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成长中的实践建议

2021-05-06张聪蓝美琴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实践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聪 蓝美琴

[摘要]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的萌发、孕育形成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多育融合、多渠道融通的实践生态,是引领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小我融入祖国复兴大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成长;实践育人

《中小学德育指南》指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在他们“拔节孕穗期”,只有积极努力地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打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增强认知认同:做到头脑有要求,心中有榜样,从小事做起

1.多渠道多阵地宣传,将价值观内化于心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落地生根,学校可以采用“一月一主题”“讲、践、评、测”等方式,并广泛利用校园宣传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阵地进行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融入班队会、升旗仪式、毕业典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学楼、进班级、进课堂、进宿舍、进教材、进师生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禮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2.把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学生生活的六大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全面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主任可以以思政课教材为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意识教育与班级建设、个人成长融为一体,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学中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生动具体的实例中。

3.班主任言传身教,多层面传播价值本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的,只凭说教很难被理解与接受。班主任可以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化抽象为具体。如班级建设过程中,可利用时政素材,联系学生的实际,结合班级的创建目标,积极主动开展思想教育。让抗疫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里。班主任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还可以利用《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公众号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二、强化实践养成:做到理解内涵,日常践行,个体融入集体

1.开展队会,提升认知

主题教育课是班主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主题队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我们可以针对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开展教育。以“诚信”主题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什么是诚信?为什么我们要讲诚信?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讲诚信的?遇到他人不讲诚信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在明理的基础上开展跟主题相关的实践:读一本与诚信有关的书籍;观看一部有关诚信的影片;和自己的同伴或爸爸妈妈分享关于诚信的故事;写写诚信感悟;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诚信度做出评价。

这样明理导行班会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深刻含义,从小做积极向上的好学生,长大后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公民,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2.多育融合,加深理解

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从总体目标看,都着眼于让青少年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融入社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因此相融相通。比如劳动教育中蕴涵有大量的法治元素——诚信、平等、公平等,可以联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法律知识,将劳动教育中的德与法完美结合,融会贯通。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3.多维融通,扎根日常

在教育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综合融通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挖掘课程思想内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发展学生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实践。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日常教学中扎根。

三、坚持德性培养:做到有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小我融入复兴大业

1.树立信仰,明确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和行动指南,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基础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科学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和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未来能否真正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立足新时代,树立崇高理想和志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2.学习“四史”,坚定理想信念

中小学生尚处于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形成习惯性认同。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中小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其大学阶段乃至成人时期的价值观确立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开展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充分发挥历史的资政育人、鉴今指路的作用,不断增强历史认同感、文化自信心,才能筑牢少年儿童的理想信念。“四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逐渐强大的峥嵘岁月,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3.追寻红色足迹,树立远大志向

习近平指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开展红色专题宣讲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和采访活动,参观纪念场馆了解党的历史,走访革命老区接受革命精神教育等。组织中小学生参与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经典活动,提升自己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不负韶华,谱写时代华章。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实践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