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敏感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1-05-07张雪郭志文

消费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敏感性伦理情景

张雪 郭志文

湖北大学商学院

引言:“道德”与“伦理”两个概念因意思相近,在日常生活中和基本教学中常常被替换使用。但在英语中,“moral”主要指个人品行、性格或价值观,一般很难受他人和外界的影响而随意改变;“ethical”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这更多的是一种群体的意志,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不同的国家、职业、部门、企业等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道德敏感性一词最早是在1982年由REST提出的,在他的道德行为四成分模型中作为道德心理发展的首要成分突显出来,REST等学者认为道德行为是在一系列道德心理成分作用之下发生的,包括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性。Rest把道德敏感性定义为“觉察到某人可能要做或正在做的某事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

基于上述前人研究文献的概况,本文分别从伦理敏感性的内涵、伦理敏感性的测量、伦理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伦理敏感性的因素这几方面对主题进行分类,按照学科维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旨在理清前人的研究思路,归纳可行的研究方法,梳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后续的研究者寻找伦理敏感性的研究空白和研究争议点提供思路,也有助于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领域中伦理敏感性的新研究课题。

一、伦理敏感性的概念内涵

一部分学者将伦理敏感性定义为一种能力。伦理敏感性可看作是一种可通过经历道德问题而获得和提升的能力,包含道德想象能力和识别伦理问题的能力,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能力的运用(Clarkeburn,2002)。伦理敏感性是道德敏感性在某一特定社会活动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在某一职业领域中识别情境的伦理本质的能力”(郑信军,2008)。

另一部分研究认为伦理敏感性也是一种心理学要素。伦理敏感性是一种个体作用于信息环境并予以伦理的形式和意义的心里模板。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理解伦理敏感性,内容上是指个体对不同领域的道德理念和道德问题的认知,结构上是指个体将这些道德观念和道德形式紧密联动的方式(郑信军,2008)。伦理敏感性作为一种心里成分,反映的是个体伦理认知和伦理情感的交互作用(吴琼琼,2013)。

少部分学者将伦理敏感性作为衡量重要程度的词,表示特定情境中赋予伦理问题的相对重要度(Dennis、Wittmer,2004)。

总体来看,对伦理敏感性的界定有三种方式:一、伦理敏感性是在特定情境或某职业领域中识别潜在伦理问题的能力;二、伦理敏感性是个体的两种心理成分(伦理情感和伦理认知)相互作用、判断情境中的问题是否具有伦理性质的过程;三、伦理敏感性是对特定情境中伦理问题赋予重要程度的表示。

二、伦理敏感性的测量工具

(一)问卷调查法

Sirin等(2003)设计了三份纸笔问卷:人口统计问卷、多元文化体验问卷和QDI(Quick Discrimination Index)。Chambers(2011)开发了有效简短的自我评分工具——道德技能量表(MSI)来衡量REST的道德行为四要素模型中四种行为能力大小。Paz等(2012)将155条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大致分为35项,构成测量护士对行为准则的伦理敏感性的问卷。Huang等(2016)向360名护士分发中国伦理敏感性问卷-修订版(MSQ-R-CV),该问卷由九个项目组成,结合6点李克特量表,总分越高者伦理敏感性水平越高。

(二)访谈法

对话访谈法。阎俊、陈丽瑞(2009)对营销经理进行了面对面深入访谈以确定研究所采用的道德情景和验证情景设计的效度。Huang等(2016)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题为:对“伦理敏感性”概念的理解、识别伦理问题或伦理范畴的能力以及阻碍/促进识别伦理问题的因素。

计算机交互式访谈。Sirin等(2003)对种族和性别不容忍的伦理敏感性测试中,增加了对录像的简介和半结构化录像访谈,要求被试者观看每个录像中的场景并回答问题来评估校本专业人员识别职业道德规范(如护理、教学等)中相关伦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构性性情景故事测量

Hébert等(1992)要求医学生对四个情节作出反应并写下与之有关的伦理问题,按照自主、慈善和正义原则对学生的答案分类。Sennetti(2009)设计对照实验,请120位同质的大一新生回答多维度道德量表(MES)、定义问题测试(DIT)和一份对照试卷。阎俊、陈丽瑞(2009)以送礼和产品缺陷作为道德情景,要求被试对陈述句“上述情景涉及道德行为”的认同程度进行打分。

(四)非结构性情景故事测量

非结构性情景故事测量是不将情景故事中的伦理成分显现出来也不给被试者任何暗示,只根据被试者对情景的反应进行分析。Clarkeburn(2002)认为衡量伦理敏感性首先是要构建非结构化问题,即通过提供包含伦理问题的场景,但场景中的伦理成分并不是直接的和显而易见的,并且被试可在不考虑伦理因素得到问题解决方案,来考察人们对伦理问题的自发认知程度。Simga-Mugan等(2005)设计了委托人、代理人和社会这三类16个小故事,所有的小情景都存在以牺牲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使另一个利益相关者受益这样潜在的伦理问题,分别测量他们对委托人、代理人和社会的伦理敏感性水平。

