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边界
2021-05-05冯然
【摘要】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绘画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为了呈现自己的表达语言和观念的手段。其本身是一个非常包容并蓄的表现形式,技术、材料、文化的摩擦和冲击使得它一直在成长,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边界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尤其是后现代艺术作品中,绘画常常不再以一种单独的表现形式出现,影像新媒体、公共装置、行为艺术、综合材料等等现当代艺术形式一再打破各种表现语言之间的屏障,并再次融合,从而焕发崭新的生命力。本文以时间线为主轴,分别从摄影、艺术表现语言形式和现当代以物象乃至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形式几个大方向梳理了绘画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在碰撞中迸发的新生和相关思考。
【关键词】绘画;边界;艺术语言;媒介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76-02
当代绘画的受众在学习、创作、审美活动中,时而会对于绘画的边界模糊产生困惑,对于其边界的拓展其实在原始人类在岩壁上抹上第一片色块时,就一直存在,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只不过在当今这样一个被暴涨的信息流冲击得眼花缭乱的艺术大环境中,绘画这种本身包容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其边界显得尤其模糊,在各种画种、形式和媒介之间游移、尝试,也是它成长的见证。
一、摄影与绘画的交融
自绘画诞生以来,早期一直以纪实、记录为主要目的,忠实于人、物、景,重现或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抑或服务于祭祀等大型活动,直至19世纪照相机的出现,较为成熟的照相技术的发明,对传统的架上绘画形成颠覆性的冲击影响,以至于推进了现当代艺术的思潮涌动。然而就像绘画这种艺术是经历过漫长的演变、改进的,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是——早在1826年法国一位退役军官约瑟夫·尼瑟福·尼艾普斯花了整整8个小时拍下第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窗子里看到的光景》之前,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人,就已经被自然光影的神奇效果吸引,并试图捕捉,而西方的写实具象绘画正是通过基于小孔成像原理的“暗箱”(即照相机的前身)技术辅助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暗箱技术即是被应用于绘画中透视描绘的辅助工具,熟练于此的艺术家有耳熟能详的丟勒,基于他运用透视和明暗光影将三维世界重现于二位平面上的理性研究和绘画技法,一直延续至今;而维米尔那似乎超越时代的世俗写实,也是借助了暗箱的再现功力,他在暗箱的视点位置上放了一块凸透镜,将布置好的景物“投影”到墙壁上,并加以描摹,这也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例如《花边女工》《倒牛奶的女仆》《音乐课》等作品中有一些类似于虚焦的光点。
时间到了19世纪,摄影技术愈发成熟,一张照片的显像和立体逼真程度也愈发进步,对传统的架上绘畫艺术冲击也愈发激烈,甚至有画家发声:“绘画从此死了!”事实上,正是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成熟,使得绘画艺术开始用新的视角观看世界。
摄影与绘画开始的初衷相同:重现自然和现实。摄影在精准再现方面的进步,在画家们创作构思时,提供了便捷的素材辅助。当时虽然一部分画家反对摄影对艺术界的侵染,但仍有大量的画家结合模特和风景的照片进行绘画创作。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现实主义的库尔贝皆用过摄影作品作为蓝本;拉斐尔前派的罗塞蒂以及新艺术运动的穆夏,他们的作品里柔美的女性形象大都来自于合作的摄影师的照片,他们主张参考而不是完全的临摹……艺术家们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世界、看绘画;相应的,摄影师们也不再止步于规规矩矩的全家福、一片有湖泊的树林这样的题材。1861年,摄影师托玛斯·萨顿在物理学家、数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威尔的协助和建议下,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色彩的出现更催生一些极富美学价值的摄影作品出现。在这个摄影和绘画不断交融、发展的时代,即使当时大呼以摄影为禁忌的画家们,也不能不承认:在照相机出现之前,画家们取材只能通过不断地写生累积素材,照片的借鉴作用,使得画家们在创作时,不再受限于动态、细节和构图等人为不可控因素,选择更多,创作的发挥余地更广了;而摄影技术的一再进步,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以照片的形式迅速传播,进一步催化了架上绘画的新生。而渐渐的,艺术家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用摄影做素材的堆叠参考,摄影的出现使得绘画艺术开始从观念的角度思考自身,乃至这期间直接催生了一些新画派的诞生,令艺术史铭记的印象派、新印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摄影技术不再是辅助借鉴的手段,已经成为一种表现形式。甚至在后现代艺术中,摄影已经超越绘画,成为创作的灵魂核心,相反绘画成了传达的手段,摄影与艺术的美已经不再受限于世俗的真实。
二、形式对绘画语言的影响
