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积极语言的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让课堂精彩无限

2021-05-04郑欣欣

考试周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郑欣欣

摘 要:在积极语言的环境下,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积极语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提问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技巧性的提问,能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答案,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一个有效的问题能架起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虹桥,让课堂和谐融洽。

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以及名师的教学实录,就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 运用积极语言,化闭为放,激发参与

课堂对话要有建设性,有意识地提问,就应该摒弃在课堂中大量提封闭式的问题。封闭式问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使教学对话陷入困境。

封闭式问题大多以“你知道……吗”“你能……吗”“你有……吗”为提问的主干,这样的提问方式,传递了对学生的怀疑,限制了学生回答方向,使大多学生在回答时,讷讷不能语。

其中最为著名的封闭式问题是:“你懂了吗?”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然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措辞,教师对学生这堂课的知识理解掌握究竟了解了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除了低着头,假装看书、思考,尽量回避与教师的眼光接触外,他们还能做出什么反应呢?

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规避封闭式的提问语言,以更具有开放式的积极语言来构成提问的主干。正如用“什么”“怎样”“为什么”等作为问题的开头,较能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注意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达。这样的问题主干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给予肯定,避免了学生不回答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有价值的教学对话中来。

就像封闭式问题“你懂了吗?”,怎么让这个问题能传达欢迎学生分享的意图,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语言,通过开放式的主干来提问:“你从课堂上学到了(理解了)什么?”,这样能传递教师的期待,鼓励学生分享,肯定了学生在课堂点滴收获,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意义的主人,也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教学之后学到了什么。

二、 运用积极语言,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如果一味直来直去,课堂恐怕就会过于枯燥,长此以往,无法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新课标把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指出“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教师把“直问”变“曲问”,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和情感体验,和作者、和文本对话,这样的课堂自然充满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更显语文课的魅力。

《苏州园林》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上此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超过说明文结构、说明文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这些文体要素,然而王君老师提问的方式却很值得学习。例如,为了让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说明的顺序,她先投影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这么说:“聪明的同学已经把这个句子给勾画了下来,知道这一定是特别重要的句子,在全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句子。聪明的孩子就动笔了。现在跳读课文,关注后面从第三自然段往后的课文,哪些是关键句啊,中心句啊,然后思考第二自然段和全文有什么关系。静静读书和发现。”

王君老师一开始对学生读书的习惯给予充分的点评和肯定,营造了愉悦的氛围,融化了学生的紧张之情,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研究第二自然段和其他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并给学生方法——关注段落的关键句、中心句,这样学生能通过这些关键的句子,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拐个弯的提问方法,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易于入手。启发式的提问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

进行“曲问”时,要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进行关联。教《故宫博物院》时,让学生给游客指路——如何从神武门走到午门,将口语交际与本课的说明顺序暨表方位变化的词联系起来,实现语用教学;教《蜡烛》时,可以将人物形象鉴赏变化成:“如果你是一名战地摄影师,要给《蜡烛》这篇战地通讯配图,你会选择文中哪个镜头?”;《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让学生将课本插图和文本中的人物牵手,深刻体会到群像描写抓人物特质之精彩。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用能调动他们思维兴奋点的提问方法,运用积极性的语言,直题曲问,让学生不再恐惧思考,放松地投入語文课堂,使语文课堂和谐生趣。

三、 运用积极语言,分层设问,变难为易

一堂有效的课,需要教师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构思筹谋,通过自己深入的文本解读后,提炼出有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的问题组,这样的提问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攀到一定的高度,达到一定的深度,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文本的特质,把难题分解,把大问题肢解,一环扣一环推进,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支架。

在教授八上第一单元时,希望借助文本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把如何凸显人物特质作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芦花荡》中,人物特质如何发现,重点如何突破呢?笔者先投影文中关于老头子的外面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这一小段文字,明白小说塑造的根本就是个普通的老头。接下来就扔给孩子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小说要用这么一个普通的老头子做主角呢?”这个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非常热烈的气氛,人人都想回答,人人争着回答,老头子的人物特质就这样由浅到深,由简到难,顺理成章地被挖掘出来了。笔者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更有深度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看,多问一个为什么,让我们收获了惊喜!接下来,请你试着从其他人物身上找出几个为什么来。”首先运用积极语言大力肯定了学生刚刚思维碰撞的成果,随之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使他们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果不其然,大菱二菱的人物特质也被攻破,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都很值得讨论,“为什么是两个,不是一个或者三个?”“为什么不是大人而是孩子?”“为什么是女孩而不是男孩?”……这堂课就围绕“发现人物特质”这个主问题,渐进式地抛出问题,使学生的认识从浅到深,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引导学生进入更高阶的思考。

猜你喜欢

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