(五)眼动分析法

伦理敏感性作为一种伦理心理过程,使用生理观测仪器如眼动仪能够有效地获知被试者情绪状态下的认知加工过程的眼动数据,实现对个体心理活动的精细分析。

施霄霞、郑信军(2012)的眼动追踪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加工不同的道德情景图片时的三项眼动指标(注视时长、注视点个数和平均瞳孔直径)有显著的差异。吴琼琼(2013)分析了眼动分析技术在伦理敏感性测量中的可行性,眼动分析指标反应的是个体内隐的伦理感悟和倾向[3],选择时间反映了个体伦理识别和伦理决策的难度大小,综合无结构故事情景法和眼动分析法得到的伦理敏感性测量结果才更加全面可靠。

(六)内隐联想测验

郑信军(2009)采用专用心理测试软件程序作为测试工具,所采用的目标词是结合中国社会公德选取的道德行为词(公正平等、团结友善等10个词)和不道德行为词(随地吐痰、欺骗说谎等10个词);属性词包括积极属性词(高兴的、希望的等10个形容词)和消极属性词(有失望的、可怕的等10个形容词)。要求被试对这些词进行辨识和兼容测验,根据被试者的平均反应时间来计算衡量内隐倾向性道德敏感水平。

三、伦理敏感性的测量维度

在商业领域提出在管理决策方面,将伦理敏感性沿以下几维度概念化:个人层面,包括个人声誉、职业发展和个人工作保障;组织层面,包括组织收入、雇员工作、组织形象和声誉;法律层面,包括遵守法律、遵循条例和法律责任;伦理层面,包括对客户诚实、社区伤害和公平(Wittmer,1992;Dennis&Wittmer,2000)。

在教育领域,李园园(2017)设计关于幼儿园教师的伦理敏感性调查问卷分为八个维度:尊他爱幼后果及意识,团结友善后果及意识,公正忠诚情绪体验,发展关注情绪体验、履职尽责情绪体验,宽爱有素伦理察觉,权益保障伦理察觉,开放接纳伦理察觉。

在医学领域,Ohnishi等(2018)对日本和芬兰精神病病房护士采用修正后的道德敏感性问卷RMSQ测量道德敏感性,一共九个题项,包含三个测量维度:道德负担感、道德力量和道德责任。丁云,杨敏(2019)对艾滋病医护人员的伦理敏感性进行了测量,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量表,包含移情内疚、惩罚倾向、移情烦扰、察觉频率和共感想象五个维度28个题项。

四、伦理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一)背景因素

情景背景的不确定性越大,个体的伦理敏感性越小(Bredemeier&Shields,1994;Erwin,2000)。决策情境中个性化信息越多,决策者对伦理问题越敏感,这种个性化信息指的是决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的信息(Wittmer,1992)。

(二)道德图式

伦理敏感性离不开图式,个体在分析伦理情景时总有一套自己的道德图式,道德图式复杂、心里模型精细的个体具有较高的伦理敏感性(Narvaez&Bock,2002;郑信军、岑国桢,2007)。

(三)角色卷入

对一个道德事件的理解往往会因为个体的身份立场而完全不同。当个体以受害者、施害者和旁观者这三种不同的角色带入伦理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时,旁观者和施害者的道德敏感性比受害者的道德敏感性更加纯粹地体现了道德关怀(Gollwitzer、Schmitt、Schalke,et al.2005)。护士与病人的关系会影响对伦理问题的识别和判断(Huang、Yang、Zhang,et al.2016)。营销经理对针对消费者的不公平行为更加敏感,对针对竞争者的不公平行为较为不敏感(阎俊、陈丽瑞,2009)。

(四)个人因素

性别。美国与土耳其两国管理者关于对代理人或员工的伦理问题,两国女性的伦理敏感性水平总体上高于男性(Simga-Mugan、Bonita、Dilek Onkal和Lerzan Kavut,2005)。女性的工程伦理认知水平普遍高于男性(杨育红、张雪茹,2018)。

性格。性格倾向为内倾型和中间型教师的伦理敏感性显著高于外倾型教师的伦理敏感性(李园园,2017)。良好的个人特征有助于提升医护人员的伦理敏感性水平(Borhani、Abbaszadeh、Mohsenpour,2013)。

价值观。理想主义者倾向较强的个体具有更高的职业承诺水平和更低的伦理敏感性水平(Shaub、Finn和Munter,1993)。理想主义者倾向较强的个体更加关注道德伦理规范和道德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后果,在商业活动中更加正直和诚实,因此具有更高的伦理敏感性(阎俊、陈丽瑞,2009)。

教育经历。伦理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提高了个体对于种族和性别的不宽容程度伦理敏感性(Sirin、Brabeck、Satiani,2003)。教育水平与伦理敏感性相关,组织间的伦理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受教育水平高的组织其伦理敏感性水平也越高(Tammy,2005),完成了工程伦理课程的研究生的伦理敏感性明显高于本科生(杨育红、张雪茹,2018)。

职称和工作经历。伦理敏感性水平随着工龄的增长而降低(Çetin &Cimen,2011)。职业实践经验越多的护士伦理敏感性越高(Huang,Yang,Zhang,et al.2016)。

