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常态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1-05-06刘慧韩雪纯肖洁赵振铎慕海燕
刘慧 韩雪纯 肖洁 赵振铎 慕海燕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的战略行动目标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化解农村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决定。
2020年春,新冠病毒席卷全国,乡村产业受到重创。疫情影响下,工厂订单额巨幅减少,为降低损失不得不停业休整,村民失业,没有经济来源。在防疫要求下,乡村旅游景点限制接待游客,而旅游带来的辐射效应的减弱也影响了乡村副食和手工产业的发展。总之,为应对新冠疫情,乡村治理过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转移了工作重心,再加上市场缩水,使得乡村振兴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疫情之下乡村振兴的“危”与“机”
疫情的爆发为乡村振兴带来不少阻碍,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疫情同样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遇,为了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我们首先要明确疫情之下乡村振兴的“危”与“机”,在危机中孕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一)疫情之下乡村振兴的“危”
1.农产业发展进程受到阻碍
农作物生产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播种、育苗、插秧、收获,加工等,都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人员的流动受到了十分严格的控制,从而使劳动力大大减少,降低了农业收入。畜牧业的核心是畜禽,养殖畜禽需要购买饲料,满足畜禽每天饮食的需要;肉畜禽到期就要及时出栏;奶牛还要每天挤奶等;封村、封路使得物资无法正常运输,饲料储备和供应出现短缺。对于乳品、肉类、水果、蔬菜等生鲜品,都有严格的保鲜期。疫情之后,受道路交通管控,收购商数量减少等影响,农产品的销量大不如前,这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了了非常大的影响。
2.外向型产业受到强烈冲击
外向型农业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国际贸易总规模的GDP占比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中国的经济外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当外部的需求、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也会受到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外贸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及农产品贸易受到了较大冲击。疫情导致各地封锁,人员出国入境受限。疫情期间海关核查更为严格,货物、集装箱等也受到了严格的检疫,有的甚至会被要求延迟通关时间。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的外向型产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3.乡村旅游业收入严重下降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量缩减疫情曾经给中国旅游业按下了停摆键。在疫情最为严峻时期,全国各地“停组团,关景区”,原应热闹非凡的乡村旅游遇冷,乡村社区小微旅游经济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损失。因为疫情的原因,不仅让乡村旅游的资源受到了损失,还让与资源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被迫闲置下来,但为了确保疫情解决后乡村旅游的正常发展,政府和农户不得不承担维护基础设施和日常支出的费用,而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4.粮食安全主动权受到威胁
受疫情影响,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受到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主动权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至2020年底,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激增至2.65亿人,约为2019年的两倍。“严重粮食不安全”意味着这些人口由于严重饥饿可能发生死亡、营养不良或造成终身不可逆转的影响。我国虽然粮食储备总体充裕,但对于某些主要依赖进口的粮食,如大豆,其长期进口的安全性仍存在风险。大豆的年进口量占全球大豆总进口量的五成多,对国际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大豆主要出口国美国、巴西疫情仍在蔓延,叠加政治因素,未来国内大豆进口仍存在一定风险。
(二)疫情之下乡村振兴的“机”
1.激活乡贤力量,谋划农村发展
在抗击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乡贤力量集中爆发。在疫情的影响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滞留乡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潜在力量,对绝大多数人讲是最长一次春节。除了疫情爆发期,乡贤们自发地捐款、联系渠道为乡里乡亲采购物资,参与防疫工作,投身抗疫志愿。青壮年劳动力在乡村较长时期的滞留客观上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2.农村环境的改善进程加快
疫情期间,在强有力的群众动员和大量污染性企业暂时性停工,城镇和乡村环境改善进程进一步加速,疫情客观上促进了各行业转型升级。为此,乡村振兴需要把握机会,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乡村现代化建设。
3.促进了乡村自身治理结构的优化
在疫情的影响下,在短期内乡村振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乡村振兴良性发展、蓬勃发展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社会对乡村生产的高质量农副产品、绿色生态化的生活方式需求不断增高。进入2021年来,社会各个行业继续加快在乡村市场中布局与扩张。同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为适应新形势下疫情防控需要,我国乡村自身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治理能力得到系统化提高。
4.强化了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在疫情防控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在线学习、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党的组织与学习活动,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支持。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社会治理中起着树立旗帜、凝聚民心的关键作用。在疫情期间,思想引领是团结群众、凝聚共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各基层党支部坚持筑牢疫情防控的“思想堤坝”,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引导基层抗疫工作既不轻战也不畏战,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分恐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理性应对疫情。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党组织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后疫情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与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只有善于分析“危”与“机”,攻破危机,充分利用这些机遇,顺势而上,找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加大疫后复工复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深入各个企业内部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倾听企业诉求,专门出台有关农业,乡村旅游业,外向型产业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从金融政策,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入手,同时进行适当的就业补贴,减少企业负担。
(二)谨守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要装中国粮”。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的粮食安全受到了极大了威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关乎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国家的生计问题。解决粮食的安全问题,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将科技创新打造为核心力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引进人才与先进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树立“全局思维”、“云思维”以及“共享思维”
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树立“全局思维”,乡村振兴战略并不仅仅只是乡村的事情,需要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用全局的眼光去看待它,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我们国家的生计,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能忘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两头抓。其次,要树立“云思维”,疫情期间诞生了很多“云课堂”、“云直播”等,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作用,即解决了人们的需求,也使得许多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度过难关。疫情期间农产业,外向型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业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冲击,通过线上指导农业技术,互联网+,云直播等形式促使乡村企业快速恢复。最后,树立共享思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近几年来许多具有农村户籍的人口都纷纷外出打工谋生,乡村人才匮乏对于乡村人才振兴极为不利。乡村人才提供的是智力支持,通过树立共享思维,达到智力、技术的共享。
(四)增强“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新乡贤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乡贤力量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比如,乡贤们自发的捐款,主动承担为乡亲们购买物资,参与防疫检查的责任等。增强“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从以下两点进行:(1)加强理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地方政府需全面提升对“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从加强理论学习开始,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新乡贤文化”;(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强调研,发现“新乡贤文化”中存在的不足,出台相应的政策弥补不足。“新乡贤文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决抵制疫情,其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同样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农村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中应充分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1)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确保乡村治理在政治原则、立场、方向等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在具体问题上学会“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一刀切”,在疫情期间我们同样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不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没有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良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效率不高,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真正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确保党组织对乡村各项事业,各个领域,各方面工作的思想领导。思想是理论的先导。以乡村振兴实践中现实问题为例,寻找让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等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传播力,思想转化力和思想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