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劳动教育的内涵、意蕴及实现路径
2021-05-06李淑弘
李淑弘
[摘要] 劳动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塑造真善美的人格为基本理念,以倡导知行合一为主要模式。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德才兼备的重要环节,是引领实践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传承中华美德的应有内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诉求。其实现路径是模块化设计,建构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实施,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协同化推进,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内涵;意蕴;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在正确认识劳动内涵、价值的基础上,以育人为导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的教育实践。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客观说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劳动教育越来越弱化。步入新时代,重新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劳动的内涵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方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和创造人本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原理强调,劳动形成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运用自身体力和脑力,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创造出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过程。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指在正确认识劳动内涵、价值的基础上,以育人为导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而开展的教育实践。它不局限于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不等于单纯的体力付出,而是技术与价值观、体力与脑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教育。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进步意义,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时代,工厂机器大生产逐渐代替个体小作坊生产,工人被禁锢在机器生产线的各点,进行重复性、低创造性的简单劳动。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旨在说明将生产劳动和体育、智育相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劳动教育,人们能够审视自我、挖掘自我、重塑自我,在劳动中体验成长与突破,创造生活,充实人生。
2.以塑造真善美的人格为基本理念
劳动教育着力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的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在劳动熏陶中塑造“真善美的人格”。求真务实,弘扬中华民族乐于劳动、踏实进取的优良传统;明德向善,坚持身体力行,明确社会责任;知美尚美,尊重劳动成果,崇尚劳动光荣,形成劳动审美。
3.以倡导知行合一为主要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归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劳动教育倡导知行合一,意在引导受教育者在劳动过程中激发思维、增强认知、大胆创造,从而实现丰富的知识与实际的能力双向转化,并不断创生出新的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劳动教育的意蕴
(一)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具有形成人的本质的作用,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念的引导下审视自己,完成自我心理、信仰、精神的构建。
素质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为基础,以一个人天生的自然属性和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属性为基本前提。因而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影响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劳动,学生不断完成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然属性得以稳定和不断演进。同时,学生在劳动中尝试分工与合作,对社会的关系网络不断紧密与延伸,拥有了处理问题的能力,磨砺了坚持的精神,发展了成熟的心智,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素质卓越的个体。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德才兼备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某种特定才能或创造能力的现实个人”。通过劳动教育,亲历劳动场景,学生能够吸收有效专业的劳动技能,并在及时的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转化为自身强大的知识储备,做到学在真处、干到实处;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劳动过程的艰苦,体验到劳动收获的喜悦,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涵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进而促进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
(三)劳动教育是引领实践创新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观阐述道:“实践具有多样性,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即通过劳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推动人类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引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掌握系统的劳动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进行物质生产等实践,从而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前进,从头脑中破除陈旧的思想、错误的观念,激发崭新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
古代人们有着耕种农田时调配水源的需求,运输货物时航行的需求,充滿智慧的劳动人民兴建水利工程、打造航运船只,从而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为了抵御外敌、保护家园,能工巧匠根据杠杆原理发明了投石器。很多惊艳的工具发明背后都有着劳动人民日积月累的经验,劳动实践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
(四)劳动教育是传承中华美德的应有内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创造历史的不是王侯将相,不是英雄豪杰,而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劳动发展史。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内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当前,中华民族正昂首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我们既面对机遇,又面临挑战,继续传承与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传承中华美德,是对全体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应有的教育内容。
(五)劳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诉求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使儿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原理,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在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便赋予了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融通的更多现实可能性。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思考劳动教育的意义,就要深刻把握时代内涵,明确青年人所要担当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审视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首先,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在我国实施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指引下,党和国家致力于将青年人培育成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中,劳动教育必然属于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能够教育青少年不忘祖先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积极拥抱新的可能,紧跟世界潮流,掌握劳动知识、劳动素养,进而培养综合素质,承担时代使命。其次,近年来,劳动教育有所淡化、弱化,家长、社会、学生个人都较为偏重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青少年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欠缺,劳动精神匮乏,甚至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等不良现象。可见,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能够提升青年人自身综合素质,也能够为提高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提供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模块化设计,建构劳动教育课程
1.劳动技术训练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基于国家课程纲要,挖掘课程资源,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和能力水平,设定课程内容,从简单的劳动技术培训,逐步上升到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性劳动技术培训。
2.劳动实践体验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利用实践资源,将劳动技术迁移运用到生活中,展开情景式、体验式、合作式的课程。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促进劳动协作,培养劳动观念,从而积淀劳动素养。
3.劳动精神培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通过班会、主题讲座、访谈会等活动以及学科渗透,宣传劳模故事,礼赞劳动精神,让热爱劳动、尊崇劳动的理念浸润学生心灵,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使得崇尚劳动成为社会新风尚、时代主旋律。
4.劳动创造尝试课程:将劳动与创新结合,提供实践机会,如创客、STEM等项目,进行智慧碰撞,促进学科融合,开展项目研发,赋予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内涵。
(二)规范化实施,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教材体系方面,依据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制定课程标准;充分挖掘先进劳动事迹并融入教材,以亲近学生的方式形成鲜活的实例;设计启发性、创造性的实踐任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堂到课外拓宽劳动教育的外延。
其次,教学体系方面,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劳动教育的精神,结合实情,制定教学指导纲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细化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进度,优化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其三,管理体系方面,调配管理专家、教育骨干,组成领导小组,统筹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定期对任课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形成劳动教育督导模式,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和教育管理标准化水平。
最后,评价体系方面,构建长效机制,明确评估劳动教育质量的指标和依据,完善监督调控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惩罚机制,提升劳动教育的全面效益。
(三)协同化推进,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社会倡导。相关部门依据相关政策,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资源,大力弘扬劳动者的时代风采,宣传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社会公益组织与家庭、学校相互协调,提供劳动实践平台,提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
学校指导。各大中小学自觉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调配优质的师资力量,开发劳动教育资源,组建团队,确保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劳动教育。组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形成劳动能力。
家庭督导。家长群体深刻认识劳动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引导,实现家校联合,为孩子营造劳动教育的和谐氛围。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总体部署。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最系统、最全面、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澄清劳动教育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意义,找准劳动教育路径,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美艳,隋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涵建构与现实审思[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03).
[2]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J].教育研究,2018(05).
[3]杨向红,周萍.以劳育人:劳动教育的区域实践创新[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