回溯人类的艺术之路,从一开始的动物鲜血、矿物粉末涂抹的岩画,到碳条、铅笔,西方的蛋彩、油画,东方的水墨、工笔、重彩……到今天的丙烯、水彩、软件绘画、大地艺术、综合材料、行为艺术、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各种艺术形式发展得越来越成熟,自身特色越来越鲜明的同时,各自之间的泾渭也不再教条地分明,不同画种之间观念、技法、材料的借鉴,不仅带来新画面效果,更让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产生绚烂的火花碰撞,后印象派显而易见地在日本浮世绘的艳丽色彩和平面的色块中得到了启发;国画在西风渐近的冲击下焕发了新生的活力。每当人们接触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种新的材料或者一种新的技法,都会让创作者豁然发现一个新的视角,迸发新的创作形式。在这个文化信息迅速流通的时代,用新的技术做旧的题材的艺术作品屡见不鲜,这相当于用另一种语言讲述一个耳熟能详的老故事,诚然,一些传统地印在骨子里面的约定俗成的共识会因为语言系统不同的词不达意而无法传达,但这个故事无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此时一个对于讲述者和聆听者双方来说,都是全新的作品诞生了。有的甚至是不止一种语言的融合,催生新的艺术流派,比如毕加索的立体结构主义也是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雕塑艺术、摄影技术、中国水墨等多次实验,演变而来。
尤其近几年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媒体艺术中,绘画其实扮演了很重的角色,它让传统的静止意象动起来,不可避免地进一步走下“神坛”,融入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三、视觉文化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行进在艺术的河流中,艺术家们一直在不停地尝试,这些尝试在杜尚用他的小便池反叛了纯艺术后更甚,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创作者们对于现成的世俗工业和生活材料的再利用,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艺术是否一定要严肃,它不仅改变了绘画的传统定义,更开启了视觉艺术的形象演变。尤其是在绘画中综合材料的大胆实验应用,以及将作品直接以极富视觉冲击的形式展现,进一步催生了沉浸式的公共装置艺术的发展。
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激浪派,以结合声音、图像、行为艺术等形式向外界传达他们激进的态度,他们正是代表着现当代艺术的大方向——反对将艺术神化,致力于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此后一直至今,随着影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不管是作为艺术从业者,还是观者,或者用现当代艺术对于艺术理念的接收方的定义,使得一件艺术作品最终达到完成阶段的参与者,在最近几年间都能接触到多到难以抉择的、全新的艺术呈现形式:人工智能转化艺术、CG动画、动态影像、VR虚拟影像,大受欢迎的沉浸式影像体验甚至于电子游戏等等。
这些尝试使得当前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艺术形式之间的禁锢被打破以来,各种艺术语言交融汇合,艺术家可以任意选择最舒畅的形式语言表述自我。如今,很难以单纯的一个画种再去限制艺术家的创作,绘画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美学意义无可否认,时至今日,它本身优秀的视觉表现效果和技法依旧被插画和板绘软件借鉴,一些写实向的软件会通过大量的图层叠加和设计过的笔触笔刷来实现油画特殊的肌理效果;同样的,在很多现当代的艺术作品里能看到商业插画、漫画的视觉形象的借用,安迪·沃霍尔运用丝网印刷创造的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瓶子、罐头,都是在商业化的形象的再创作;蒙德里安的红蓝黄格子不仅在艺术史上确立冷抽象派的里程碑,在建筑、服装、平面设计等方面的影响经久不衰,亦已成为设计界的经典……村上隆、草间弥生、天野喜孝、KAWS、奈良美智等艺术家甚至创造了以其为标志的商业效应。
四、总结
当现代技术的發展代替了绘画初始的“忠实再现”的使命后,艺术家得以把自己从模仿自然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客观事实不再是评判的标准,艺术观念开始转向作品本身,它仅是艺术家与外界够用的媒介语言,就像一首好诗不限制于它是什么语种、它在叙述什么,一个优秀的作品不应禁锢于它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英)菲利普·斯塔德曼.维米尔的暗箱:揭示杰作背后的真相[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3]逯哲辰.逼真的秘密——维米尔画作中的透视法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杨向荣.跨越边界,填平鸿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思考[D].湘潭大学,2008.
[5]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D].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5.
[6]杜敏.边界游移:当代“物”向艺术转化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冯然,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研究实习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绘画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