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响因素及其预后预测效能
2021-05-07张宇刘静钟声鲍鑫姜一
张宇,刘静,钟声,鲍鑫,姜一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本溪117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短暂神经功能损伤,具有可恢复性、反复性等特点[1]。近年研究发现,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非常高,可引起一过性缺血,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脑损伤,这可能是TIA诱发脑梗死的重要机制[2]。有学者发现,TIA发生后1周内,继发脑梗死占比高达8.0%~10.5%。尽早评估TIA患者病情,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3]。目前,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评分系统评分(ABCD2评分)在短期卒中病变风险评估中应用较多,其纳入了TIA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能为短期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然而,ABCD2评分包含的内容有限,单独使用时可能致预测结果产生偏倚[4]。弥散加权成像(DWI)可通过平面回波反映水分子运动情况,对缺血性病灶诊断有重要意义,它能反映脑细胞功能状态,在发生脑缺血后,可观察到水分子从细胞外移动至细胞内,弥散系数(ADC值)下降[5]。本研究分析了TIA的影响因素,以及ADC值联合ABCD2评分评估TIA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95例(TIA组)。TIA的诊断参照文献[6]:①临床症状为反复眩晕、单侧肢体麻木、黑曚、短暂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②经颅脑MRI/CT检查,提示因椎—基底动脉或颈内动脉血供不足所致的局灶性脑缺血;③症状具有突发性、可逆性、短暂性特点,TIA后可在30 min内恢复正常,症状持续通常<24 h,且恢复正常后未见神经功能损害,同时排除其他结构性脑病。纳入标准:符合TIA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后24 h内就诊;未见出血,且不存在占位性责任病灶;病例资料齐全;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恶性肿瘤;因手术、发育变异、畸形等所致的后遗病变;脱髓鞘病变;伴有颅内感染;有受检禁忌,如安装金属义齿、心脏起搏器等;入院前近期有溶栓治疗史;既往有精神病史。另选10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对照组)。纳入标准: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认知功能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能配合参与调查;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舒张压≥140 mmHg,收缩压≥90 mmHg)[7]、糖尿病史(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高于11.1 mmol/L)[8]、吸烟史、饮酒史。ADC值:TIA组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DWI检查,体检者在体检当日检查,仪器为超导型MRI检测仪(西门子公司3.0T),首先行常规MRI检查,轴位包括冠状位、横断位、矢状位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T1WI、液体反转恢复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视野=(230×208)mm,矩阵=256×256,层厚、间隔分别为5、1.5 mm。在行DWI扫描时,其层面与T2WI相同;分别在b值为0、1 000 s/mm²时,对信号进行采集,获取DWI影像。利用配套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方式,对头颈部动脉予以观察,分析血管供血区域的信号情况;观察成像结果,若血管供血区呈局灶性高信号,则表明伴有急性缺血灶,记录表观弥散系数(ADC值)。ABCD2评分:①年龄≥60岁记1分;②血压:舒张压≥90 mmHg,或收缩压≥140 mmHg记1分;③临床表现:单肢无力记2分,无单肢无力但伴有语言障碍记1分,无上述症状记0分;④症状持续超过60 min记2分,10~59 min记1分,不超过10 min记0分;⑤患有糖尿病则记1分,0~3、4~5分、6~7分分别视为低危、中危、高危[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TIA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WI、ABCD2评分单独与联合评估TIA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IA影响因素TIA组男106例、女89例,年龄(60.59±9.13)岁,有高血压史31例,有糖尿病史37例,吸烟史17例,饮酒史23例,ADC值(573.14±90.86)×10-6mm²/s,ABCD2评分(3.39±1.92)分;对照组男67例、女35例,年龄(50.62±10.97)岁,有高血压史5例,有糖尿病史11例,吸烟史10例,饮酒史13例,ADC值(763.43±102.13)×10-6mm²/s,ABCD2评分(0.85±0.23)分;两组高血压史、年龄、ABCD2评分、ADC值比较,P均<0.0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模型对相关变量行量化赋值,以是否出现TIA作为因变量Y,以高血压史、年龄、ABCD2评分、ADC值作为自变量X(计算TIA组、对照组各指标的均值,以此为界赋值),结果提示年龄≥57岁(95%CI=1.499~9.371,P=0.005)、高 血 压 史(95%CI=1.314~6.699,P=0.009)、ABCD2评 分≥2.52分(95%CI=1.632~7.622,P=0.001)是TIA风险增高的危险因素,而ADC值≥638.49×10-6mm²/s对预 防TIA有 保 护 作 用(95%CI=0.887~0.965,P=0.000)。
