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产钳术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指征以及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2021-05-06李子琳黄巧如周倩珺
李子琳,黄巧如,周倩珺
(东莞市人民医院产科 广东 东莞 523000)
产钳术是产科助产中较为常用的助产方式,该治疗方式主要在第二产程的助产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难产情况,尽可能避免对胎儿以及产妇产道的损伤,促进阴道分娩的顺利进行,提升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安全[1]。基于此,抽取102 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均于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入我院进行分娩,探究头位难产产妇治疗中低位产钳术的应用指证以及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计抽取102 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均于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入我院进行分娩,实施剖宫产治疗的51 例患者为对照组,年龄22 ~35 岁,平均年龄(28.6±1.5)岁;孕周37 ~40 周,平均孕周(38.3±1.1)周;初产妇30 例,经产妇21 例;使用低位产钳术治疗的51 例患者为研究组,年龄21 ~34 岁,平均年龄(28.3±1.4)岁;孕周37 ~40 周,平均孕周(38.5±1.2)周;初产妇32 例,经产妇19 例;102 例产妇基线资料分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B 超检查显示单胎头位;产妇意识状态较好,无精神系统疾病且无家族精神病史;产妇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相关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均完全知晓且自愿配合。
排除标准: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产妇存在意识障碍或者精神异常情况;产妇存在食物或者药物过敏史;产妇参与同期其他临床研究;产妇一般资料不完整或者其他因素影响研究开展。
低位产钳术手术指证[2]:①产妇分娩第二产程出现工作乏力情况,胎儿检查显示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导致第二产程时间过长;②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情况;③产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等导致第二产程缩短;④吸引器助产失败且检查明确无明显头盆不对称或者胎儿头部已经进入骨盆部位且超过坐骨棘平面;⑤胎儿为后出头或者臀位需要通过产钳辅助分娩;⑥产妇有剖宫产手术史需要缩短第二产程时间。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治疗,研究组实施低位产钳术治疗,手术体位为膀胱截石位,对其外阴部进行常规消毒之后铺放消毒巾,常规导尿之后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初产妇需要进行会阴侧切,完成后根据胎儿情况小心将产钳放在合适位置之后通过叩诊监听胎儿的胎心,详细观察产钳的位置,确保矢状缝处于产钳中间位置,适当牵引产钳,了解产钳的固定效果,避免引产过程中出现脱落情况,确定产钳固定情况之后方可进行正常牵引,胎头着冠之后方可将产钳撤出,胎儿分娩完成之后需要仔细观察产妇宫颈以及阴道情况,如果产妇出现阴道裂伤情况需要及时进行缝合处理,完成后继续对侧切口进行缝合,仔细观察产妇及新生儿是否有并发症,肌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102 例产妇及新生儿分娩结局,分组统计产妇产后出血、感染、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面部擦伤以及头皮血肿的发生率,分组计算各项占比后进行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 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后感染以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窒息、面部擦伤以及头皮血肿的发生率分组对比无明显差异,分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02 例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分组对比[n(%)]
3.讨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调整以及剖宫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产妇在分娩时会选择剖宫产生产,剖宫产的分娩率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会影响产妇产后的恢复质量,且不会降低胎儿的死亡率[3]。低位产钳同剖宫产相同均是为了解决产妇难产,挽救产妇和胎儿性命的主要措施,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分娩安全性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剖宫产手术之外最佳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缩短分娩时间,尽可能避免胎儿出现窒息或者呼吸窘迫等危险情况[4]。
低位产钳术在头位难产产妇分娩中的应用需要充分考虑产妇是否符合低位产钳助产要求,严格按照要求放置产钳,确保产钳位置放置正确,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通过钳叶对于胎儿头部进行保护,避免操作不善或者设备不全等因素影响分娩的安全性,避免母婴健康受损,确保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5]。低位产钳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头位难产胎儿在分娩时胎儿双顶径处于坐骨棘平面以下部位,先露骨质部位长达3 cm,通过阴道检查能够触摸到胎儿的耳背方向,能够明确胎位方向,此时进行牵引分娩能够有效降低产妇以及胎儿的受损度,提升分娩安全性[6]。低位产钳术在引产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失败情况,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胎儿异常或者头盆不对称,如胎儿胎位不正且胎儿头部转回困难,产钳扣合不佳或者产钳引产中所受的阻力过大则需要及时进行剖宫产治疗,确保胎儿以及产妇的安全性[7]。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后感染以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窒息、面部擦伤以及头皮血肿的发生率分组对比无明显差异,分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低位产钳术在头位难产分娩中的应用对于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产后出血情况,提升术后康复质量,降低产后分娩的风险性。
低位产钳术是难产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干预措施,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剖宫产的发生率,在产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有关研究中指出,低位产钳术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对于胎儿分娩的安全性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效果[8]。低位产钳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通过产钳对胎儿进行旋转或者牵引,调节胎儿体位异常情况,确保胎儿抬头的顺利下降和胎儿的尽快娩出,在第二产程分娩速度的提升效果显著。由于胎儿的头位比较低,低位产钳术在治疗中的方式比较简单,且牵引阻力相对比较小,能够为胎儿头部起到保护作用,在提升分娩速度的基础上避免胎儿头部的受损,同时降低产妇自身的损伤程度,是降低难产的重要措施[9]。作为促难产分娩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时间已达上百年之久,在实际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为低位产钳术,中位产钳术和高位产钳术三种,低位产钳术在实际治疗中指的是胎儿头部已经到达骨盆位置,中位产钳术值得是胎儿头部双顶径已经超过骨盆入口位置,但是距离骨盆底部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高位产钳术指的是胎儿头部尚未达到盆骨入口位置。众多治疗表明,中高位产钳术在难产治疗中的应用难度均比较大,手术风险性比较高,目前临床治疗中很少在实施中位产钳术和高位产钳术治疗[10]。
综上可知,头位难产产妇生产中根据其实际情况实施低位产钳术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