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翻译”观下湖湘典籍《楚辞》英译传播研究

2021-05-05吴斐龙卓罗芸慧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楚辞英译策略

吴斐 龙卓 罗芸慧

【摘要】本文在了解湖湘文化典籍《楚辞》翻译现状基础上,阐释了“深度翻译”理论,并探讨其应用于《楚辞》英译的可行性。然后,以霍译本为案例,对《楚辞》中“深度翻译”策略进行了阐述,包括序言法、拼写注手法、脚尾加注、插图法等。认为它提高了翻译质量,为“一带一路”视域下湖湘典籍“走出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楚辞》;深度翻译;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09-0120-02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深度翻译”观下湖湘典籍《楚辞》英译传播研究【湘教通2020(191号4525)】;201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湘西苗族典籍英译研究”(18ZDB005)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科研项目“民族志深度翻译观下《苗族史诗》英译传播研究”(19B130)、2018年湖南工程学院博士启动课题(18RC011)、2019年湖南工程学院国家基金预研项目(201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湘社科办[2018]15 号)。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译研究方兴未艾,为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倡议,中国文化英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包括对《楚辞》译本的研究。

19世纪以来,《楚辞》日益引起英语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对《楚辞》英译进行研究。从CNKI统计,近30年研究主要聚焦英译个案、英译对比、英译史及对外传播和其他文献四个议题。代表人物有许多和许钧(2017)、王宏(2018)等人[1]。

当前国内《楚辞》英译研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解读精细化、研究手段多样化等特点,但仍然存在研究力度需加强、研究视角待拓宽、译本系统性欠缺和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四方面问题。本文认为, 需要重视跨学科交叉,可以从“深度翻译”理论来推动《楚辞》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本研究将分析“深度翻译”在《楚辞》中的实现和优势,为湖湘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提供借鉴。

二、深度翻译理论概述及应用于《楚辞》英译可行性

“Thick Transla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于1993年提出,它是文化人类学和翻译研究相互交融与借鉴的结果。从学科属性、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来看,两者具有相通之处。从web of science及Google英文搜索来看,国外代表人物有阿皮亚、劳伦斯·韦努蒂、西奥·赫尔曼斯等。他们观点如下:

阿皮亚认为“深度翻譯”有三个内涵[2]:一是文学的;二是学术的;三是以译文页边和行间的附加评注的方式试图把译文置于丰富的源语言和源文化环境之中的翻译。它最早用于非洲谚语的英译, 该理论提出后在西方翻译研究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劳伦斯·韦努蒂把阿皮亚的论文收入其编辑的、着重突出西方20世纪优秀翻译研究成果的论文集《翻译研究读本》,并在2000年由 Routledge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出版,他认为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Thick Translation”在国内大多被译为“深度翻译”,也有学者称之为“厚翻译”。自2004年被方梦之(2004)引入中国后,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从CNKI检索来看,共涉及国内58篇期刊论文和62篇硕博论文,大多数是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少量涉及指导翻译实践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理论阐述式研究。关于什么是“深度翻译”,国内译论者众说纷纭。但核心观点都是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按语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尽力去重构源语文本产生时的历史氛围,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第二,对理论内涵与本质的探讨与发展研究。例如曹明伦(2013)从译者素养角度对“深度翻译”实现条件的探讨,认为只有译者具备了相当的历史文化素养,才能进行“深度翻译”。第三,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研究,包括典籍的翻译。朱健平(2019)从“深度翻译”的视角出发,通过考察艾乔恩版本《墨子》英译中的“深度翻译”现象,分析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探讨“深度翻译”策略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3]。

从深度翻译主要理念来看,他切合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楚辞》的翻译,具有可行性。和其他文学类作品相比而言,典籍类文本具有晦涩难懂、文化意象丰富的特征,翻译简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深度翻译”通过自序、拼写注、脚尾加注和配插图等丰富的副文本,通过厚语境的形式激活了读者脑海里各种图式,减少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读者和译本的认同和共鸣。

