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作用
2021-05-06刘慧
刘 慧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江苏南京 210046)
引 言
提到数学复习,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复习,复习方式只是简单地翻阅书本。这种复习方式浮于表面,自主复习效率较低。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复习,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1]。思维导图是一种把事物间的关系通过图示表达出来的工具。思维导图具有放射性与发散性,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把大脑中抽象的知识构建为系统的体系,从而使知识条理化,使图像与文字间建立联系。学生通过关键词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刺激大脑结构中负责记忆和思考的部位,更好地开发学生大脑潜能[2]。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够开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更好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一、帮助学生突破概念难点
小学数学涉及较多概念知识,部分知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容易混淆。教师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对数学概念知识产生抵触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3]。教师如果在概念性学习中科学地运用思维导图,将概念通过不同的分支进行直观呈现,就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形成形象的记忆。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阶段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总有学生将其误写成“对称轴图形”。当学生自主复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轴对称图形”内容下面补充一个分支,描绘一个图形并画出对称轴。这样学生就能提醒自己什么是“对称轴”,明白“对称轴”并非图形的名字。学生区分了模糊的概念才能加深对清晰概念的正确理解。复习时,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混淆、单元梳理、区分概念、明确特征、寻找关联等,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归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自我突破。
二、帮助学生提高单元复习效率
单元复习是数学复习的重中之重。单元复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4]。学生需要利用不同单元学习的内容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学数学各单元的知识点环环相扣,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时间长了,学生容易遗忘前面的知识点,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以某个主题为核心,慢慢地拓展内容,直至将所有知识点呈现在思维导图中,从而高效地进行单元复习。
比如,在复习小学四年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时,首先教师应提取核心知识点,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多边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图形”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见下页)。例如,在“三角形”知识点中,教师从三角形的特征出发,引出“角”“边”“高”等知识,将三角形按“角”区分出的直角三角形与按“边”区分出的等腰三角形相结合,由此引出一种特殊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合单元知识点,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分析与整合能力,从而实现高效单元复习。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思维导图能够提供完整、有序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化和应用数学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数学认知能力[5]。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整理、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复习小学四年级“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学生整理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见图2),对本学期学习的所有图形进行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及如果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整理;另外,还在三角形和梯形两个分支中整合了几种特殊的三角形及梯形。这样,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重构,不断复习、归纳、整合知识点,从而更加全面地回顾与吸收这一模块内的所有知识。
结 语
总之,思维导图在复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探究知识中,总结出数学思维模型,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单元复习[6]。思维导图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数学复习中,教师应科学地使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