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5-05彭飞胡敏
彭飞 胡敏
肛裂是指患者的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出现裂伤,进而引发缺血性溃疡。肛裂在临床中较常见,属于肛周疾病。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逐渐提升,肛裂的治愈率在逐渐提高,且术后复发率较低。但随着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治疗指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当下,临床对肛裂患者一般会于肛门内括约肌处展开相关手术,包括闭合性手术及开放性手术。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提升,改良术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2]。本文选取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0 例肛裂患者,研究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肛裂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8~59 岁,平均年龄(31.05±9.43) 岁;男20 例,女10 例;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26±1.27)年;病理分期:Ⅱ期18 例,Ⅲ期12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61 岁,平均年龄(31.72±10.16)岁;男19 例,女11 例;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32±1.85)年;病理分期:Ⅱ期17 例,Ⅲ期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肛裂Ⅱ~Ⅲ期间[3];年龄18~80 岁;患者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肛瘘患者;手术引发肛门狭窄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在患者肛门5 点处或7 点处及肛缘相距1 cm 处作一个纵向切口,将弯止血钳从切口内插入其中,食指深入肛门,将内括约肌下段挑出并切断,修剪创口边缘上方黏膜,呈两端窄中间宽,有利于顺畅引流及成功止血,手术后需要控制排便,持续3 d,正常换药。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于患者肛门截石位5 点处或者7 点处及肛门相距1.0 cm 处作一个纵向切口,切口长度为0.5 cm,将食指深入肛门内,从切口将纹式钳插入,将内括约肌下缘1 cm 挑出,于断端进行电凝止血,切口横向缝合。手术后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次日开始换药,1 次/d,换药时要严格保证无菌操作,然后使用薄膜贴密封肛门端,避免大便污染伤口,肛门远处则不需要密封,保证切口可以成功透气。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切口疼痛、排尿障碍、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裂口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裂口明显缩小,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裂口面积以及临床症状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30.0%(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内括约肌痉挛会使患者出现肛门高压以及肛管后正中位缺血,进而导致患者排便受阻,一旦用力后,则会使肛管皮肤发生撕裂情况,进而引发急性肛裂。急性肛裂会反复发作,治愈难度较高,病情逐渐转变为慢性肛裂。因肛裂患者的中央压力较大,周围的新生组织主要向压力低的方向增生,进而引发形成前哨痔以及肛乳头瘤。相关研究表明[4]:肛管后正中位发生缺血,肛管后血供不足,引发恶性循环,增加肛裂的愈合难度,所以治疗肛裂的重点是有效解除括约肌痉挛情况。有研究表明[5]:通过保守方法可以解除括约肌痉挛,避免括约肌出现不可逆损伤情况。但是还有部分研究表明[6]:肛裂采用保守方法治疗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所以临床推荐使用切断内括约肌作为基本手术方法治疗肛裂。目前,临床一般采用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但是开放式手术和侧方纵切横断术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
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可以切断部分内括约肌,使肛管周径扩大,缓解肛管痉挛,进而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使肛管的力量结构得到改善,排便压力均匀分布,避免出现便秘情况,同时横向缝合则可以使皮肤发生移位,覆盖创面,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创面修复,改善预后[7]。慢性肛裂患者的肛管裂口时间难以愈合,通过开放式侧方肛裂切除术治疗可将内括约肌下缘及外括约肌皮下部切断,能够有效降低肛管静息压力。从而使内括约肌痉挛得到改善,增加肛管黏膜血流量,可以使肛管直径扩大,使肛门的自制功能得到保护[8],但是,术中损伤及出血量较大,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愈合时间较长,预后效果明显不良。但是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的应用可以将内括约肌,手术中于断端进行结扎,产生的损伤较小,出血量少,创面小,手术后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开放式手术[9]。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6.67±5.06)min、(7.65±3.16)ml、(3.69±1.42)d、(3.92±1.65)d、(4.89±1.76)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54±5.16)min、(8.59±4.10)ml、(4.11±1.53)d、(6.08±1.69)d、(6.98±1.95)d;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30.0%(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肛裂患者通过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进行治疗手术指标均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明显,治疗安全性较高。甄彦龙[10]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周水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6.34±5.13)min、(7.72±3.10)ml、(3.72±1.35)d、(3.98±1.60)d、(4.95±1.82)d,与本次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说明本次研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疗效显著,手术指标改善明显,并发症较少,具有高度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