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急性损伤的疗效观察
2021-05-06仲瑞雪冯光富魏庭森袁荣霞通讯作者
季 欧,仲瑞雪,冯光富,魏庭森,袁荣霞(通讯作者)
(四川省骨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踝关节为人体下肢的主要关节,其软组织损伤较多发,尤其在青壮年人群中。踝关节的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有肿胀、疼痛、功能活动障碍等。受伤后应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是由我院的院内制剂新伤药散改进创新而来,新伤药散为郑怀贤教授秘方,临床主要应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红肿、热痛等,在我院临床应用已有50 余年,而二黄新伤止痛软膏在我院用于临床治疗已超过20 年。本研究观察我院二黄新伤止痛软膏,应用于踝关节软组织急性损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 年7 月—2017 年12 月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组。试验组95 例,女性41 例、男性54 例。年龄为59 ~21 岁,病程为63 h ~1 h;对照组85 例,女性42 例,男性43 例。年龄为55 ~19 岁,病程为58 h ~2 h。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表( ± s)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表( ± s)
组别 n 性别(n) 年龄(岁) 平均病程(天) 损伤程度女 男 轻 中 重试验组 95 41 54 38.02±4.94 16.74±22.26 67 23 5对照组 85 42 43 37.75±4.65 16.15±21.85 63 18 4 t[χ2] - [0.529] 0.532 0.273 [1.176]P - >0.05 >0.05 >0.05 >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要求有明显踝关节扭伤史,且有局部的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及压痛。X 片无明显骨折及脱位征等。
1.2.2 纳入标准
符合1.1 项下诊断标准者,年龄在18 ~60 周岁,受伤时间<72 h,局部皮肤完整。
1.2.3 排除标准
有严重肝、肾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局部有创伤口或伤口感染者,未按规定用药或无法判断疗效者。
1.3 实验方法
给予试验组、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治疗(如患踝制动等)。试验组:清洁患处皮肤,外敷我院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治疗,根据损伤范围确定剂量,平均厚度2 mm;一日一次,每日贴敷约12 ~18 h;对照组:清洁患处皮肤,涂搽复方七叶皂苷凝胶,一日两次,超过肿胀处1 cm。两组均治疗14 d。
1.4 疗效指标
参照踝关节评分(Kofoed 评分标准)以及美国FDA 药品评审与研究中心制定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损伤评分系统以及肿胀评分标准等,在治疗的第3 天、第7 天、第14 天,对疼痛、功能及活动度进行评分。结果评价:85 ~100分为优;75 ~85 分良;70 ~74 分为及格;低于70 分为差。参照美国FDA 药品评审与研究中心制定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损伤评分系统:强烈反应10 分;水泡7 分;红斑、水肿、丘疹6 分;明显水肿5 分;红斑与丘疹4 分;明显红斑,肉眼可见,轻微丘疹反应3 分;轻微红斑,刚能观察到2 分;未见刺激性1 分;无皮肤反应0 分。肿胀评分标准:重度(3 分):肿胀明显,皮肤硬紧,有水泡;中度(2 分):肿胀较明显,皮纹消失,但无水泡;轻度(1分):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
1.5 统计分析
应用S P S S 23.0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均以(n,±s)表示,在正态条件下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检验一律采用双侧检验。
2.结果
2.1 两组第3 天的踝关节疗效比较
肿胀评分,P<0.05;两组踝关节评分,P<0.05;两组皮肤评分,P<0.05。均具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第3 天的踝关节评分、肿胀、皮肤情况评分比较表( ± s)
表2 第3 天的踝关节评分、肿胀、皮肤情况评分比较表( ± s)
组别 n 踝关节评分 肿胀评分 皮肤评分试验组 95 29.93±11.93 2.21±0.79 5.16±0.84对照组 85 28.56±10.56 2.35±0.65 5.32±0.68 t 4.014 3.959 4.125 P<0.05 <0.05 <0.05
2.2 两组第7 天的踝关节疗效比较
肿胀的评分比较:P<0.05;两组踝关节评分比较:P<0.05;两组皮肤评分比较:P>0.05。肿胀和踝关节评分具统计学意义,皮肤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第7 天的踝关节评分、肿胀、皮肤情况评分比较表( ± s)
