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021-05-06李文强
李文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 新疆 伊犁 835000)
股骨颈骨折属于骨科门急诊接诊率相对较高的疾病之一,并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其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骨折后很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以往发生在老年患者中的股骨颈骨折常选用保守方案治疗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且由于股骨头血供较为特殊,如果不能予以有效的治疗措施,术后骨不连、股骨头坏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极高[2]。本院选取2019 年1 月—12月治疗的患者88 例分组后采取两种方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2019 年1 月—12 月随机选取的88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骨折,且骨折前髋关节功能无异常;经本院的伦理委员会备案;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方案及风险后,均知情同意签字确认[3]。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者;并发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病理性骨折;临床资料不全者。观察组患者中:28 例男性、16 例女性;患者年龄62 ~77 岁,平均(67.1±6.3)岁。对照组患者中:29 例男性、15 例女性;患者年龄61 ~76 岁,平均(66.9±6.1)岁。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由本科室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手术,且术前排除手术禁忌。观察组选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体为:麻醉方式和体位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和健侧卧位,手术区域碘伏消毒,髋关节后外侧做一手术切口,皮下组织依次做钝性分离,纵向切开深筋膜并对臀大肌做分离,取出关节囊。将髋关节做外旋和内收,使股骨头发生脱位,取出后植入股骨柄生物假体,同时做好固定。将髋臼中的软骨彻底清除干净,然后选择合适的人工髋臼,调整人工股骨头、髋臼之间的位置,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手术步骤全部操作完毕,适度活动下髋关节,确保无脱位倾向后缝合手术切口,并给予引流。而对照组则选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体操作为:体位选择侧卧位,患侧在上,常规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然后从髋关节后外侧做切口,切开关节囊后若发现关节囊内有增生,则予以部分切除。借助股骨头取出器将股骨头取出,并保留1 cm 左右的股骨矩,冲洗髓腔,并在其中注入骨水泥,然后安装双极股骨头假体,持续、稳定加压,骨水泥完全干固,活动髋关节,确保无脱位倾向后缝合手术切口,同时放置负压引流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4]。
1.3 观察指标
应用Harris 评分从疼痛、功能、畸形以及活动度等方面评估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值高则说明手术效果确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5]。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研究数据显示,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较术前均有增加且以观察组患者增加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 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 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观察组 44 58.60±4.99 84.22±3.55对照组 44 58.63±4.98 72.50±2.10 t 0.151 19.883 P>0.05 <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82%与对照组22.73%相比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门急诊发生率相对较高的骨折类型之一,尤好发于在老年人,大量数据证实,其发生和患者骨质疏松、外伤等诸多因素有关,且老年患者易并发各种慢性病,因此骨折后愈合速度较慢[6]。以往临床多采用牵引、内固定术等方案治疗,虽然有效,但很容易诱发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目前临床主要建议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案治疗,而手术方式又分为两种,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由人工髋臼及人工股骨头(由低强度模量金属支撑)组成,同时根据股骨头的直径与股固定的髋臼面设计全髋关节的类型,一般来说,由较厚的髋臼、直径相对小的人工股骨头所形成的全髋关节,其头臼摩擦力小且关节相对稳定,产生的局部反应较小,因此关节活动较好,方便早期患者行康复锻炼,防止了各种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7]。而半髋关节置换术目前主要用于80 岁以上年龄偏大、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差的老年患者,在早期仅置换股骨头[8]。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增加且以观察组患者增加更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82%与对照组22.73%相比明显降低(χ2=4.42,P<0.05),这与多数报道相一致,同时也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吴斌,林明侠,沈宁江 等在其研究中指出,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匹配度高的髋臼和假体,这对术后早期负重能力的恢复极为有利,而且髋臼损坏、假体松动等各种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髋关节疼痛程度轻,提高了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主动性,促进了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和髋臼匹配度高的假体让术后的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等更加贴近人体的下肢生物力学[9]。而髋关节置换术虽然治疗有效,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增加,大大降低了临床疗效,因此临床目前主要用于80 岁以上、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差的老年患者,手术早期只需要置换股骨头,无需其他操作[10]。
综上,将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既可以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又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