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和凝血检测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05江灿花罗俭权
江灿花 罗俭权
低凝状态血液容易导致机体出血,对于手术中的患者影响较大,临床外科手术的数量近年来有一定数量上的提高,而术前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术中凝血功能状态检测、患者术后出血并发症预防及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血栓弹力图是针对凝血状态低的患者模拟机体中凝血过程的功能性试验,将凝血的过程通过血栓弹性描绘记录仪进行动态曲线记录,从而辅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动态监控[3,4]。血栓弹力图具有用血量少、花费时间少的优点,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患者凝血状态异常的原因[5]。本次研究探讨血栓弹力图以及凝血检测应用在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具体影响,从而为临床医师预防患者凝血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治疗的146 例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3 例。试验组男39 例,女34 例;年龄21~63 岁,平均年龄(46.39±8.47)岁;病程5~18 d,平均病程(11.36±3.28)d。对照组男37 例,女36 例;年龄22~62 岁,平均年龄(45.36±7.79)岁;病程4~19 d,平均病程(12.06±3.09)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 岁,不限性别;②患者在研究前未口服抗凝药物;③患者符合凝血功能异常相关诊断标准,病程在≥3 d。排除标准:①患者有凝血相关疾病的疾病史;②患者有肝肾器质性功能损伤;③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
1.2 方法 试验组应用血栓弹力图和凝血检测联合方案,对照组应用凝血检测方案。
1.2.1 常规血凝检测 于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滴入真空抗凝管后添加含枸橼酸钠,静脉血液与抗凝剂按照9∶1 的比例进行调配,低温保存后进行离心操作,离心时间为25 min,离心操作完成后分离血清并在4 h 内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日立株式会社)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严格按照临床检验标准以及指南进行。
1.2.2 血栓弹力图对比实验 于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液,同时加入含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静脉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与常规血凝检测方法一致,将静脉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将高岭土试剂放置在室温30 min,并且吸取1 ml 充分混匀的静脉血液与抗凝剂,将高岭土试剂复温后加入,加入向上、向下进行5 次颠倒混匀,混匀后室温下放置5 min。放置后取20 μl 氯化钙加入到试剂杯,加入后将试剂杯放置在血栓弹力图仪(北京科尔特生物仪器有限公司)上,在加入了高岭土试剂的试剂杯取340 μl 血液样本并加入到试剂杯中再次放置在血栓弹力图仪中进行检测,检测需要在2 h 内完成。
1.2.3 治疗 两组均根据检测结果指导用药。
1.3 观察指标 ①常规凝血指标与血栓弹力图参数相关性:统计并对比PT、活APTT、INR、TT、FIB、PLT 的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参数主要包括R、α-Angle、K、CI、MA。②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预后情况: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常规凝血指标与血栓弹力图参数相关性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PT、INR 与血栓弹力图中R、K 呈负相关关系,与α-Angle、CI、MA 呈正相关关系;TT 与R、K 呈正相关关系,与α-Angle、CI、MA 呈负相关关系(P<0.05)。APTT 与血栓弹力图中的K、CI、MA 相关性较低(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相关指标对比 试验组住院时间(6.54±0.45)d、机械通气时间(1.46±0.08)d,均短于对照组的(13.27±4.39)、(4.18±0.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患者常规凝血指标与血栓弹力图参数相关性
表2 两组患者预后相关指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预后相关指标对比[,n(%)]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血栓弹力图的主要原理是检测全血样本基于低切变率的情况下,血液凝结过程中所发生的粘弹性变化,以此来体现血栓的形成状况,反映血栓是否稳定以及强度情况[6,7]。在健康人群的机体中,外周血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中,二者相互抗衡、相互制约,但当患者的机体因疾病而受到伤害时[8,9],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就会被破坏,打破平衡,从而引发身体发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发展还会恶化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0,11]。
本次研究凝血功能异常患者PT、INR 与血栓弹力图中R、K 呈负相关关系,与α-Angle、CI、MA 呈正相关关系;TT 与R、K 呈正相关关系,与α-Angle、CI、MA 呈负相关关系(P<0.05)。APTT 与血栓弹力图中的K、CI、MA 相关性较低(P>0.05)。可能原因是血栓弹力图所提供的曲线图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血块的最初形成,到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和纤溶,与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相比,血栓弹力图能够更加独立的对凝血机制进行完整解释,而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只能对整个反应过程中单独的某一个终点进行检测,缺乏动态性和全面性[12]。试验组住院时间(6.54±0.45)d、机械通气时间(1.46±0.08)d,均短于对照组的(13.27±4.39)、(4.18±0.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描记仪能够对血液变化过程进行全面记录,从血小板的不断聚集,到血凝块逐渐增强,再到各种纤维蛋白之间的连接和交叉,最后溶解血液凝块的过程都在监测范围之内[13,14]。同时血栓弹力描记仪能够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发挥情况,通过观察凝血变化情况帮助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评估药物效果,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15]。即使血栓弹力图具有较高的优势,但是目前临床医师对血栓弹力图的认知度以及认可度均较低,且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常规凝血项目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血栓弹力图的推广以及应用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探讨血栓弹力图应用后的效果,为提高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血栓弹力图检测与凝血检测中的部分检查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检测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且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