(五)道德强度

道德强度是一种捕捉到情境中与道德责任相关问题的存在,它是道德问题本身的特征,包含了后果严重程度、社会共识、影响的概率、即时性、影响集中度等维度。道德强度高的问题比道德强度低的问题更易被察觉和被认定为道德问题(Jones,1991)。

(六)组织因素

组织伦理氛围与企业伦理敏感性呈正相关,当员工在一种伦理氛围中工作时,他们更易对各种情境下的伦理问题敏感。组织伦理气氛是伦理领导与企业伦理敏感性的中间介质,组织中伦理领导的存在与保险代理商的伦理敏感性呈正相关(Na Zhang &Jian Zhang,2016)。等级制的组织氛围阻碍了中国护士的伦理敏感性的表达,干扰了护士的道德决策过程,工作环境和护士的伦理敏感性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积极的工作场所环境是伦理敏感性的重要促进因素(Huang,Yang,Zhang,et al.2016)。

(七)行业环境

行业环境与组织环境间显著正相关,个人经历因素与行业环境和组织环境均呈显著负相关。个人经历与伦理敏感性呈负相关。行业环境和组织环境均与伦理敏感性呈正相关(Denise,2001)。职业环境因素即职业承诺,职业承诺水平与税务人员的伦理敏感性呈正相关(Scott、Yetmar、Kenneth、Eastman,2000)。行业压力越大如接诊人数越多、诊断决策时间越短、人身安全暴力威胁可能性越大等,会造成医生的伦理敏感性越低(Çetin &Cimen,2011)。

(八)文化/国家

权力距离指数(IDV)与伦理敏感性呈正相关,IDV数值越高的管理者和员工对道德标准更敏感和更易察觉;男性化程度(MAS)数值越大的组织文化中,成员的伦理敏感性越低(Cheung,2012)。

营销人员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伦理敏感性(ESS)进行跨文化比较,权力距离(PD)、个人主义和男性气质对ESS有负效应,不确定性回避指数(UAI)对ESS具有正效应;权力距离比不确定性回避指标对ESS的影响程度更大。(Gregory、Scott,2001)。

综上,影响伦理敏感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背景因素、道德图式、角色卷入、道德强度、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国家这八大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性别、性格/价值观、伦理取向、职位职称、工作教育经历等;组织因素包含组织伦理规范、组织伦理氛围、体制气氛、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工作满意度等;行业环境包含职业承诺、外部控制和行业压力等;社会因素包含组织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等;文化/国家因素包含权力距离、男性化程度、不确定性回避指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等。

五、结论

(一)理论的完善与深化

研究伦理敏感性还需深入探讨和深化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基于伦理敏感性包含情感和认知的双重心理成分的观点,我们还需弄清楚情感和认知交互作用的机理,究竟是从移情、直觉等情感角度还是从察觉、识别和解释等认知角度出发更能诠释伦理敏感性的本质?二、伦理敏感性在四成分模型中被定义对情景的领悟和解释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个人早期的道德发展还是由个人后期社会学习和行为习得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能力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受着哪些方面的因素制约?三、角色卷入的观点是从情感角度分析不同身份立场对道德问题的不同的情绪感受、理解和判断,但它最终究竟如何影响道德行为的抉择?这种影响是否还受其他中介因素的作用?

(二)研究重点的转变与回归

尽管关于伦理敏感性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学者们对其定义、特征、测量维度、影响因素等方面结论还没达成一致,影响因素概念界定模糊导致不同研究者测评结果存在较大偏差,专业领域内与伦理敏感性有关的权威性理论、职业准则和关键要素剖析探索不够深入。

伦理敏感性作为一种心理成分,各个领域的学者对其研究与心理学其他理论如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角色认知、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人生发展八大阶段等联系不够紧密,以至于无法深入探究领域内的因素对伦理敏感性的影响机制。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对伦理敏感性的影响研究也颇受关注,但在领域内如何对各类维度与伦理敏感性水平的关系做出有理有据的令人信服的公认解释还有待考察,其他维度长期倾向/短期倾向和自身放纵与约束对伦理敏感性的影响也值得探讨。

(三)研究方法的拓展与改进

近年来,虽然研究者们对伦理敏感性的测量方法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但伦理敏感性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该变量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情景法等是研究中出现的几种方法,其中情景法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实验方法,其包含的案例情景的筛选、专家评定、编码积分等操作也很难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因此,探索一种精确可靠且可操作性高的测量方法是得到真实有效的研究成果的重要保障。建议将以下几种测评方法相结合进行探索:一、用非结构性情景替代结构性情景,尝试跨情景与跨领域测量,自评式问卷法与模拟情景或真实情景实验法相结合;二、借助神经心理学仪器、计算机技术和VR技术,创建集听、说、观、触于一体的多维情景测量范式,给被试者以最真实直观的感受。三、借助心理学的内隐认知研究范式,如无意识启动、内隐联想测验等为伦理敏感性的研究提供无限接近其本质作用机理的外显心理过程,待技术成熟后可作为最简便可靠的伦理敏感性测量手段。

猜你喜欢

敏感性伦理情景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情景交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楼梯间 要小心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把美留在心里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