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伦理辩护
2021-05-05颜丽华
【摘要】临终关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中国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本文通过讨论临终关怀的内涵和实质,结合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研究和讨论,从“仁爱”和人道主义、生命伦理学理论、医德、社会道德方面探寻临终关怀实践过程中的伦理意义,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临终关怀并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它。
【关键词】生命伦理;临终关怀;伦理辩护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111-03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的发源地。英国伦敦的一名女医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标志着临终关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临终关怀体系。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随后,我国相继在二十多个省份和城市建立了疗养院和类似的看护机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一、临终关怀的实质与内涵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
探索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首先需要对临终关怀的内涵有正确的把握。“临终”这一词语在中国古代就开始使用,现在依旧广泛使用着,“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患者在走向生命的最后,生命活动趋向终结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①在这一阶段中,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身体各项机能的逐渐丧失、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和精神状态差等症状。“临终”这一概念与临终期限是分开的。临终期限指的是患者生命濒临结束时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但对于临终期限的划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界和医学界为了研究方便,把病人过世前的3-6个月作为病人的临终期,尽管这一划分依然存在许多争议。我们在面对各国各界对于临终期限的多种解释和标准时,最应该把病人的病情作为判定临终期限最客观、准确的标准,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临终期限。
其次,我们需要对临终关怀的概念进行深刻的把握。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有明确的定义,“临终关怀指的是系列照护方法,它通过运用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粘祌疾想来预并缓解出者的痛苦,以此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的生活质量”。② “临终关怀”在《剑桥临终关怀学教程》中的界定为:“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照护病情处于活跃期、不断恶化并发展到晚期且预后不容乐观的病人的学科,其照护的重点是保证病人的生活活质量。”③从这些定义中了解到,首先,临终关怀的对象是濒临死亡的晚期病人,包括老年人、青年乃至婴儿,因为临终关怀的对象是按照病人生命的状况来决定的。其次,临终关怀的服务不仅面向病人,还包含了病人的家属,因为病人家属对死亡和疾病的看法和态度对病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如生死学专家库伯勒罗斯所说,“如果我们不把家属列入考查范围,那我们就根本没法真正有效地帮助那些晚期病人。家人在病人患病期间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反应和表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人的反应和表现”。最后,临终关怀的中心是使病人的生活得到提升。
最后,明白传统医疗与临终关怀的区别,是把握临终关怀内涵的重要步骤。传统医疗是指依托医疗体系,以患者为诊疗对象,采用手术和药物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长目的的医疗形式。临终关怀与传统医疗有着显著的不同。临终关怀是以临终病人和家属为关怀对象,运用姑息疗法、舒缓治疗为主的方法,目的是提升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医疗组织形式。
(二)临终关怀的实质
临终关怀的实质与它本身的道德原则紧密相连,因此,需要正确把握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首先,临终关怀遵循以临终病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体现某一生命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重要性质,是生命本身所内含的特性。自古以来,在中西方不同思想派别中,都强调了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如中国古代的“仁爱”;近代哲学中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法国哲学高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康德主张不仅要为“自然”立法,更要为“人”立法等等思想,都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临终病人是独立完整的个体,拥有属于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临终关怀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病人具体需要的满足,增加病人对生命的追求,提倡关怀同情病人,为病人服务。
其次,临终关怀遵守尊重临终病人权利的原则。病人的权利指的是病人可以行使的权利和应当得到的权益,在医学中尤指病人有权利知道自己的病情,并选择接受或拒绝治疗,即知情同意权利。当病人意识清醒,有判断能力时,医护人员要尊重其选择,病人陷入无意识状态时,也要以病人在清醒状态下做出的嘱咐为准。
最后,临终关怀遵循尊重临终病人人格的原则。尊重是医务人员工作的第一原则。人格尊严是人的最基本道德诉求,对于临终病人更显重要。临终阶段是生活的一个特殊部分,身处临终阶段的病人依旧有权利得到别人的尊重。对他们最后的尊重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人员,深刻认识到病人最后阶段的生命意义,在与临终病人相处时,充分尊重其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过得有价值。
二、临终关怀的伦理辩护
临终关怀起源于西方,处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环境中,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非常好的发展。与西方临终关怀的快速发展相比,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了。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却还处在“新事物”的阶段,这与我国本身传统文化与经济状况的国情息息相关,我国传统思想中對于死亡的态度使得临终关怀在发展上受到了阻力,因此,正确认识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有利于使人们改变对临终关怀的看法,推动临终关怀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一)仁爱和人道主义的升华
医院从形成之初,就是以救死扶伤、保护人的生命和维持人类健康为出发点和宗旨,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些因自身条件有限而无法去医院治疗和即使可以住上医院也无济于事的病人。临终关怀,和传统医学目标不一样,它是以满足临终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要,使病人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离开人间,使病人家属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为目标,而不是仅仅以延长病人的生命痛苦为目标。临终关怀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传统“仁爱”与人道主义的精髓。
“仁爱”源于中国古代,意为宽容、慈爱的感情,尤指一种上对下的爱,也可表示母亲对子女的爱,君主对臣子的爱。“仁爱”在现在的意义则更为广泛,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厚,友爱的感情,超越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具体感情,已经上升为人类的大爱。人道主義最初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对人的关怀、爱护与尊重,以人的需要为中心、关注人的真正价值,是一种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世界观,并且为人类的主体性的觉醒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从临终关怀在西方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人道主义在其形成之初就已经蕴含其中,内化为临终关怀的指导原则。两种思想在临终关怀这里得到了贯彻和创新,不仅遵循了其本来的原则,以救护病人为工作中心,并且突破了传统,不同于传统医学的延长生命,它以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要为宗旨,追求更高的医学目标,由此,临终关怀在医学领域实现了“仁爱”和人道主义的升华。
