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辉:成为“大国工匠”的木雕大师
2021-05-06李韵
李韵
2020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评比,在全国范围内选出10位杰出的劳动者代表,颁发“大国工匠”荣誉证书。这10位“大国工匠”,大多是航母阻拦器、航空发动机、运载火箭等“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的制造者,唯独一位与众不同,他的工作对象是一根根枯木。他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的省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
山水木雕 记录时代足音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最初是用于寺庙神像、建筑构件,多表现宗教故事、百鸟朝凤、吉祥富贵等传统内容,技法上素以“精微透雕”闻名于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东风,30多年来,莆田木雕产业发展快速,涌现出一批批大师级木雕艺人,郑春辉便是代表性人物之一。
郑春辉1968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85年起从事木雕创作至今,在无数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技术全面,设计创作的题材涵盖人物、花鸟、走兽、山水等。他独树一帜地开创了莆田木雕乃至中国木雕的新品类——山水木雕,其山水木雕作品意境幽远空灵,充满诗情画意。
“中国山水画,是通过画面的布局,墨的浓淡之间的变化,线条的粗细转折之间的变化来营造一幅画的气韵、意境。而木雕,是通过凹凸不平的块面,起伏的轮廓线,自然形成的纹理来呈现。所以我在探索,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是不是通过木雕也能够达到目的?”郑春辉说,“我觉得,坚持传统的很多时候,也是坚持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郑春辉用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虚实相间的构图方式,以刀代笔,将古诗词的意境、平面山水绘画立体地呈现出来。他还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现实、记录时代,在田园山水中既看到乡野生活的淳朴,又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作品《闽乡多锦绣》便是这一特点和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件作品以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景物为题材,运用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远处群山巍峨、白云缭绕,近处竹柳掩映着村舍,归家的农人荷锄、担水,赶着成群的牛羊,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作品不是单纯地展现山水景观,而是以田园诗歌的形式记录、赞颂了贫困山乡脱贫致富后充满生机的图景。
在山水木雕创作中,郑春辉摒弃了传统的“炫技”式雕刻,尽量不用或者少用削、凿、修、磨等雕刻手段,而是大巧若拙、依物象形,將自然之美融于具象的木器之中,往往寥寥几刀,就把一块块朽木变成一幅幅充满意境的立体山水画。
鸿篇巨制 体现工匠精神
郑春辉有一件用“震撼”来形容绝不为过的作品——巨型木雕《清明上河图》。
一根长12米多、高3米多,宽2米多的香樟木,正反两面分别雕刻着两岸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是郑春辉带着其工作室6名弟子,历时4年创作完成的,创造了世界最长木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件作品气势恢宏,画面丰富,正反两面都刻有五六百个人物,还有大量的车辆、船只、店铺、民房。房舍街道鳞次栉比,拥挤的人流、五行八作的细致描摹,无不体现出雕刻者出神入化的技艺。尽管每个人物最多只有寸把长,可是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且不说人物丰富的神态,光是那一根根缆绳就已让人拍案叫绝。那些绳子粗细如牙签、看起来十分柔软,似乎可以随风摇曳。
《清明上河图》可谓是莆田木雕技法的集大成者。整个作品融会了镂空雕、透雕、浮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繁而不杂,层次分明,街市的喧闹声、行船声和流水声都仿佛在耳畔,其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郑春辉说,他之所以选择两岸故宫所藏版本作为创作的蓝本,是“寓意两岸同根同源,期盼两岸早日团圆”。
成就斐然 众多作品获奖
炉火纯青的木雕技艺,让郑春辉收获了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几乎所有的奖项,迄今他已有9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美展奖项。《故园山水梦中诗》《诗韵江南》《云水之间》《春风又绿江南岸》《桃花溪》《江南春早》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作品《家园》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中国木雕艺术展金奖,2011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春江渔乐图》荣获“2011年天工艺苑百花奖”金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百鸟朝凤》获第十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木雕艺术馆收藏。作品《清平乐》获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金奖。2018年1月,作品《桃花源》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郑春辉和所有“大国工匠”一样,技艺精湛、执着艰守、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一切职业精神的呼唤,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底色,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