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调查及合理用药指导效果研究
2021-05-07冯华高健
冯华,高健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儿科,辽宁 阜新 123000)
在我国临床医学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种药物在临床中呈现,且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实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诸多不良反应。通常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正常服用合格药品下,机体所出现的有害且与治疗效果无关的异常反应,随着常用药物的普遍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当前临床中备受关注[1-2]。儿科是临床必不可少的特殊科室,对于小儿人群来说,年龄较小,机体抵抗能力弱,生理特点相对特殊,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儿科用药治疗中常常会出现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3]。据相关研究显示[4-5]:我国新生儿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成人高出4 倍,也是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的2 倍,甚至30%儿童的死亡原因是不良用药。因此,加强药物指导,保证小儿用药安全,是当前临床医师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现阶段临床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所以为了进一步分析小儿常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选取2019年3 月—2020 年11 月间在我院收治的疾病患儿80 例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 年3 月—2020 年11 月,研究主体是这一时间段内进入我院治疗的患儿,共计80 例,其中男性患儿43 例,女性患儿37 例,年龄介于7 个月~9 岁之间,年龄平均值(4.30±1.25)岁;患病类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5 例、小儿肺炎17 例、头晕发热20 例、皮肤过敏15 例、其他13 例。
纳入标准:(1)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课题研究与医学伦理要求相符;(2)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并在同意书上签字;(3)患儿用药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患 儿;(2)精神疾病或者不配合治疗的患儿;(3)临床资料不全面患儿。
1.2 方法
把本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加以统计、分组:(1)用药种 类:抗菌类、镇痛类、激素类、清热解毒类;(2)用药途 径: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外用;(3)不良反应表现部位:皮肤组织、呼吸系统、肝胆系统、消化道肠胃系统。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患儿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消化道反应。
(2)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儿用药依从程度,具体评价标准如下:①完全依从:患儿坚持定时定量用药,配合度高;②部分依从:患儿偶尔遵医嘱用药,配合度一般;③不依从:患儿未曾定时定量用药,配合度较差。对比两组患儿用药依从率,计算方式: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 用药总依从率。
(3)应用本科室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统计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本项调查问卷共计10 道问题,每一问题包括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患儿家长自主选择,护士长统一回收整理,8 道以上勾选满意判定为“非常满意”, 6~8 道勾选满意判定为“一般满意”,5 道及以上勾选满意则判定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是(±s),检验用t 值;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是 [n(%)],检验用x2值;α=0.05 是研究的检验标准,当P<0.05 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本组患儿用药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比其他用药种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本组患儿用药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n(%)]
2.2 分析本组患儿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情况
较其他用药途径,静脉滴注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如表2 所示。
表2 本组患儿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n(%)]
2.3 分析本组患儿不良反应表现部位
本组患儿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组织和消化道肠胃系统部位的发生率较其他部位高,差异明显(P<0.05),如表3 所示。
表3 本组患儿不良反应表现部位分析[n(%)]
3 讨论
3.1 儿童常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目前,虽然多种新型药物的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多种选择,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小儿常用药的不良反应更加突出。针对小儿患者来说,机体免疫力低,用药频率高,是常用药不良反应地高发人群[6]。一般情况下,机体肝肾代谢功能可以把药物排出体外,但是由于小儿的特殊性,机体发育并不成熟,肝肾功能发育不良,用药后可长期堆积体内,增加排出体外难度,使得机体血药浓度水平升高,使得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成年人更高[7]。
