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价值共享 熔铸课程内涵

2021-05-06杨赫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革创新

杨赫姣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阵地,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更新、更亲、更有力是新时代对这一课程提出的实践新要求,即在不断探索课程内涵的内在逻辑中加深对课程改革实践前提的认识与把握,明确熔铸课程内涵的基本途径。以塑造知识价值共享的课程样态、发挥思想价值共享的课程魅力、体现人的价值共享的课程创新不断完善课程改革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涵;价值共享;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关系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关键人群的精神样貌和价值观的问题。新时代的思政课不仅要实现用科学的理论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更要开动脑筋,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与传导性,使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主动用理论思维代替常识思维,提升理论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性强、理论难度较大,这就决定了传统的讲授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政课的总体要求,因此如何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与传导性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改革目标。

一、塑造知识价值共享的课程样态

传统的“原理”课教学倾向于抽象的知识表述,但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诉求来看,“原理”课应是阐明马克思主义逻辑性、科学性与整体性理论的基础课程。“原理”课的课程创新不能脱离这个初衷,同时更应强调创新性的探索。加强“原理”课与学生之间的真实共情,从课程内涵的知识价值结构入手,以知识价值共享的方式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是使学生自主勾画马克思主义理论蓝图的重要途径。

知识价值共享区别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关键在于明确概念,并在既定的考核体系下考查学生对于该课程概念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知识价值共享关键在于分析与运用,即在对概念的把握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质、真理力量和现实生命力的整體认知,自觉养成活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世界的问题、人生的问题以及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教学成果是无法短时间客观衡量的,是内化于课程体系诸多方面以及教师的知识价值体系中的内在因素。

如何有效推进知识价值共享?首先应着眼于的“原理”课的“知识”讲什么的问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受“教科书范式”影响,标准化、概念化的知识是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总体特征,突出表现在教学主体单纯的利用知识教材达成课程要求。由于马列主义理论课程早期僵化地运用了“苏联模式”的教材,造成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认识史的偏颇或误解,从而简单地以符号式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必然受其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一般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即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此时并没有明确设置“原理”课程,但在变更的课程设置中明显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内涵的总体定位的教学要求。此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定位逐渐明确,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中充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真理的实践内涵与科学方法,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解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问题,同时还解答了马克思主义本身持久生命力的问题,更是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道路问题和重大意义问题。“原理”课的课程发展表明其容纳的知识性教学目标不仅是符号、概念的集合,更是从价值认同的方向思考理论知识本身的共享内涵。

对“原理”课知识价值的认识不仅在其本身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价值共享也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根基。在创新课程改革中必须不断培养能够贡献真正知识价值的教学一线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因此,“原理”课的课程改革也要致力于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及队伍建设的全面改革,把好进门关,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落实教师团队建设,为知识价值共享提供重要的前提保障。

二、发挥思想价值共享的课程魅力

思想价值共享是发挥“原理”课魅力的着力点。思想价值共享强调课程教学中的双向互动,也就是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要有“有思想”的教师,更期待“会思考”的学生。长久以来“原理”课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学生不重视、不愿听、不愿来,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的主观成见、功利心理等,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客观上教师在思想性的传递方法后也存在不得当、不接地气等问题,课程本身缺乏有效互动阻隔了教与学的良性关系建立。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着眼于转变课程本身的思想价值共享的弱化状态,充分发挥思想价值共享的应有魅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原理”课达成思想价值共享提供了优势条件,网络通讯设备及教学辅助APP的运用使得“原理”课思想共享的开展不再局限,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开放空间使得教师不仅在课堂中可以完成教学魅力的展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课堂魅力以及个人魅力的延续。现代技术能否为教学提供增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运用信息技术,把其融入教学的适当环节,达到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增量。在具体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规划教学表述方式、教学案例、思考题等,最大化、最优化地将思想价值传递给学生,形成不仅让学生来到课堂,还要坐住课堂,更要参与课堂的实践效果。

技术手段的课程运用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思考,用思考激发兴趣,养成在批判性思维中打通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认知态度、认知策略、认识能力,会极大提升人的创新能力”[3]。要真正将批判性思维注入课程的设计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批判性思维的力量,通过具体的现实案例以及历史故事讲好批判性思维的内在意蕴。

“原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这种素质体现的根基就在于人如何思维,如何看待世界与我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原理”课不能忽视人的实际生活过程,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世界,把握思想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深层根据,提升学习“原理”思想原动力。

三、凸显人的价值共享的课程创新

“原理”课需要真正走出舒适区,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本身与人的价值的内在关联性。人的价值是不断面向人本身,不断在实践中体现的价值形态,“原理”课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不能舍弃马克思主义始终徜徉的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因此课程的创新更应注重人的价值共享平台的搭建。

当代大学生常被称为“有个性”的一代,但是这种个性如果是精神世界的匮乏和物质欲望的流俗也就只能嗟叹不懂得何为“人的价值”。“原理”课应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进行深入解读,阐明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拜物教,警醒人们不要成为“异化”的人等重大问题的现实意义,引导青年人正确把握自我人生。“原理”课的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地凸显人的价值,在课程建设中不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才为中心的宗旨,这样才能不落入形式主义,坚持落实课程的改革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充实人的价值而服务的基本原则。

同时也应注意越是处在个性多元化时代,人的价值的共性凝练就越为重要。人的价值共性必然在实践中彰显,人的价值共性就是人的实践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告知学生价值品质都有哪些,还要引导他们怎样做才能具有這些价值品质”[5]。“原理”课的一个必要环节恰恰是正向地引导人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适当地在“原理”课上加入实践教学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能更加直观地将人的价值呈现出来,是通过实践的客观条件创造主观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理想信念的具体化将人的价值融入自我生活领域去感悟,从而提升对于“原理”课的认同感与情感体验。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具体落实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多元探索路径有利于满足学生对于正确价值观的自主认同。

“原理”课不是刻板的还原论,而是建立在不断发现时代热点、回应时代问题、把脉时代步伐基础上开展的生动教学活动。“原理”课需要在知识价值共享、思想价值共享、人的价值共享中实现课程内涵的凸显,在不断完善课程内涵的理念建构中达成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0.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019-03-19(1).

[3]侯凤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培育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探论[J].航海教育研究,2019(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525.

[5]高洁.价值判断的实质内涵及其对价值教育的实践指向x[J].教育研究,2018(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革创新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