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德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1-05-06俞洁琼

关键词: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俞洁琼

摘    要:大学德语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该课程普及面广,知识庞杂,同时承担着语法教学、词汇教学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等多重教学任务。在该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既有现实的必要性,又有显著的优势。文章具体分析了当前大学德语课程教学中思政建设的不足之处,并以清华大学“德语(第二外国语)”課程为例,探析了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播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指引下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德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三位一体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牢牢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纲要》明确指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外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是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是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批判地认识和理解西方思想及文化理念,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大学德语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德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重任[2],除向学生传授德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德语语言能力外,应充分发挥课程的隐形思政功能,与思政课协同配合,承担育人责任。本文将以清华大学开设的“德语(第二外国语)”课程为例,探究大学德语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目前大学德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

“德语(第二外国语)”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个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年级也不尽相同。普及面广、学生背景差异大以及知识庞杂等多重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上的难度,也直接导致现有课程中的思政建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程的“工具性”大于“人文性”

相比德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学德语作为公共外语课包揽了语言学习的所有内容版块,涵盖语音、语法、阅读、听力、写作、翻译和文化等内容,既没有充足的课时支撑,又缺乏细致的课程设置。以“德语(第二外国语)”第一层级的零基础课程为例,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64课时,45分钟/课时)完成教材《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八个单元的内容。每一个单元按照不同的主题下设课程引入、主课文精读、口语交际、听力训练、扩展阅读和语法讲解等多个板块。庞杂的知识点及多重涉及面使教师疲于完成教学进度,过于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程思想上的深度挖掘。但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外语课程自带浓厚的人文属性,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更好地发挥潜在的德育功能。

(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呈现单向性

在现有的大学德语课程中,很大一部分课时被用于语法讲授和练习。跨文化内容所占课时比例不多,且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着力点大多在于认识和了解德语国家文化,缺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学生对于德国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美食等内容如数家珍,但用德语介绍我国文化时却缺少词汇积累,导致表达零碎。这种过分强调异国文化输入而忽视本国文化输出的做法使得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呈现单向性,长此以往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有悖大学德语培养学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育人目标。

(三)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互动不足,课程思政理念无法得到贯彻

传统的德语课堂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记的形式进行。许多教学设计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课堂互动不够,效果不佳,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除少数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缺乏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和动力。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到紧跟教师的上课思路,课堂思政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佳,也直接影响到课后的自主学习。由于大学德语课程课时量少,学生需要在课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有效引导和管理学生展开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无法确保学生在课外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以及就课程内容展开独立思考,因而课程的思政功能也无法在课前课后得到延续。

(四)现有课程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操练)相比其“德育”功能(语言的人文特性和人文诉求)更容易被考察、评估和测量[3],传统的德语课程在评估学习效果时多采用终结性评估方法,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评中占据极大比重。这种评估方式过分强调考试(往往是书写性的语法考察)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效果与能动性的考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方法功利,一味复习语法考点而忽视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

二、大学德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发挥课程育人属性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每门课程都具备与其学科特点相符合的思政功能。在大学德语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并不是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上再开一门思想政治教育新课,也不是在课程中嵌入思政模块进行集中教育,而是要求教师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有意识地挖掘课程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之恰当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丰富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当前大学德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过度重视语法学习的问题。以“德语(第二外国语)”课程为例,语法讲授只是其中一个模块,在教学安排上不应占据过多时间,特别是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语法规律讲解,减少机械性的语法练习,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课文(包括主课文及扩展阅读)的阐发之中。教材课文多以中德学生对话的形式展开,介绍德国国情和文化。它不仅示范了语法知识的应用,更是教师引领学生比较中德文化异同,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敏感度,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佳途径。下面以《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5]第二至八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为语音教学,并没有设置主课文与扩展阅读部分)为例具体分析课文中的思政元素。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目前使用的教材侧重于对德国文化的介绍,但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入中德对比,引导学生在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比较,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学会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双向的跨文化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除课文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时事热点新闻作为课堂或课外练习的补充材料,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介绍国际国内时事的德语新闻。这些文章具有较强的时事性,通常能够得到学生的关注。扩展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德语表达,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依托混合式教学法,加强融入思政理念的课堂交互

前文提到,大学德语课程在课堂交互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为了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和“多想”的机会,教师必须压缩“讲课”的时间,这就对课前和课后的“自定义课时”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如何将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合理分配,使得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互为补益,是大学德语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案。这种将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优势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6],既是传统课堂教学同网络教学的混合,也是教师单一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混合[7]。

以“德语(第二外国语)”为例,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等平台的课前推送功能,提前向学生推送讲解语法的慕课视频和少量预习题,鼓励学生在慕课讨论区和微信群等平台积极提问,参与讨论,并在后台关注学生的预习数据(预习时长,习题分数),了解学情动态,调整教学安排。课上,教师可利用投票、弹幕、投稿、答题等多种功能与学生进行高频互动。这些工具既能使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精减语言知识教学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融入思政理念的课堂交互活动。具体可以采用话题讨论、正反辩论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多维度的互动交流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知识整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后,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等平台进行学习内容测试,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语言掌握情况,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记“日志”,发“微博”等形式写下对课程的感悟,提升思辨意识。此外,教师应为学生发掘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外语演讲,微视频等各类比赛,以赛代练,延续课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

相较传统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能让教师对课程内容作出更全面、更系统的安排,更好地将价值观塑造融入语言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在语言习得外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确立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德语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得到了创新与拓展。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标准已经无法全面衡量学习成果,也阻碍了课程思政功能的进一步实现。“德语(第二外国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力图做到对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体现。除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外,该课程还引入了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在内的全方位形成性评价体系。其中,课前评价内容包括雨课堂慕课视频观看时长、预习习题成绩以及微信群参与讨论的次数与发言质量等,课中评价包括课堂出勤、互动表现和雨课堂答题成绩等,课后评价包括雨课堂单元测验成绩、学习内容课外分享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第二课堂参与度等要素。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考察,同时也为课程思政的效果提供了全面的检验标准,是思政教育有效推行的可靠保证。

三、总结

大学德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类公共课,相较专业课程具有更广泛的接受面。由于东西方文化在课程中的相互碰撞,該课程在推行思政教育上既有现实的必要性,又有显著的优势。大学德语教师应时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课程中积极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确立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隐形思政功能,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2020-09-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编.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3]孙博.外语课程在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 [2020-09-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

[5]朱建华.新编大学德语(学生用书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36-187.

[6]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7]李烨.“混合式教学法”在《综合德语》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12).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