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外语类课程为例

2021-05-07张丽莉

消费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语类课程思政育人

张丽莉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最初源于2014年上海高校的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之后,逐步拓展到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程德慧(2019)认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突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综合式的教育形式,通过建立起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这种形式,把学校所开设的多种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这门课同向同行,最终达到它们协同的效果。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它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联系社会现实、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密不可分,它正是要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外语类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类课程也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一种载体,且深受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高职院校外语类课程是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他们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

我国高职院校外语类课程受众面广、课程数量多、学时较长、层次复杂,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的高职英语为例,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仅公共必修课高职英语就可涵盖1-2年64-128学时的学习,此外还有面向部分专业的乘务英语、酒店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由此可见,除了思政课之外,在校生接受最多的通识课就是外语类课程,这就奠定了外语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

从课程内容上看,高职英语属于应用型外语类文化素质课,其授课内容多为中西语言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赏析比较,很多内容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便于与具有较高思想性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能够借助其独有的课程内容载体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朱毅、陈世润(2017)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本体之需,英语语言教学应不仅是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应是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传递,在面临西方外来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巨大冲击是,学科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偏不倚。[2]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外语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知网上可以查到有关“课程思政”的学术期刊论文8505篇,其中有关外语类的146篇。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课堂教学的工作相当重视,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就;同时对于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仍存在相当大的建设空间。

比如,2020年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启动了第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首批申报共立项了50门课程,其中外语类课程共14门,占比28%。2020年秋季,第二批共申报了27门课程,其中外语类课程共7门,占比25%。

三、高职院校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外语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外语处理涉外事务、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外语教学,笔者发现外语类大学生具有“外来文化接受有余、本国文化自觉不足”的特点。张嘉伦(2018)指出:“尝试通过探究其语言要素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同时寻找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的信息特征,从而使学生重新认知本国文化,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3]

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笔者以“思政教育进课堂,思政与专业同育人”为目标,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尝试将“课程思政”与英语口语教学有效融合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同时融合思政教育中的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公民道德。

比如,在讲授情绪管理的主题时,使用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充分认识自我,正确看待挫折,合理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在讲授性格与品格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性格特点,长处与短处,从而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做到不攀比不嫉妒,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并懂得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以下是笔者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

四、结语

笔者的教学和研究实践证明,通过对授课要点进行深入挖掘,将外语类课程的语言及文化专业知识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相结合,找出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授课形式和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通过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媒介,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外语类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