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2021-05-05刘亚钰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中国形象

【摘要】 日本从明治时期到大正年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随着近代日本帝国的建立,当时的日本文坛也有很大程度的变革,形成了“东方主义”的视角。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土地面积广泛,距离不远也不近,恰好成了当时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一个对象,面对邻居家的世界,他们有很多的猜想。这些文学就是将猜想取代了我国当时的现实,相关文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特点和变迁经历。本文就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体现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大正日本文学;东方主义;东方异国;中国形象;文学幻想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31-02

在人类历史上对于文明、文化和文学的追求一直没有丝毫的懈怠,不管人类进程如何发展,文学的进程都没有停滞不前。简单地说,文学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因此这个载体既承载了人们光辉的一面,也同样表现了人类丑恶的一面。人们的无私、奉献、大爱、博爱体现在文学上,自私、傲慢、贪欲、无知也纷纷暴露在文学上。文学承载了人们的光辉一面,也承载了人们不光彩的一面。文学界也正因为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表达,形成了各种写作的主义,不同的写作主义背后暗蕴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虽然没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往往一些主义都是具备着自身的特点的。尤其是上世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东方主义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关于日本文学的东方主义概念概述

东方主义的定义产生起源于近代文明的欧洲,随着工业改革,欧洲渐渐发达,相关科技不断代替了古老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了较好的改善。西方自认为是世界文化的霸主,而隔壁邻居亚洲大陆的国家,却是愚昧而落后的,是被人瞧不起的。东方主义在文学中也变得具备着较强的敌意和蔑视感,这样的东方主义在文学写作中更为侧重于轻贱东方文化,从而来涨自己的威风和气派。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东方主义往往是虚幻不实的,有一种文学和文化霸权的意味,虚幻了东方文明,愚昧了东方文明。这样的作品在世界文学方面屡见不鲜,随着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踏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近代日本帝国的建立和在亚洲的崛起,让日本迅速与西方文明接轨,相应的文学也有了一定的冲击。

日本作为东方国家,迅速的发展和崛起占据了亚洲的有利地位,日本的话语权和日本的文学一定程度上在亚洲称霸,有着绝对的权威和代表性。文学方面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当时日本的军事、经济、科技、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前进的影响的。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影响,让日本文学的东方主义也迅速崛起,而这样的国家在进步中尝到了欧洲国家文化的甜头,他们开始全盘照收地接纳西方文明,让日本文学等多方面与世界化接轨。另外一方面,这个时代的日本青年对于欧洲国家和西方文明有着好奇心理和猎奇心理,看见国家日益昌盛的变化,开始认为欧洲文明的一切都是好的,为本土文明带来了更大的辉煌。然而同时,西方文明中的东方主义也带到了日本文学中,东方主义在日本文学中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异国文明的贬低。这样的东方主义在日本文学中主要体现在其更为注重一种虚幻不实的描写,有一定程度的逃避現实的成分,文学的格调等方面是一厢情愿的组建和构成,是在表达自己幻想的空间。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这样的特征,让当时年代中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印度都是不切实际的,完全不是一个真实的映射和客观的表达。东方主义的特色和形式也不尽相同,瞄准的目标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的,总的来说就是幻想着自己的强大和其他国家的懦弱愚昧。

二、大正日本文学中以中国为“东方”的东方主义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土地,孕育出了种种不同的文明。自古代中国与日本建交,不管是从文字、文学还是宗教、国家体制等方面角度,日本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当时作家笔下的中国,不是古代中国有多好就是现如今的中国有多么的糟糕,东方主义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大正日本文学中对于中国的描写正因为这样的东方主义,缺乏客观性和事实性,甚至是带着歧视、偏见的。尤其日本也在使用汉字,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写,而大正时代日本作家则是与自己真正理解的汉文学的中国文化产生极大裂隙之时的最后一代人。

日本文学对于中国的态度是模棱两可或者走两个极端化的,一方面崇尚、神往古代中国文明,另外一方面唾弃近当代的中国文明。加上当时年代的交通不甚便利,人们对于中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了文献方面,没有切实地看到。随着日本政府的帝国主义扩张,中国到日本之间的海陆交通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对于中国长江水运的开发,日本人可以亲临中国这片土地,然而面对中国这片土地,日本作家是迷茫的,一方面古代中国太过于强盛,让日本浪漫主义作家普遍认为古代中国就是神之国度一般的存在。另外一方面,近当代的中国境遇窘迫,自学习以来就在神往的中国,却变成这样的破败不堪。这样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日本作家对于东方主义的视角,也正是因为其历史因素和时代潮流等方面的发展才全面形成的。