表3 第7 天的踝关节评分、肿胀、皮肤情况评分比较表( ± s)
组别 n 踝关节评分 肿胀评分 皮肤评分试验组 95 49.92±11.92 1.22±0.78 4.15±0.85对照组 85 44=6.42±13.42 1.36±0.64 4.16±0.84 t 4.014 3.872 1.114 P P <0.05 P <0.05 P >0.05
2.3 两组第14 天的踝关节疗效比较
踝关节评分比较:P<0.01;肿胀评分比较:P<0.05;皮肤评分比较:P<0.05。以上均具统计学差异,见表4。
表4 第14 天的踝关节评分比较表( ± s)
表4 第14 天的踝关节评分比较表( ± s)
组别 n 踝关节评分 肿胀评分 皮肤评分试验组 95 68.95±9.95 1.02±0.98 2.07±0.83对照组 85 61.21±11.21 1.21±0.91 2.32±0.68 t 4.318 3.927 4.214 P<0.05 <0.05 <0.05
2.4 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有3 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对照组有2 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2.3%,两组停药后症状均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急性软组织损伤后的肿胀与“气、血”关系密切,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中医认为其损伤病机主要为“瘀血阻滞,脉络不通”[1],应予以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止痛[2]。外治法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之相适应的剂型有药散、药膏、敷贴等。外用自制伤药是中医药的优势和传统,其中大多是在实践中摸索而出的,疗效明显[3]。
急性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后,局部的病理变化机制主要是创伤性炎症反应、细胞增生过程及组织修复过程[4]。创伤致活组织血管损伤出血,同时触发细胞与分子开始止血的应答反应,血管活性物质,如胺类物质等释放引发血管收缩,血管收缩后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巨噬细胞迁徙到血管外,开始吞噬、破坏并消除碎片,炎症阶段大量释放的细胞因子启动会调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IV因子等。同时,血小板致密体释放组胺、5- 羟色胺等,使炎症初期保持渗出状态,使局部微循环障碍。PDGF、血小板IV 因子以及TGF-β 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胶原蛋白合成[5],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坏死组织被粒细胞吞噬,胶原蛋白和毛细血管网形成,渗出减少,局部被纤维蛋白及胶原蛋白替代,纤维母细胞分裂逐渐变弱,趋于成熟,损伤组织变为疤痕组织[6-7],完成修复。目前西医主要应用甘露醇脱水消肿或者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抑制血小板,抑制前列腺素释放,达到抗炎、止痛的目的。我院院内制剂“二黄新伤止痛软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红肿、热痛等。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应用,显示该药对创伤性肿痛疗效显著。该制剂药物组成主要是:黄柏、大黄、延胡索、白芷、赤芍、川木香、芙蓉叶,佐以冰片、血竭、薄荷脑、樟脑等。该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方中以黄柏、大黄为君药,大黄具有消胀、抗菌消炎和免疫调节作用[8],大黄有效成分a2 儿茶素及没食子酸,这两种成分能促进血小板的聚积和黏附,降低纤溶酶活性,大黄还能使损伤局部的血管收缩,血管通透性降低,出血时间缩短[9];黄柏能够消除炎症期水肿,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生长,促进血管新生,加速损伤部位的愈合 ,二者联合能增强活血化瘀之功效。白芷、延胡索、川木香等能行气止痛,合用加强主药活血化瘀,行气活血之功效,是为臣药。芙蓉叶、血竭、冰片、樟脑、凉血,促进透皮吸收,是为佐药。全方君、臣、佐、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具有显著的抗渗出、抗炎、消肿作用,能改善微循环,缓解软组织急性损伤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等,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来源于我院创始人郑怀贤教授秘方新伤药散,应用现代化科学制剂技术改良制作而成,软膏使用更方便,吸收更好。通过该试验的研究,二黄新伤软膏在消肿及踝关节整体疗效优于复方七叶皂苷凝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探索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