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

2021-05-06王秋霞

关键词:情景交融景物心情

王秋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一直以来,学生的作文枯燥无味,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定“圈”“框”,把学生的思维囿于其中,没有创新的余地,只能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写出的作文毫无新意,没有真情实感,更别提“生气”“活力”了。如何才能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将作文写得富有情趣和韵味呢?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回眸中国文化长廊,很多国学精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诗言志,贵含蓄,因此古代诗歌表现主观意愿往往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借助景物来实现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先写景后抒情,杜牧的《清明》以“雨纷纷”衬托人们的伤愁。流传千古的古诗几乎都是类似的写法,借景抒情。

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借景抒情呢?

一位学生为了表达自己在假日的放松心情,开头是这样写的: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射进房里,微风伴随着阳光轻轻地抚摸我的双颊,窗边的铃铛“丁零零”地哼着旋律,呼唤着正躺在床上四仰八叉的我。这段精彩的景物描写把我们带进轻松愉悦的假日生活,满屋的慵懒气氛流露于笔尖,这样借景抒情,何愁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写景可以抒情,触景也易生情。一位学生以“一地阳光”为题写和父母出游的事。她这样写道:睁开惺忪的双眼,房间里冷冰冰的,窗外,县城像刚刚醒来还赖在床上的人,浸在了由昏暗光线织成的网罩中。我不情愿地离开了温暖的被窝,嘟囔着:好不容易到了周末,爬什么山啊,有什么意思!第二小段:“到了到了,今天云真多,把太阳都遮住了,爬山得小心点。”妈妈提醒道。外面那么冷,我极不情愿地跳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油菜花,远远望去,朦胧中犹如一片金灿灿的、随风翻涌的海洋。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在春风里昂首怒放,盈盈招手,我立刻有了兴致。小作者从一开始的埋怨到后来的兴致盎然,皆缘于美景,触景生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佳作里屡见不鲜,但小学生的作文里却很少见到。教师可以科学地指导学生添加景物描写,让作文别有一番风味。

学生学会了捕捉身边的景物,一缕阳光、一株小草、一丝清风、一抹残阳,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景物也是有特点的,抓住了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特点,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加以修饰,就不会单调乏味了。

二、景随情动,情随景移

许多美文的景物描写都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环境与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比如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好,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情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通过景物了解作者的心境。当作者心境发生变化时,即使是同一景物也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改变,景会随情而动。如学生以“冲突”为话题写的《笼中之鸟》一文:

“砰”,我用力把书包一甩,抽出本子往桌上一扔,臭妈妈!本子上的每个字都充满了我的愤怒……我冲进房间,躺在床上,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夏天的夜晚此时却那么宁静,只有偶尔几声烦人的“呱呱”声。

这段文字通过“烦人的呱呱声”让人觉得烦上加烦,心神不宁,小作者的烦燥不安跃然纸上。

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今中外的好文章無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美丽、和平、静谧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合,有力地反衬“我”的悲苦境遇。

借盛开的鲜花表达愉悦、舒畅的心情;以一轮明月寄托思乡的情怀;雨中漫步叙述浓浓的友情……正如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景无情,这样的景是没有生命的;有情没景,这样的情只能叫无病呻吟;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因此,再好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情服务的,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有了可依托的灵魂。因此,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情,写的时候就不会漫无目的了,这样作文内容才会更加丰富,更感人,更有感染力。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景物心情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天天有个好心情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心情
稚趣心情
写好家乡的景物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