三 、《楚辞》中“深度翻译”策略的阐述:以霍译本为案例

在现存诸多的《楚辞》译本中,将深度翻译理论应用得最得心应手的,莫过于1985年由霍克思所完成的增补本,该书由大名鼎鼎的企鹅出版社发行,其初始译本出现于1959年。增补本在序言和加注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提升。加拿大汉学家杜百胜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霍克思延续了牛津卓越的汉学传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局”[4],并鼓励他能出版与译本编页一样的《楚辞》文本。“深度翻译”策略体现在译者自序、拼写注手法、脚尾加注和插图法等方面。

(一) 序言法

霍克思在增补本的目录后面补充了序言,他对翻译的来龙去脉和该书时代背景进行了交代。初译本在大学阶段就已经成形,也是他博士论文的组成部分。除了对1959年版本翻译错误的校正,最大的变化在于采用汉语拼音代替韦式拼音。例如汉语“司马相如”译作“Si-ma Xiang-ru”,对于其中的双音节地名亦是如此。自序让读者对《楚辞》翻译的时代历史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便于读者理解译文。用汉语拼音代替韦式拼音,突出了汉语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楚辞》等中华传统典籍文化的传播。

(二) 拼写注手法

拼写注也是霍本楚辞译作主动使用深度翻译手段的另外一种策略。英语国家读者对汉语拼音比较陌生,而且觉得索然无味。为此,霍克思把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结合起来,找到两者的异同点,对其中的近似音进行了标注。并且专门开辟内容介绍了汉语拼音系统及拼音规则,他分门别类,结合案例概括了汉语拼音的组成要素,概念解释和具体实例相结合,以及列表式的排列使得这份拼写注十分清晰,凸显了拼写注中“深度翻译”的价值。此外,他使用类比法,将开元音、闭元音与双元音等进行了演绎,让英语国家读者克服了阅读障碍,这也是一种译文文本外的深度描述法,有利于清晰阐释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便于读者准确了解译文的信息。

(三)脚尾加注

脚注和尾注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脚注一般位于页面的底部,可以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尾注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这也是深度翻译常用的策略。《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5]。霍克思英译本对此进行了详细注解,对“一周”时长的中西差异进行了解读。介绍了古代中国人一周十天的计日习性及其对应的名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此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组成的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共组成六十对,形成六十甲子。脚注和尾注相辅相成,在全面展示源语文化内涵基础上,也更好地服务于目标语读者,特别是便于相关海外学者学术研究使用。

(四)插图法

现代插画的基本诉求功能就是将信息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内容。插在书刊中的图画,对正文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鲁迅《书信集·致邹韬奋》:“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这也是深度翻译所倡导的一种诠释策略。霍克思在《天问》一章配了两张相关插图对译作“天圆地方”注释进行了说明。简单而言:天似穹庐,而地球是方正平坦的。在注释中,他指出“天圆地方”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有一定的合理性,霍克思为此精心设计了图案,注释和插图交替使用,进一步激活了读者的认知图式,加深其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解,有效弥补了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缺失与不足。

四、结语

在“深度翻译”理论指导下, 就文本阐释而言,详述和翻译特定文本就是翻译文化民族志书写的过程[6]。本文以霍译本为案例,对《楚辞》中译者自序、拼写注手法、脚尾加注、插图法等“深度翻译”策略进行了阐述,也突出了译者霍克斯求真意识和服务读者的理念,这对其他典籍英译也具有启示的作用,将改善当前我国文化典籍翻译质量,提高译介效果,从整体上提升湖湘文化典籍“走出去”的層次和影响力,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同时提升湖南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多,许钧.中华典籍翻译主体辨——兼评《〈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4):76-82.

[2]Appiah,K. A. 2000. Thick Transla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3]朱健平,刘松.艾乔恩企鹅版《墨子》英译中深度翻译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19,(02):99-103.

[4]张婷,姚靖.霍译《楚辞》之“深度翻译”描述研究[J].中国外语,2020,17(02):90-96.

[5]王宏,林宗豪.《楚辞》英译研究在中国三十年(1988—2017)[J].外国语文研究,2018,4(02):54-65.

[6]李宗双,范立君.译介学视域下旗人翻译文学钩沉——以顺康年间满译汉文作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4):95-101.

作者简介:

吴斐 ,男,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译介传播,文化人类学。

龙卓,女,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

罗芸慧,女,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楚辞英译策略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Passage Four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小”的英译
以《诗》释《骚》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
诗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