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临期食品
2021-05-06田巧云
田巧云
大多数人对临期食品的印象就是超市酸奶的“买一赠一”,那个用于促销的赠品往往就是临期商品。这类商品背后的消费群体有一个共同特征——以追求性价比的中老年群体居多。打破这一规律的是这一届年轻人。
在“临期捕手”创始人陈杰看来,临期商品的产生就是低效的供应链导致人和货无法快速匹配。一类是国产商品。我国零售行业大多采用经销商制,这导致商品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往往要经过一级、二级,甚至三级。为了防止串货以及返点,经销商往往还会超量订货,超出自身销售能力的货最终就成为了临期品。另一类是进口商品。进口商品一般会以总代理的渠道进入中国,但是这个渠道基本上没有保护机制,一旦没能及时进入终端销售,又无法退给出口商,也只能成为临期品。
对经销商来讲,当一个食品的保质期还剩三分之一时,超市等大型渠道就会拒收,这些食品就进入“生命的倒计时”,一旦逼近保质期,这些食品就只能被回收。以往,食品回收的命运基本上就是被加工成饲料。而现在,这些食品可以进入临期食品通道进行售卖。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传统超市20%左右的毛利,臨期商品的毛利率一般能达到50%以上。
于是,一些掌握上游渠道资源的平台,如“好食期”“甩甩卖”等纷纷成长起来。这些平台的消费群体既有线下的小商户,也有一些尝鲜的C端用户。而像“善食者联盟”,则索性将大学生定位为目标用户群体。在定价模式上,他们更侧重于根据保质期长短定价,越临期越便宜,并进行显著标识。
陈杰认为,未来,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临期食品品牌,必须拥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稳定可靠的数字化供应链、规模化的线下销售渠道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临期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是否会有更多政策规范化管理,能否形成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们对于临期商品的传统认知能否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