总的来说,近当代的中国变成大正时代日本文学中的“东方”,形成了日本看待中国的独特东方主义视角,一方面受历史变迁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有日本自身发展的因素。当时的日本不断前进发展,发展的步伐进展迅速,面临的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越是迅速的发展,越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在国家的文明、文化、文学等各个角度都有着明显体现。没办法及时弥补这样的不足,又想极大程度地发展自身、膨胀自身,进一步弥补不足,就会采取一些“别样”的方法。用不客观的、主观性较强的视角看待其他国家和其他文学世界,正是用幻想弥补现实中没办法得到的浪漫的最好实际办法。因此,中国成了日本文学中的“东方”,形成了新的东方主义,也是历史潮流的抉择。

三、大正时代日本文学对于东方主义的体现分析

日本人见到真实的近代中国时大失所望,所有的幻想完全都破灭,但是不得不说,这对于当时的日本政府和日本文人又是见猎心喜的。日本文人作为殖民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受足了优待,一方面可以创作美丽而浪漫的文学作品,另外一方面又侮辱着近代中国。他们不厌其烦地用文明古国做背景讲述着一切故事,又十分轻蔑的对待近代中国。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让日本作家得到了丰富的满足感,例如谷崎润一郎的《秦淮之夜》《西湖之月》等作品大量的引用了中国古代经典,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现今实际的描写,是用对于中国古代的特色描写,来抚平心中对于古中国和近代中国差异的现实,让自己的内心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再次归于平静。一些有关于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品在大正時代日本文学中频出不穷,这些作品往往是脱离现实的,与现实丝毫不接轨,甚至根本不会提及现实中的中国,只单单沉浸在美好的古代中国世界中,沉浸在对于中国的幻想中。这也是大正时代日本文学的东方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该类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当时中国乡村和相对落后城市落脚的日本文人看到的是中国的千疮百孔,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于中国的歧视和偏见,对于这样的国家,没有丝毫的平等心。他们因为日常生活在中国,需要与中国人打交道,被中国日常的一切所覆盖,所以当时中国的负面不良影响也深深影响着他们。他们反观自己国家的强大和当时中国的落后,歧视和偏见也自然而然地生长在他们心中。在他们的笔下,对中国往往充满了歧视,笔下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虱子、潮虫的旅馆,饭馆遍地蟑螂,河流都是畜生的尸体和排泄物的场景。在街上看到的不是乞丐就是力巴,偶尔见到一个绅士模样的人也仅是一些低三下四的姿态或一些粗俗的举动。他们除了嫌弃之外,还从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感。走在日本繁华城市的街头,他们没有很多的优越感,觉着自己十分普通和平庸,没有任何尊贵的地方。而当他们来到了中国,来到这片处于贫瘠和动荡时代的国土,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殖民者,他们享受着自己国家的优越,走在中国的街头他们变成了上流社会的人。在中国社会的体验,远远超过在日本社会的体验。为了继续获取这样的优越感,他们笔下尽数是对于中国不好的描写,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刻意贬低。他们在近代中国耀武扬威发挥着自身国家的优势,同时又在“口诛笔伐”贬低这个国家来彰显自己的“爱国主义”和“忠君爱国”。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让人性在这个时代的文学中暴露的十分明显。他们的视角是出自一个殖民者的视角,所以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主义十分明显,带着较强的歧视和偏见。不单单是对近代中国的偏见,对于当时自己的国家也有一定程度的不了解和盲目,带着极为不客观、不理智的看法进行描写。因为身为殖民者在异国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对比出了更多的优势,再加上军国主义的模式和日本真实的发展,让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看法不断膨胀。

四、结语

大正时代日本作家的作品和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主义十分明显,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的发展,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自己国家的真实性表现历历在目。面对这些,原本的幻想就完全破灭,不堪一击。

参考文献:

[1]刘鹏茹.东方主义视角下的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认识——《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述评[J].文学教育(上),2017,(4):96-97.

[2]阿来.地域或地域性讨论要杜绝东方主义——在中澳文学第三届高峰论坛上的演讲[J].美文(上半月),2016,(6):37-39.

[3]宋新亚.近年来日本学界的郁达夫研究——以大东和重的近著为中心[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8(3):130-135.

作者简介:

刘亚钰,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合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中国形象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论《中式英语》 对东方主义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