(二)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
20世纪50-60年代,生命伦理学开始在北美进入学术界的视线当中。生命伦理学主张以伦理原则去解释生命,是一门和生命息息相关的研究学科,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其以生命为中心的原则,为临终关怀的诞生孕育了极大可能性。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思想是生命权利理论。关于生命权利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神圣的人生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观点,它声称人类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这种观点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但只关注生命本身,不重视生命的价值和内涵。生命质量理论和价值理论强调人的生存价值,引导人们不仅要关注生命的长度,还要努力提高生活的质量。
在几大生命权利理论思想的影响中,临终关怀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优点,并作为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临终关怀认为生命本身是值得尊敬的,但其生命价值与质量才是人们应该为之努力与奋斗的方向。在为自己,为别人和子孙后代而奋斗拼搏了一辈子之后,人们可以享受到临终之时和死后所应有的关怀和爱,反映了生命的宝贵与神圣,同时,在一个舒适、安详的环境中,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提高了生命的质量,最后,在有尊严的环境下,人们回归自然,增加了生命的价值。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在实践的过程中把生命本身的圣洁、与生命品质和价值统一在一起,使生命得到真正的重视与关怀。
(三)医务人员素质的提升
临终关怀是一项特殊的医疗手段,医务人员是这一手段的主力军。由于临终关怀实施的特殊性,对于医务人员的具体要求则更为严苛。从事临终关怀服务和长期服务于临终病人的医护人员,都需要先完成自身死亡观念和生命观念的转变,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思想。临终关怀是一个全面性的工作,要求医务人员在为临终患者提供的服务过程中,必须尽职尽责,细心周到,不怕辛苦,要始终考虑到病人的安全,在与病人的言语沟通中,要谨慎稳重,端庄大方,并且耐心的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尊重垂死病人的权利和意愿,并且要尊重对临终病人的合理处理,团结合作,一起做好临终病人的临终关怀工作,使临终关怀的服务能够达到新的水平。
临终关怀是一项医疗措施,其实施必然耗费一定的卫生资源。传统的医学以延长患者生命长度为使命,大量消耗卫生资源,一旦卫生资源耗尽,患者最终也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临终关怀以满足病人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要来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对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公平。
临终关怀的过程不仅使卫生医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更真挚、充分、完备地体现了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是一项伟大事业。由于临终关怀工作的艰巨性,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人员不仅能为众多的医务人员树立医德榜样,也能社会上引起更多良好的反应,有利于医务行业的进步和临终关怀的发展。
(四)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
社会道德文明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 ④。人具有社会性质,社会公德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医疗服务,关怀对象是临终病人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得到会来自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士的关心和爱护,这一举动有利于建立一个对弱势群体赋予关心的友好的伦理环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的道德,继而推动道德文明往前发展。
职业道德是行业规范。临终关怀在职业道德上的作用,突出体现在医务行业的医德建设中。家庭是社会活动中的最小、最牢固的社会关系。家庭道德的建设,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孝顺长辈、尊重家人是家庭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文明不断进步,却出现了一些与家庭道德相悖的现象。子女在父母年老之后对他们置之不理,不履行赡养责任等现象屡见不鲜。家庭责任意识的淡泊和缺失是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而临终关怀能唤起家庭中的成员对临终亲人的爱和关心,体会到应该如何对待临终病人,使他们得到尊重,让每个家庭成员树立起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和科学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如此,由于临终关怀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家庭道德的建设和进步能社会上得到更大的推广,以社会道德文明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通过对从伦理角度讨论临终关怀讨论,对临终关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临终关怀尊重人的主体性,贯彻生命伦理原则,为临终病人带去关怀和照顾,使临终病人能安详离去。临终关怀在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发扬仁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以及医务建设方面,都有着深远的伦理意义,为探索人类生命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向与理念,临终关怀是一项伟大的医疗实践,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应该认识到临终关怀的积极意义,推进临终关怀在我国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李玉婷:《临终关怀的伦理审视》,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②引自于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definition of palliative care[EB/OI].(2009-09-09){2013-01-26}.http://www.who.int/cancer/palliate/definition/cn/.
③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著,邱谨译:《论死亡和濒临死亡》,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31页。
④任福全,王富强:《以德治国必须深入开展社会公德教育》,《道德与文明》2003年。
参考文献:
[1]高桂云.生命伦理学教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邦武.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徐宗良,刘学礼,瞿晓敏.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严勤.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J].生命科学,2012,24(11).
[7]肖蓉.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02).
[8]王星民.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
[9]徐晓红.临终关怀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2).
[10]程琳.临终关怀及其社会学意义[J].医学与社会,1996,(02).
[11]陈保同.临终关怀伦理的中国本土化问题研究[J].临终关怀伦理的中国本土化问题研究,2011,31(12).
[12]岳林.我國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2).
[13]张鹏.中国的伦理文化与临终关怀[J].求索,2016,37(12).
[14]高成鸢.中国文化与临终关怀[J].中国医学伦理学,l993,5(31).
[15]沈月.中国临终关怀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6,28(03).
作者简介:
颜丽华,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