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我们研”历史课堂教学变革实施策略
2021-05-06姚宜辰
姚宜辰
[摘要] 研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为例,通过自主研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即时评价、反馈矫正五个阶段步骤,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研学课堂;课堂变革;合作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研究深入,我校构建了“研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掌握适应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以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为例进行探讨。
一、概念界定
“我學”,指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读书、判断、选择、思考、取舍、优化等方法促进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和学习素养提高的自主学习,也包括教师在研读教材、备课以及课堂中生成性的自主学习;“我们研”,则是师生围绕教学和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困惑开展深入探讨,主要表现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二、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学·我们研”就是遵循这一课程理念而进行的课堂变革。这一学习和教学方法,具体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然后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者根据教师的问题探究原因,接着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最后进行练习反馈。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完整阅读教材并自主思考。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进而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现根据课例阐述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自主研习(约10分钟)
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师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的去预习内容,根据问题去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与差异,分析完成学习的时间,明确需要帮助的对象和需要指导的问题。
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本课的课程内容要求是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本课内容是2016年部编教材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也是九年级上册中最难理解的内容,因而教师安排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明确自主阅读的任务是找到这些专业名词——“垦殖运动、手工工场、租地农场、资本主义化”并对其进行解释。在自主阅读本课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名词进行理解。
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通过历史学习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比如,阅读历史书籍和观察文物图片,增强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能够对历史事件准确解释;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等。本课内容在整个世界史中是承上启下的,需要建立在对上一单元“庄园”概念的理解上,同时还要对后面资本主义的兴起有铺垫作用。因此,如何理解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是具有资本主义化的生产组织形式成为至关重要的学习步骤。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的同时,学生梳理出对这三个专业名词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自主学习远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深刻。如下图所示,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梳理出本课的框架。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对于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充分,所具有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的认知。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了“点—线”结合的设计思路。其中,“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本课的“点”是手工工场、租地农场;而在对“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后,学生试图将“点”串成“线”: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农村和城市中开始追求经济利润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开始盛行,封建主义开始瓦解,资本主义开始流行。当然,这种线索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理顺。如此,在了解了学生情况后,进行第二阶段教学。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约10分钟)
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鉴于此,本节课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每个小组进行交流,根据个人搭建的知识框架,即思维导图,形成基本的思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融合全组成员成果的思维导图,其实就是组织、引领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过程。成员之间产生分歧或者无法落实的地方,其实就是本课的盲点问题。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进行指导,而是要收集和整合信息。而教师的指导应该体现在下面的第三个阶段,即交流展示阶段。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这一阶段,小组分别进行展示,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通过希沃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学生的思维导图,呈现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案、各成员的疑惑。学生在分享基本思路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通过不同的思维导图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盲点,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对于本课内容的学习,直接关乎学生是否能理解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不能就本课讲本课,而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让学生认识到本课内容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化的生产方式萌芽,它为后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学生从两个角度——西欧社会的庄园中分化出租地农场,城市中出现了手工工场进行分析,两者都采用雇佣关系进行生产,这就是资本主义化。如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不同,更容易发现彼此之间的知识盲点。而当出现学生无法解答的地方,这时候就可以进入第四阶段教学。
第四阶段:即时评价
此阶段其实是伴随着第三阶段的交流展示而进行的。在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或者小组合作成果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就小组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提出疑问,进行引导,明确本课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即时评价。此阶段,也是进行重点讲解、难点梳理的过程。比如在本课中,学生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都是将生产的产品推向市场,而这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通过图示,学生理解到当生产富足、产生富余时,物品可以推向市场,这就是资本主义慢慢形成的過程,而这种以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化的生产方式。如此,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就很明显地理解了这一时期正是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可见,对于“资本主义”这个词的理解,关乎学生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世界近代史,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学生通过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理解了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流行,对后面资产阶级思想的出现、资产阶级的产生学习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从而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之中,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五阶段:反馈矫正(约15分钟)
这个阶段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检查。一方面通过板书复习巩固本课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重、难点编制出课堂巩固练习,可以选择更多样的形式,以适应各种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当然,这个阶段也可以穿插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以检测各知识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生的参与机会不均等。学生能力有强有弱,小组学习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发言和表达机会更多,能力弱的学生则可能跟不上或者无法很好地提高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的主导作用慢慢弱化,甚至消失。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的就是促成这一过程的转化,而不在于每一节课讲不讲,讲多少。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自觉地按照教学过程的客观发展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过程,从最开始的完全依靠教师,转化成基本依靠教师,慢慢演化到自身相对独立阶段,再到基本独立阶段,最后培养出具有高度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并且探求其因果,反思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也就是以史鉴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批次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分批次的指导,甚至可以让能力好的学生对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帮助,最终形成共同进步的学习态势。
学习阶段的反复性。每一节课,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性,教学过程也有反复性或者曲折性。有的内容适合用这种模式教学方法,有的则仅仅依靠学生自学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不能以偏概全地完全照搬教学模式。对于何时进行转化,又如何进行转化,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历史学习有其基本的规律,学生理解了基本语言,掌握了基本思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而教师首先需要自觉地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要素,让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过程得到较快的发展,然后采用逐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求未知的内容。
存在教学模式的固化现象。模式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每一节课、每一章节,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步骤。同样的分析推理过程,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原地踏步走的感觉,会让学生感到厌烦,甚至会败坏学习的兴趣,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寻找方法或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去探讨。每一节课都尽量让他们都能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都能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寻找历史盲点,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的解读,形成对世界的见解。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认识现实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变通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帮助学生探寻历史发展的奥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从而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切实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初中专项”研究课题“以‘我学·我们研为核心的初中课堂变革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E-c/2016/2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