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原因及处理方法

2021-05-06盛国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0期
关键词:抗凝剂标本血小板

盛国玉

(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海南 东方)

0 引言

伴随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的严格,包括各种医疗器械的要求也在提高。凝血检验采取半自、自动检测,我院使用迈瑞C3510自动检测凝血仪,该仪器存在速度快,效率高,准确率大的特点[1]。因为生物活动大分子检测极易失活,影响结果,该报告中对凝血检查的影响原因与解决方法给予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1~5月在我院进行凝血检验300例病人,其中包括男性180例,女性120例,患者年龄17~45岁。通过随机平均分组的形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150人。将所有患者的常规信息,包括所有病人的性别、年龄等进行对比,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患者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静脉采血,使用109 mmol/L的枸椽酸钠1:9抗凝,2500 r/min离心10 min,直接上机,采取全自动血凝仪检测。

1.2.2 影响因素

1.2.2.1 样本采集跟检验申请

(1)通过发送检验申请单这种“大撒网”的选择方式,会浪费医疗资源,降低诊断效率。不规范的填单会导致病人的资料不全。录入困难,产生不正常结果时无法断定属于实验误差或者疾病导致,诱发不良后果。

(2)病人准备:①妊娠,情绪波动严重,剧烈活动都会促进血液的凝固,用餐后脂血也会对监测结果有所影响,因此清晨空腹检查。②潘生丁、抵克利得、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导致血小板聚集降低;口服使用避孕药提高血小板的聚集情况,显著增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Ⅷ、Ⅸ、Ⅹ、Ⅻ因子活性[2]。

(3)禁忌事项:在进行标本的采集时需要注意[3]:①对病人的信息进行核对,做好样本的采样前期工作;②选择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1:9;③抽血顺序对PT以及APTT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4],应该把止凝血检验标本置于第2个管采集;④采样的时候需要避免在留置的通道内进行;⑤止血带捆绑低于1 min,若压力过大或时间太长;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致纤溶活性增强或加速血小板激活并使血小板因子-4分泌增多;⑥避免样品溶血,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小板激活;⑦在进行采样后需要轻柔的颠倒混匀6~8次。

1.2.2.2 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标本在进行储存和运输的时候,一般采用以下方式:①没有处理的枸橼酸钠抗凝全血;②进行离心后血浆不进行分离,使用原始管进行保存;③离心后进行血浆分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使用第一种模式进行运输,采集点无须采取使用离心机等医疗设备,检验工作者可以看到样本最真实的情况,便于判断标本分析前的影响因素。运输的过程中需要加盖,注意运输的过程中保持垂直,防止发生震荡,保持室温18~25 ℃运输[5]。报道显示,pH增加0.8个单位则APTT时间增加20 s,受到检测试剂的缓冲影响[6]。

(1)温度及时间的影响:抗凝因子与血液的凝血在体外十分活跃,若经过温度改变以及储存后。会出现激活或降解。比如FⅧ和PS。温度升高,降解速度增快,凝血因子58 ℃保存后可失活。血小板低温被激活进而出现自发性聚集。所以,维持在室温条件下运送标本。相关报道显示:离心后标本对温度敏感性更好。专家认为FV、FⅧ活性与PS含量测定,其他的标本稳定性在室温能够维持24~48 h[7]。

(2)样本的处理:如果样本无法是全血,需要采集后1 h内进行离心且分离血浆放在容器内。离心前给予检查,保证样本质量。分离出来的血浆应进行加盖并且在管上标记患者资料与抗凝剂的类型,4 h内完成检测,如果不能在4 h内完成需要置于-70 ℃或-20 ℃的冷冻储存,防止多次冻融。如果远途运输,采取干冰或者另外的形式将分离出来的标本进行冷冻状态的储存。FV、FⅧ和PS在进行反复的冻融之后其活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2.3 处理方式

1.2.3.1 溶血

溶血属于标本质量不达标的原因。主要发生在采集环节。按照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分成中度或者以上的溶血极易影响止凝血实验的最终检测的结果,所以,如果排除由于病理性导致的溶血情况,建议再次采血。若属于患者病理性的情况出现的溶血或者不能再次进行采血,报告标记“标本溶血”会出现的影响,及时和临床交流,同时进行记录。

1.2.3.2 黄疸

黄疸标本对止凝血的实验探讨并不多,所以,采用光谱分析技术凝血仪650 nm以上波长给予检测,胆红素的含量少于20 mg/dL的黄疸的标本不会对凝血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

1.2.3.3 脂血

脂血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脂血中脂质颗粒经过影响光散射、光反射率或光吸收进而影响光学检测法在较小波长处的测量,所以,脂血对光学法检测的影响最严重,对磁珠法或电流法的影响不大。病人生理性的脂血需要在餐前进行再次抽血,病人病理性的脂血,可采取>650 nm的波长给予检测,或对样本给予稀释或采取有机溶剂将脂质进行去除。

1.3 数据分析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是84.7%,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是94.0%,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凝血检验的准确率对比表(n, %)

两组误诊原因对比表见表2,实验组误诊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误诊原因对比(n)

3 讨论

3.1 检验人员的素质与责任

检验人员不但会运用自动化仪器,同时详细的了解仪器作用,影响检验结果因素与相关处理方法的能力。

3.2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3.2.1 盛装血液标本的容器规范化

选择厂商提供的一次性注射器与定量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防止出现血液渗漏或凝块、抗凝剂比例不当要求等情况,无法保证检验结果。

3.2.2 选择合适采血部位、正确穿刺方式

输液侧禁忌采血,采血前空腹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与紧张可导致血小板升高,凝血与纤溶活性提高。采血时止血带禁忌过紧过久,可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并活化。操作轻缓,防止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

3.2.3 适当的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

血液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用于凝血检验的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红细胞比容(Hct)为0.25~0.55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若对贫血(Hct<0.20)或红细胞增多症患者(Hct>0.70),则要根据公式:抗凝剂量=0.00185×血液量mL×(100-Hct),来调节抗凝剂的用量,若不进行调节,影响检验结果。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凝血检验项目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应用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给临床医生提供对患者身体状况更准确的判断。

猜你喜欢

抗凝剂标本血小板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在预防皮下出血中的应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伴抗凝剂相关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