表1 TIA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 ADC值、ABCD2评 分 预 测TIA预 后 的 效能195例TIA患者患者随访3个月,将仍有TIA以及进展为脑梗死[10]者纳入预后不良组(62例,仍有TIA 21例、进展为脑梗死41例),将TIA缓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133例)。预后不良组ADC值(489.53±56.75)×10-6mm²/s、ABCD2评分(5.14±0.25)分,预后 良 好 组 分 别 为(612.11±68.93)×10-6mm²/s、(2.58±0.87)分,两组比较,P均<0.05。ADC值评估TIA患者预后的ROC AUC为0.721,最佳界值为539.340×10-6mm²/s,灵敏度为72.60%,特异度为65.90%;ABCD2评分评估TIA患者预后的ROC AUC为0.782,最佳界值为4.105分,灵敏度为73.40%,特异度为72.40%;ADC值联合ABCD2评分评估TIA患者预后的ROC AUC为0.857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79.30。
3 讨论
TIA是神经科比较常见的急症,该病发作后尽早干预能预防其进展成脑梗死。研究认为,TIA后不仅脑梗死发生率高,而且可引起猝死、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11-12]。有学者发现,在TIA后90 d内,其复发、死亡、心梗等事件总发生率达25%[13]。由此可见,TIA预后非常差,尽早明确TIA的危险因素,并对发作后短期预后进行合理评估,是预防TIA或改善预后的关键。既往有学者采用ABCD2评分法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虽然它能明确病情的危险分层,但整体使用效果仍欠佳[14]。有研究指出无论何种评分方式,均缺乏辅助检查对TIA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且评分系统存在一定主观性,单纯使用时,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较大偏倚[15]。另有研究发现,在脑缺血后几分钟内,经DWI检查可观察到水分子的异常运动情况,如ADC值下降,病变部位的DWI信号明显增强[16-17]。这表明DWI对脑缺血病情的评估有一定价值,能为缺血病灶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本研究显示,TIA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史、ABCD2评分、ADC值。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内分泌、代谢功能均发生变化,可引起血脂紊乱,增加纤维组织、内膜、动脉壁等病变风险,促进TIA发生[18]。若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则可诱发小动脉中层受损,促进管腔扩张,引起动脉内膜纤维化,促使小动脉或微动脉坏死,从而导致TIA与进展[19]。ADC值异常是脑缺血的一种标记物,对组织内水分子变化非常敏感,它可反映水分子扩散能力,该值越大,表明扩散能力越强[20]。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WI检测中,发现其ADC值明显下降,表明患者脑组织可能出现细胞毒性水肿,其下降幅度越大,提示细胞毒性水肿进展越严重[21]。因此,ADC值下降可能会增加脑损害风险。ABCD2评分能反映患者血压、症状持续时间、临床表现等情况,与TIA密切相关,分值越高提示机体状态越差。TIA进展成脑梗死在临床比较常见,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如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而言,可增加动脉管腔狭窄风险,导致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变化,或伴有斑块脱落,从而诱发脑梗死,导致预后不良[22]。本研究采用DWI联合ABCD2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发现预后不良组的ABCD2评分明显增高,ADC值下降。ADC值评估TIA预后的机制可能在于,当ADC值大幅度降低时,提示病人的脑组织细胞毒性水肿越严重,TIA症状无改善,可能有梗死病灶形成,逆转难度大,如果未能及时纠正,则会加重神经元受损程度,导致预后不良。有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患侧的ADC值较健侧明显降低[23]。这表明ADC值明显下降者预后不良风险更高,与本次结论吻合。因此,临床医师可通过分析患者ADC值的变化,对预后进行预测。ABCD2评分已在TIA后进展成脑梗死的评估中应用广泛,该评分系统以0~3分视作低危者,4~5分即中危者,6~7分视作高危者。本研究显示,与预后良好者相比,预后不良者的ABCD2评分增高,以中、高危患者居多,这进一步证实中、高危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更高,这类患者往往病情更重,身体状况差,脑组织损伤严重,脑梗死风险更高,导致预后不良。本研究最终绘制ROC曲线分析了ADC值、ABCD2评分对TIA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提示二者单独评估TIA患者预后时均有一定价值。因考虑到单纯采用ABCD2评分对TIA预后进行评估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存在偏倚,故本次将ADC值与ABCD2评分联合用于TIA预后评价中,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评估TIA患者预后的AUC高达0.857。且本次研究确定了ADC值与ABCD2评分的最佳界值,临床可以此为依据,对TIA后脑梗死的发生进行预测。
总之,TIA主要与年龄、高血压史、ABCD2评分、ADC值有关,且DWI联合ABCD2评分可能成为评估TIA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临床需引起重视,本研究局限性为仅分析短期预后,未来还将延长观察时间,对长期预后的预测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