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探讨
2021-05-06胡娟娟
胡娟娟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逐渐向“生活化”及“数学化”方向发展,这是由生活与数学学科本身性质之间具有根本性联系决定的.数学“生活化”重点强调“横向数学化”,是数学认知的初级阶段,“纵向数学化”属于数学的本质,二者在数学教育之中均具有明显的价值与作用.对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数学教育中“生活化”及“数学化”的具体含义,同时分析小学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构建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创建生活化情景等,以期为我国小学数学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化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明显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教师过于注重“数学化”,强调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及逻辑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期间感到知识过于抽象、复杂及困难,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产生明显脱节.而另外一种是教师过于强调“生活化”,即所有理论知识均寻求生活中的原型,缺乏针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深入思考,学生的数学素养无法得到显著提升.故而,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寻求教学中“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的平衡,强化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与“数学化”
(一)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数学教育同学生本身成长经历形成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认识.数学教育“生活化”属于一种动态化的演变,与生命的发展规律相符.为了令学生对生活形成正确的了解与认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其基本路径如下:
第一,活化教材,丰富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促进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现.一方面是教师给出事例,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观察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是教师创造生活情景,启发学生.教师在教材基础上展开拓展,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拥有更为多样化的选择.情境创设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更为灵活地应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第二,强调生活问题,加强学生认知.生活中事情的解决方案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教授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一方面是解决问题,例如GDP的计算、汇率的增加等.教师开展教学期间,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是实际的验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的视角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数学思维以及方式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加强数学同生活之间的关联.例如教师提出假设问题,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借此加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数学教育的“数学化”
第一,非数学内容的“数学化”,即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这是现实问题向数学问题的一种转变,是将情景问题的表述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師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类比及累计事实材料,实现“数学化”.
第二,数学内容的部分组织,即数学材料的一种逻辑组织化,是学生在数学范围内对已然符号化的问题予以抽象处理.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材料抽象得出基础的概念,并基于概念演绎得出理论,此外,还需要开展数学理论的运用.
数学课程改革期间,教师必须注意防止因为过于强调“生活化”而彻底舍弃了数学教学所需要具备的“数学化”.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建构的主要原因
(一)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
新课程改革极为关注数学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数学教学要密切关乎现实生活,教师应基于学生日常生活所得到的经验及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创建更富有趣味性的生活场景,指导学生开展多项活动,例如观察、猜想、操作以及推理等,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平衡.为了实现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应将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在教学反思之上
我国传统教学工作过于注重理论化,教师普遍采用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而放弃教学同生活的结合,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数学教材.传统教学尽管能够令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课程有关的理论知识,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创新性及延展性,导致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也不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借助操作、观察获取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这样做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反复讲解与陈述的效果.故而,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应更为灵活地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重构教材内容,吸收并引入同现代社会关系密切的数学信息资料,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实际用处与教学目的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实际表现是人们对数学教育目的表述不一,到底是强调“内在思维”,还是强调“外在运用”,是“数学化”,还是“生活化”,值得深思.
三、“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整体上较为抽象,难以理解,而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形成.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使数学中理论知识以和学生生活经验贴合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与认识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人体中有趣的比例吗?头部的长度与身高之间的比例一般是1∶7左右,脚底长度同身高之间的比例一般也是1∶7左右,拳头的一周同脚底的长度之间比例为1∶1,这些比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此时学生便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讨论:“前往商店购买袜子,仅需要将袜子在拳头上围绕一周,便可了解袜子是否适合自己.警察可以结合嫌疑人的脚印估算其基本身高.”随着课堂讨论愈渐激烈,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显著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不仅如此,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建生活化场景
小学数学教师应擅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化场景,运用语言直观描述、生活事物演示、游戏及多媒体设备演示等不同方式,为学生创建切合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生活化场景引导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并讨论数学同生活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平衡.例如教师在教授“利息”有关的理论知识时,便可向学生提问:“教师目前有5 000元,预备存入银行,储蓄时长两年,共计有几种储蓄方式?何种储蓄方式更为合理?请说明你的理由.”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处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知识运用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意识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之中,这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价值与最终目标.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长方形面积”课程之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到家中测量局部房间的长与宽,例如客厅、卧室等,同时测量每块地砖的长与宽,最终计算房间共计需要多少块地砖.然后教师为地砖设定价格,如一块地砖5元,让学生计算共计需要多少钱.如此,不仅令学生进一步了解及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拓展学生的思路,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激发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四)课堂练习设计实现“生活化”
課堂练习是教师用以检验学生当前学习现状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教师若希望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合理地应用在生活实践之中,则需要更为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题目,根据学生现实生活挖掘开放性素材,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练习方式需要具有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题目:“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31 m/s,轮船之中超声波探测设备在发出信号3 s之后获得信号,求海水的深度.”此时学生不仅需要考虑“路程=时间×速度”这一公式,同时需要考虑回声问题,这就运用到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令学生意识到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需要考虑生活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令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具有的魅力.如此,数学教学才不是一种枯燥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可感受到亲切及真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视角观察事物,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明确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强调数学同生活之间的联系,由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即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田中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113.
[2]仁青彭措.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6(27):132-133.
[3]郑昌松.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201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