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2016-12-20程皓楠
【摘 要】近些年,好莱坞动画电影频刮“东风”。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好莱坞越来越看重这个潜力巨大的动画电影市场。从1998年上映的《花木兰》到2011年的《功夫熊猫》,“东方主义”作为一种电影文化交流符号得到好莱坞的日益重视。同时,这种好莱坞式的“东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西方视角来解构和重组的,通过比较分析这种微妙差别及影响,可以给中国动画电影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好莱坞动画电影;东方主义;分析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80-02
早在18世纪末期,“东方主义”便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起源于英国对东印度的一系列研究,其中主要包括语言(梵语)、法律、民风民俗、文学等。[1]东方主义在作为一门学科的同时,也是西方世界认识东方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企图主宰统治东方的的权利话柄。[2]它构建了一个西方优于东方的绝对形象,是一种带有强烈地“欧洲中心论”倾向的思想体系。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对东方主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东方主义不是表达了对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世界进行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3]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世界并没有真实的依据,通过某些虚构,以一种猎奇态度甚至是偏见色彩看待东方,从而创造出一个二等民族。自身则以高姿态俯瞰东方,轻而易举地给这些民族贴上各种标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控这些“异类”。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倾向。[4]
通过研究早期好莱坞电影,部分影片中的东方主义不完全是对东方国家客观情况的现实反映,往往带有各种偏见和歧视色彩。19世纪末,广为流行的“黄祸论”将东方人刻画得极具讽刺意味。荧屏上的东方人多为反派,其中,恶贯满盈的“傅满洲博士”让人印象深刻:他瘦削而高大,留着晚清时期的长辫,满脸胡茬,从来没有出现过笑容的脸上布满了诡谲与阴鸷。整个人身上有一种“东方的邪恶的野蛮色彩”。但到了21世纪,原有的东方主义在“敌视”或偏见方面削弱了很多。中国紧跟全球化步伐,国力日渐提升。于是中国电影市场便成为好莱坞片商眼中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东方”不再是落后贫困的代名词,富起来的东方人让西方人又爱又恨。特别是近些年,好莱坞电影片商开始刻意营造东方人爱看的东方形象,宁可让西方人质疑,也不愿和票房过不去。在这个背景下,好莱坞电影逐渐在荧屏上努力构筑出一个新的中国形象,一个全新的东方印象。于是,这种全新视角下的“东方主义”由此诞生。
一、主要人物
1998年开始在全球上映的电影《花木兰》,票房过亿,影响深远。然而,影片上映后,不少中国观众却表示对影片中所描绘的花木兰形象感到很陌生,妇孺皆知的花木兰在好莱坞动画电影里面成了一名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者。她平凡的脸蛋上挂着一双细眉丹凤眼,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健美的身材,粗大的手脚,嘴唇偏厚,肤色则为西方推崇的小麦色,符合西方视野下的典型美女审美特点。好莱坞的花木兰聪明调皮,更似一位可爱的邻家少女,种种情节设置颇具西方幽默戏剧色彩。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女标配是身姿绰约,四肢纤柔,鹅蛋脸,眼睛顾盼生辉,樱桃小嘴,皮肤白皙,一颦一笑必须端庄典雅。在中国诗词《木兰辞》的叙述中,木兰虽勇气可嘉,替父征战,但最终还是回归田园,回归封建传统。中国影视中整体描绘的木兰是忠君爱国、尊礼守教的,符合中国古代女子的传统形象。
《功夫熊猫》堪称好莱坞近年来最为“东方化”的动画电影,整部影片借助国宝熊猫和中国功夫两大东方元素,在较为客观地展示来自东方文化的同时也较为隐秘地推销了美国价值文化,可谓是电影史上东西合璧的跨文化影视交流的典范,的确是“好莱坞专门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影片中的阿宝虽然部分保留了熊猫可爱的外形和臃肿的体型,但是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美国性格,他好吃懒做,爱做白日梦,挤眉弄眼,幽默滑稽,肢体语言丰富,可以说阿宝是一只留着“西方血液”的东方熊猫。众所周知,现实中的国宝大熊猫圆圆胖胖,以内八字方式行走,喜食竹叶,憨态可掬,十分惹人喜爱。它作为中国的标志文化符号,同时也是和平使者。大熊猫虽然有锋利的爪子和发达的前后肢,但其性格温顺平和,甚少主动攻击。虽然《功夫熊猫》中的阿宝,贪玩好吃,幽默滑稽,表面看起来是“美国熊猫”,但是其善良纯真,尊师重教,以德报怨的精神品质在国人看来是很符合中国传统侠客的特点,很受国人喜爱,熊猫阿宝不失为好莱坞塑造的较为成功的东方角色。
二、敌手
影片《花木兰》中的匈奴单于身材壮硕,头带毡帽,身披毛皮,肩立秃鹫,瞳孔发红,声音低沉,浑身散发着阴森诡谲的气息。从他的外形来看似乎有凶神恶煞的西方海盗的缩影。他心狠手辣,阴森恐怖,所俘虏的中国士兵在他手里颤抖。他无恶不作,进犯中原,所到村庄无不生灵涂炭,尸横遍野。当看到木兰的一炮使得自己的千军万马葬身雪海时,愤怒地咆哮山间,令人心悸。一心复仇,带领亲信突袭皇宫,挟持皇帝,最后葬身木兰的烟花火炮之下。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一族为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作为部落首领的单于配饰装束则非常具有草原君主风范。例如国产电影《花木兰》中,单于头顶王冠,身披铠甲,盔甲上象征着草原的鹰图腾清晰可见。其目光如炬,带领匈奴兵士冲锋陷阵。动画电影《花木兰》所塑造的匈奴单于角色更具有西方色彩,无论是装束、五官容貌与实际中国古代的单于形象出入较大。
