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强穴埋线治疗混合痔术后创口疼痛的效果分析
2021-05-05刘锡铨安辰歧赵越
刘锡铨 安辰歧 赵越
混合痔又称为里外痣,是指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静脉曲张形成团块,无明显分界且内外相连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肿物、便血,可有肛门坠胀、疼痛或异物感以及瘙痒或局部分泌物[1]。目前,手术是治疗混合痔的主要手段,然而术后肛门水肿与疼痛却一直影响着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2]。如何通过有效缓解混合痔手术后创口疼痛程度已成为临床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完善,中医技术也在痔术后疼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传统针刺疗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创口疼痛维持时间短、易复发、疗程不易于巩固,加之操作随意性大,所以整体开展效果不够理想[3,4]。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利用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或羊肠线制成线体,将其埋入穴位,并在穴位进行持续刺激作用,以便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019 年4 月~2020 年3 月本院对49 例行混合痔手术的患者应用了长强穴埋线治疗,收效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4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行混合痔手术的9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混合痔Ⅱ期(痔核在排便时脱出,可以自行还纳)、Ⅲ期(脱出肿块或痔核无法自行还纳,需要帮助还纳)、Ⅳ期(还纳后行走或站立时掉出来,严重痔核长期脱出在外面);本次研究已告知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与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过敏体质;合并其他疼痛疾病;哺乳期与妊娠期女性。98 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22 例;年龄25~65 岁,平均年龄(45.6±7.6)岁;痔分期Ⅱ期15 例,Ⅲ期21 例,Ⅳ期13 例。研究组男26 例,女23 例;年龄25~66 岁,平均年龄(45.0±7.8)岁;痔分期Ⅱ期16 例,Ⅲ期20 例,Ⅳ期13 例。两组性别、年龄、痔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混合痔切除术。研究组术后应用长强穴埋线治疗,方法:协助患者取侧卧体位,局部麻醉后选择准确穴位,即尾骨端下、肛门与尾骨端连线中点处。使用一次性微创埋线针,保持针尖向上平行于骶尾骨,在骶尾骨与直肠之间刺入,斜上刺入2~3cm 后推动针芯向穴位内推入线体,退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连续治疗3 d。对照组术后2 h 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62,规格:0.4 g)治疗,1 粒/次,2 次/d 口服,连续服用3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通过VAS 对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 时创口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VAS 评分范围为0~10 分,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评分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重。②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排尿困难、肛缘水肿、睡眠障碍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VAS 评分对比 两组术后6 h时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24、48 h 时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排尿困难、肛缘水肿与睡眠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VA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VA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混合痔是临床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不仅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且给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手术是治疗混合痔的主要手段,然而受肛管特殊解剖部位的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普遍较重,继而干扰康复进程,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问题。有研究发现,痔术后炎症因子释放会加重病灶区域的缺氧缺血状态,形成水肿,并减慢蛋白质合成,加快分解,延缓切口的愈合速度。相较于其他外科术后疼痛,混合痔术后因肛周神经丰富,所以患者对于疼痛刺激的敏感度更强[5]。同时,混合痔术后创口疼痛的致痛原因复杂,可能与手术后排便刺激、炎症因子释放、换药刺激等因素反复刺激创面神经末梢,导致肛周括约肌痉挛有关[6]。有学者[7]发现,痔术后患者持续疼痛的时间普遍较长,特别是混合痔属于开放性创口,受反复换药、排便等操作的刺激,术后7d 内患者均可以感觉到强烈的疼痛感。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缓解混合痔患者术后的创口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进程已成为临床学者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技术在痔后创口疼痛的治疗中也发挥出了一定的优势。《素问·举痛论》记载:“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能,故卒然而痛”[8]。可见,痛与经络气血不通、邪气痹阻有关,即“不通则通”,例如气血闭阻、跌打损伤所致的肢体关节痛等。“不通则痛”的病因十分广泛,瘀血阻络、气机阻滞、热邪壅遏、寒邪凝滞、痰饮、跌打损伤、食积等均会导致经络,气血,脏腑不通,继而诱发各种疼痛。有学者在提出“痛则不通“病机理论时,明确了“痛随利减,当通基络,则疼痛去矣”的镇痛原则[9]。针对“不通则痛”应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以相应治法恢复人体经络与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气血津液,使其恢复输布运行,继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长强穴位于尾骨下端,其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后支,深层有阴部神经分支,阴部动静脉与肛神经的分支与属支,且与四周邻近神经存在广泛的联系。长强穴属于督脉要穴,而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具有总督诸阳的作用。混合痔术后因手术损伤,阻碍了督脉之气,阳气不布,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同时,长强穴自古便是治疗肛肠疾病的要穴,符合经验取穴、临近取穴的原则。《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九般痔疾最伤人,穴在承山妙如神”。长强穴具有通经络,调气血,收泄肛门部癖滞,镇痛解痛的作用[10]。长强穴埋线疗法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与液化,分解后对于长强穴的刺激性较针刺激更为持久,效果持续可达半个月甚至更长,且持续性刺激可以兴奋穴位,使功效作用于肛门括约肌,继而调节气血与局部血液循环。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12、24 与48 h 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缓释胶囊属于抗炎药物,其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的作用,但该药主要适用于急性严重疼痛的短期治疗,对于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不理想[11]。长强穴埋线疗法不仅延长了镇痛时间,且利用羊肠线对于长强穴进行持续的刺激,进一步巩固了镇痛效果,缓解混合痔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12]。此外,研究组术后排尿困难、肛缘水肿与睡眠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疼痛程度的缓解,相应的并发症问题也随之减少,有效保障了预后康复效果与速度。
总之,长强穴埋线可以缓解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的疼痛程度,减少排尿困难、肛缘水肿与睡眠障碍等问题,为中医药多模式镇痛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适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