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联合肝素混合封管对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透析患者导管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1-05-07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223600姜欢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流量尿激酶肝素

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223600)姜欢欢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采用的一种替代疗法,作为血液透析的基础,血管通路可确保患者顺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由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经济方便、并发症少等优势,所以其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许多血透患者受高龄、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功能差、营养不良及血管中层钙化等因素影响,难以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能够满足患者即插即用、自体血管要求少及无痛等要求,对建立长期血管通路具有极为便捷的优势[2]。但长期留置导管易引发导管内血栓、管壁血栓、导管表面纤维蛋白鞘、中心静脉狭窄及感染等并发症,对导管血流量与通透性带来不利影响。为探究合理方法对患者导管功能与凝血功能的影响,本文将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给予尿激酶联合肝素混合封管,现汇报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20年1月将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按封管方式不同实施分组,采用常规肝素封管患者为对照组(n=20),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混合封管患者为观察组(n=20)。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3.24±3.46)岁,置管时间16~34个月,平均置管时间(27.76±3.85)个月;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3.68±3.45)岁,置管时间17~32个月,平均置管时间(27.68±3.54)个月。对比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强。本研究申请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参与研究前,已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功能正常,且其预计生存期超6个月;患者并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排除标准:存在视网膜血管病变、肝功能异常患者;存在活动性内脏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待20例对照组患者结束透析,对导管管口进行常规消毒,为将导管内血液冲洗干净,以脉冲方式,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20ml推注至导管的动、静脉端。再混合2ml普通肝素钠与2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按导管容积分别推注至导管动、静脉端管腔,为保证管口正压,防止发生血液回流情况,应对管口进行迅速夹闭封管,并以肝素帽进行封盖,保留时间截至下次透析。

附表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对比(±s)

附表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对比(±s)

组别 n PT(s) TT(s) Fg(g/L) APTT(s)对照组 20 12.56±1.35 17.91±0.88 2.72±1.45 34.42±7.33观察组 20 12.78±2.69 18.52±1.44 2.71±0.89 35.93±6.55 t 0.327 1.617 0.026 0.687 P 0.746 0.114 0.979 0.496

观察组20例患者透析结束后的封管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透析结束后,以脉冲方式,将2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以脉冲方式推注至导管动、静脉端,再充分混合10万单位的尿激酶、2ml普通肝素钠与2ml的0.9%氯化钠溶液,将其溶解为尿激酶及肝素钠混合溶液,按导管容积将该溶液推注至导管动、静脉端。为防止血液发生回流,迅速夹闭管口,确保正压封管,再使用肝素帽封盖,保留时间截至下次透析。

1.3 指标观察 ①对比两组的导管功能差异:从透析导管血流量、静脉压、导管抽吸通畅性等多个方面,评估患者的导管功能情况,对比患者导管功能良好、不良及更换导管情况。②每3个月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SPSS23.0软件分析本研究中相关的数据,血流量使用计量资料(±s)表示,导管功能良好比例使用n(%)表示,其检验方式分别为t与卡方,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导管功能差异对比 观察组导管功能良好17例(85%),对照组导管功能良好11例(55%)。观察组导管功能不良与更换导管患者分别为2例(10%)、1例(5%),少于对照组的6例(30%)、3例(15%),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患者导管血流量与静脉压差异对比观察组患者血流量(207.88±27.43)ml/min、静脉压(50.78±21.22)mmHg,与对照组的(173.52±20.89)ml/min、(66.42±18.94)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凝血功能差异对比 观察组患者PT(12.78±2.69)s、TT(18.52±1.44)s、F g(2.7 1±0.8 9)g/L、APTT(35.93±6.55)s,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导管功能不良是指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透析导管所提供的血流量难以满足患者血液透析需求,使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常发生多种不良并发症,甚至需要拔管解决[3]。导管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透析导管回抽时,未发现血液流出;其二,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其血流量连续3次低于200ml/min,血流速度低于150ml/min[4];其三,当患者血流速度超过200ml/min时,患者的静脉压应超过200mmHg[5]。发生上述导管功能不良问题的原因多与导管堵塞等因素有关。如果发生导管血栓,极易堵塞导管,导致导管血流量不足,进而对导管功能构成严重影响[6]。

当前,临床通常采用肝素对导管进行封管,虽能起到一定抗凝作用,但由于导管静脉末端内口与壁外之间存在浓度梯度,易降低肝素浓度,削弱肝素的抗凝作用,使该方法难以有效降低导管血栓的发生风险,难以保证患者安全性。

观察组导管功能不良与更换导管患者分别为2例(10%)、1例(5%),少于对照组,P<0.05。在血液透析治疗中,药物安全性与治疗效果同等重要,尿激酶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与出血,将其小剂量的应用于导管正压封管,能够避免多余尿激酶进入患者血液循环,引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观察组患者血流量(207.88±27.43)ml/min、静脉压(50.78±21.22)mmH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尿激酶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所以,能够保证导管血流量。观察组患者PT(12.78±2.69)s、TT(18.52±1.44)s、Fg(2.71±0.89)g/L、APTT(35.93±6.55)s,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将肝素与尿激酶混合,形成尿激酶肝素混合溶液,当其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时,可促使裂解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进而起到降解人体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V、纤维蛋白原等作用,从而起到到溶栓效果。

总之,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尿激酶联合肝素混合封管,对患者导管功能不良情况的发生具有改善作用,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不大。

猜你喜欢

血流量尿激酶肝素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药理学机制及适应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