电影《功夫熊猫》中的雪豹泰龙,争强好胜,心术不正,勇猛残暴,极具野心,不惜背叛师门,重伤师傅,一心只想攫取神龙宝典。孔雀沈王爷——阿宝的弑父仇人。其迷恋权利,心狠手辣。他的“漏斗云”、“羽毛功”、“致命钢爪”极具杀伤性,令人不寒而栗。通过比较分析《功夫熊猫》中的大反派泰龙和沈王爷,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其动物种属雪豹、白孔雀,分布亚洲地带,普遍具有攻击性。
三、次要人物
在影片《花木兰》中,小龙“木须”担任着影片中“跳梁小丑”的形象,体型偏小,陆地行走,只会喷火,搞笑滑稽,作为花家的保护神却屡屡弄巧成拙,更加类似木兰的小宠物;而在东方传统视角下,龙体型庞大,遨游天际,龙是皇家帝王的象征,龙图腾代表着威严庄重,不可侵犯。影片中的皇帝则是耄耋老者的形象,其举止缓慢,服装上的龙纹刺绣也没有体现出来,整体形象没有东方传统意义上的王者风范与天子的威严气质。还有影片中的一些丑角,如丞相身材瘦小,声音尖细,举止阴柔,更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宦官相似,完全没有东方男儿的阳刚气质。媒婆身材肥胖臃肿,举止粗暴鲁莽,浓妆艳抹的面孔下完全丧失东方女性之美,在影片中被木兰误打误撞烧着了屁股,泼了满脸水,丑态毕露,引人发笑。
电影《功夫熊猫》中的浣熊师傅,虽然身材矮小,身手却十分灵活敏捷,武艺高超,能使最微小的招式爆发出最大的能量。在中国古代,龟、龙、凤、麟并称为四灵,龟在其中象征着祥瑞、长寿和智慧。龟大师——和平谷中的最具有威望的长者,在影片中担任了智者的形象,同时从他的言行举止来看,更像是东方佛教、道教的综合体,他坚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家的“顺应自然”学说,同时对于中国太极武学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五个徒弟——金猴、灵蛇、螳螂、娇虎、白鹤,是中国功夫中“螳螂拳”、“猴拳”、“蛇功”、“虎鹤双行”的化身。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东方主义频繁地出现在异国的电影镜头里面,这不仅是由电影的编剧、导演及出品公司决定的,而且是大众文化传播选择所导致的客观结果,换句话说,这也是全球化浪潮下消费意识趋向统一的结果。因此,好莱坞动画电影中这些被解构和重组的“东方主义”,不完全是东方国家本身文化传统的代表,更多的是一种站在经济角度,或者是更深层次的输出文化价值角度的一种需要。在表层看来,这是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深层的含义还是美国好莱坞通过电影中构建的他者形象来获得自身价值观的被认同。
因此,如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编剧格伦·伯杰所说,正是因为好莱坞电影一直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各地的特色文化,并且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创新的电影机制,才使得它能时刻吸引全球关注。著名的“3S”原则(Surprise-惊奇感、Suspense-悬念感、Satisfactions-满足感)使得好莱坞电影的影视艺术效果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好莱坞电影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后,逐渐形成一套依据时代特色而不断创新的电影机制。这个机制涵盖了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业化的流水生产特征、丰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成熟完善的各地区发行上映模式各个方面。
中国电影在面对好莱坞电影的东方主义策略方面应该有所启示。首先,电影可以开创自己的品牌,进而实现品牌效应,并且可以尝试开发电影的后续产品,创造更多的利益。其次,改变电影企业行政式管理,聘请专业的电影管理经营人才,为电影运作输入新鲜血液。第三,拓宽电影发行渠道和完善影院放映配套设施,改变国内电影影院垄断模式,建立竞争机制。
我国动画协会常务秘书长李中秋先生曾指出:我们动不动就举着泱泱大国的历史文明旗帜,把国家的传统文化置于至高地位,但是却不注重其中文化价值的开发。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走“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一直在讲中国文化如何的博大精深。不可否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色彩浓厚,但是文化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不断往前,不断发展。我们在努力发扬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也要取长补短,与国际电影文化接轨,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Schwa b.(1984)The Oriental Renaissance: Europes Discovery of India and the East,1680-1880,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pp33-36).
[2]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257):2-4.
[3]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16):6-9.
[4]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王宁文化批评文选之4[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4):4-6.
作者简介:
程皓楠(1982-),男,江苏江阴人,硕士,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电影学、动画理论、动画角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