物越来越大,疼痛逐渐加重,这才引起重视,来我院就诊,被诊断为“复杂性肛瘘、肛周脓肿”。我们为他采取中药化管及中药挂线和手术切开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术后又给予祛腐、补益、生肌的外用中药,创面不到20日就愈合了。
那什么是肛瘘呢?举个例子,以钟表为喻,把肛门比作圆心,肛周脓肿就是表盘上任何部位的病变,如果久治不愈,在其周围就会形成一个“洞”,会穿入直肠,形成肛瘘。因此,肛瘘大都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未经及时正确治疗而致。一般初形成之肛瘘,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时有粪便流出;时间较久,则脓水渐少,呈间歇性流脓;过食辛辣和酒等刺激性食物时,脓水较多;当瘘管通畅时,一般无疼痛感,仅觉肛门部坠胀。另外,由于脓液不断浸渍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瘙癢,有时可伴发肛周湿疹。肛门附近的瘘口由于炎症的反复刺激呈现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隆起,手摸到感觉是一硬结。
临床上遇到,许多患者都有“肛瘘会自己好的,不用去管它”这种侥幸心理。其实,肛瘘并不会自愈,相反的,它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患上肛瘘要及时就医。目前,大部分肛瘘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西医可以切除漏道后再缝合,只要不感染,伤口很快就会愈合,而且肛门缺损很小。但实际情况是,肛门处细菌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因此可以进行中医的挂线治疗。
挂线治疗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黏合等优点。它的应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将痔瘘分为两种疾病,并有挂线治疗的记载,清代已较普遍采用切开挂线治疗。近些年,在挂线治法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新的疗法,叫做旷置切开挂线综合治疗。其结合了中西医治疗肛瘘的特点,挂线起引流作用,然后西医将切除、缝合与生物胶填充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痛苦、保护肛门功能,是目前治疗肛瘘比较理想的方法。
肛瘘手术后早期每日必须换药,可以说肛瘘手术后换药的重要性,不亚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高于肛瘘手术的重要性。因为肛瘘手术后的创面往往是敞开的,通过术后换药可以去除手术创面的分泌物和粪便,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污染进而引起感染;换药时置入伤口的纱条不仅可以通畅引流,还可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换药有利于发现并处理不健康的肉芽组织,促进伤口愈合;通过纱条的填充,还可确保伤口愈合从基底开始,避免桥形愈合。
术后早期,换药以冲洗清洁伤口、祛除异物和脓液为主;中期除了保持创面引流通畅,还应保护肉芽,应以高渗盐水或硫酸镁外敷创面;后期应减少对创面的刺激,换药时尽量少清洗,并敷用生肌长肉的药物。
祖国医学在敛创生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里推荐一款化腐生肌膏——煅石膏、当归、白芷各50克,红升丹45克,血竭60克,冰片15克,上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80克,调配成膏,每日换药1~2次。红升丹是中医外科常用的提脓祛腐药;当归具有活血生肌的作用;煅石膏、冰片、白芷可收敛止痛,诸药合用对感染性创面具有化腐排脓、生肌止痛的功效,最终促使伤口愈合。
为了预防肛瘘的复发,患者在术后一定要避免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过量饮酒,保证良好作息,注意清洁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