3.2 儿童常用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1)毒性反应:是药物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现象,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引起机体器官病理变化,常见诱因是用药量过大或者长期用药[8]。(2)过敏反应:常见特殊体质人群,属于生理性药理反应,在当前临床中相对少见。(3)特异质反应:是用药后所出现的不符药理作用的反应,临床更加少见[9]。(4)消化道反应:是药物对机体消化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主要是因药物刺激所致,在临床中十分常见[10]。
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包括:(1)不合理药物配伍因素:目前,不少临床医护人员缺乏药物配伍知识,安全用药意识不高,加上临床医师并不详细评估联合用药效果,用药信息获取少,难以客观制定用药方案,从而使得药物配伍不合理发生率增高,这也是当前临床药物不合理配伍的主要原因[11]。(2)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同种抗菌药物在机体中所产生的生化反应有一定差异,使得临床治疗效果不同,由于每种药物具有各自特性,所以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尤其是在合并两种抗生素的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而且不同体质患儿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同[12]。(3)用药途径不一致:静脉给药并不需要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药理作用强且迅猛,此时相比口服用药,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与此同时,静脉用药制剂质量要求高,实际生产期间很难达到质量要求,掺杂杂质过多,质量标准不达标,也会导致用药者出现不良反应[13]。(4)药物使用剂量过大:非处方药在治疗小儿呕吐、腹泻、止咳等症状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当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通常在各大药店可直接买到,无须通过医院医师,继而造成不少患儿家长在买药过程中,不会过多地了解用药信息,往往根据成人用药量喂食患儿,或者私自加大用药量,此时患儿难以耐受,从而诱发不良反 应[14];另外,也有部分患儿家长认为某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佳,自行配制自认为效果更佳的药物,使得患儿药物使用剂量过高,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3.3 合理用药指导的主要内容
(1)退热类药物指导:主动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小儿常见疾病的发热规律,叮嘱患儿合理使用退烧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同时向患儿家长介绍物理降温的正确方法,减轻患儿发热程度;详细向患儿家长讲解多种小儿常用药物的适用年龄范围和药物使用剂量,防止药物使用不当;叮嘱患儿家长在患儿使用退热类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体征和神情,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至临床医师,对症处理。(2)抗生素类药物指导:讲解药物适应证和抗菌谱,让患儿及其家属知晓不是所有小儿炎症都可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守临床医师的嘱托进行科学性使用;叮嘱患儿家长不要长期频繁给予患儿抗生素药物,否则很容易增加患儿耐药性,难以有效治疗;叮嘱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用药情况,并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科学调整用药量和方式[15]。 (3)用药顺序指导:合理安排小儿常用药的用药顺序,温凉开水服用活菌类药物,不可同服抗生素,避免药物相冲,降低药效;活性炭药物可以吸收机体肠道异物并排出体外,切不可与其他药物同服,避免药物成分被吸收,降低疗效;止咳糖浆和润喉片可作用在机体病变部位,需最后服用,并叮嘱患儿用药后不可喝水,维持较高水平的药物浓度。(4)家庭备药指导:对家中常用药物进行用药指导,嘱咐患儿家长一定要把药物放置在阴凉干燥且患儿不易拿取的地方,把遇光易变质或者潮解药物放置在封闭瓶中进行保存;不要在家中放置过多备用药物,避免过期变质,同时叮嘱患儿家长在家中常备酒精、纱布以及体温计用品,定时测量体温,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告知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16]。
3.4 合理用药指导的效果及原因
通常在合理用药指导下,多种常用药物种类可以正确使用,用药顺序也更加合理,同时与患儿耐药性与安全性相互结合,制定针对性且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尤其是在特殊药物的应用中,如抗菌药物,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严格遵医嘱用药,尽量不要多联用药,尽可能选择口服而不是静脉给药途径,从而保证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17];除此之外,小儿常用药指导期间,需要视患儿病情改善状况调整用药,保证小儿用药安全。
3.5 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预防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对于低龄患儿,需谨慎用药,待评估患儿药物耐受程度和安全性后给予针对性用药方案;其次,加强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尽量不用抗菌药,同时减少药物的联合使用;再次,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地不选择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优先选择口服用药;最后,如果发现患儿皮肤组织部位存在不良反应情况,需要及时告知临床医师,并做好相应处理[18]。
总之,加强小儿常用药的监督管理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选择口服用药的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小儿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