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创新: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2021-05-04刘婷王会子

传媒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刘婷 王会子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传播领域的现象、活动的总体看法,揭示出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对新闻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新闻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策划、采写、编辑与传播方式上都有很大创新,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应用于实践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从内容编排、传播范式和融合创新三个方面对优秀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媒体融合时代对我国新闻活动的指导意义,以及推进新闻媒体创新性发展的强大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国新闻奖 新闻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闻实践中的成果。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被赋予时代特征与实践使命。在新闻活动高度发展和变革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仍然体现出强大的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新闻媒体的实践活动在坚定政治立场与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引导方向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因此,对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路径,能够焕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活力。笔者以第29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为例,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共有346件,汇聚了我国新闻媒体最高水平的新闻作品。无论是传统文字报道还是融媒体创新报道,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我国新闻工作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使命。笔者选择部分获奖作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和应用。

一、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强调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到实践中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并切实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精准诠释。

1.明确新闻主题,坚守新闻真实性。新闻来自社会实践,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1905年9月,列宁在给《无产者报》编辑部的信《决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中指出,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也势必引向政治上的死亡。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短视频新闻类作品《鼓岭!鼓岭!》是由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主题鲜明、取材真实、水准精良,讲述了习近平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间交往的事迹。它不同于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的手法叙事,作品集沙画、视频资料、现场回访为一体,真实还原了人物故事,是时政微视频的佳作。短视频新闻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短则几十秒、长则三五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展现一个人物或事件。这种类型的新闻作品并不是在长视频中截取片段,而是在短时间内聚焦于微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勾勒出事件的原貌,进而体现出宏大主题。《鼓岭!鼓岭!》这部作品在推出的24小时内阅读量即突破500万次,真实的片段和细节突出了时政新闻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2.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提升政府公信力。舆论是社会生活的风向标,一经形成便很难改变,良好的舆论生态能够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幸福,反之则会导致流言层出不穷,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媒体与政府的公信力,威胁社会安定团结。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新闻专题类作品《一片叶子的扶贫故事》,集中体现了新闻作品在积极营造舆论氛围方面所做的努力。该作品采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向受众全方位地展现茶叶扶贫的故事。特别是其切入点非常巧妙,从一片小茶叶为抓手,代入到脱贫攻坚的大工程中,借助融媒体手段展开传播,从培育茶苗开始进行追踪报道,聚焦了扶贫行动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为茶叶扶贫的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突破传统范式,焕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活力

隨着媒介技术的更迭与发展,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在倡导新闻报道与传播范式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1.创新新闻传播形式,注重用户体验感。2018年春节前后,微信朋友圈被“央视财经”客户端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制作的一条H5链接《幸福照相馆》疯狂刷屏,网友纷纷制作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用这种新奇生动的方式掀起了一阵“团圆”热潮。这部作品获得了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类作品一等奖。央视财经制作团队正是把握住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春节这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传播契机,通过在电视屏幕端播出制作揭秘来吸引观众扫码参加,并联合其他媒体、学校及企业共同转载参与活动,形成了全国性、立体化的推广策略。通过微信朋友圈这种受众广泛、反响强烈的互动类社交平台来发布作品,让受众直接、有效地体验到了“沉浸式传播快感”,通过受众的参与和转发,迅速形成新一轮的互动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倡导的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在新媒体创意互动中的成功尝试,既满足了用户的接受需求,又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

《父亲·我们·时代》是新媒体创意互动类一等奖作品,由新华社客户端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前夕发布。该作品由第一代改革者的子女视角出发,讲述了老一辈的故事,用仅仅6分30秒的时间讲述了觉醒、闯荡、巨变、初心的四个历程,回望了40年来改革奋斗者的步伐,也致敬了共产党人的改革初心,作品总浏览量超过了2.1亿人次。该作品还整合了线上线下,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参与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方式。新媒体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特长与传播优势,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媒体传播范式的有效结合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打造融媒现场直播,提升新闻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最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也是新闻媒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集中体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尤其是融媒体现场直播的形式在时间上大大满足了受众同步获取新闻的需求。由新湖南客户端制作的移动直播类作品《益阳南洞庭下塞湖“拆围”收官战》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作品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对人们特别关注的大事件进行全方位、纵深化的直播。在拆围期间,记者三赴新闻现场,搜集了关于拆围的原因、展开进程等一手资料。该作品采用文字、音频、航拍视频和图片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的形式,为受众呈现了拆围收官战的震撼现场。此次直播共计67分钟,全网点击量累计超过了100万,现场直播从不同视角、不同机位、不同场景、不同维度呈现拆围现场,以拆围为切入点,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强有力的回应。该作品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了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对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也说明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只有切实掌握融媒体传播技术,才能制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这次直播既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被动的传播形式,又满足了新媒体用户获取新闻的时效性的需要。

三、坚定政治立场,促进媒体创新发展

创新性原则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闻作品在传播载体、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谱写了崭新篇章,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新特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1.坚守党媒阵地,塑造全新栏目。传统党媒在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偏向于闭环。媒体融合挟技术之洪流,让党媒在信息世界中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既要牢牢守住主阵地传播主流声音,又要用好技术手段增强传播渗透力,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这体现了传播模式和发展方式的改变。

在媒体融合不断创新的时代,同样不能忽视党媒在传播政治主张、引导舆论方向、稳定民心的重要作用,应该将党媒与新媒体积极融合,打造出新型的融媒体机构和作品,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荣获短视频新闻作品特别奖,该作品坚守党报阵地,依据不同主题,全方位呈现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为解读中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在线上、线下覆盖播放,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首页首屏,线上播放量破24亿次。该作品着眼于宏大叙事,切入于独特的“一分钟”视角,将宏大主题具体化,不仅能够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就变化,还能体现不同主题下的风土人情,真正做到全球传播,并收获了一致好评。该作品在内容上选材精细,画面、视角切入独特,并做到了传播的整合化和一体化,为媒体传播探索新思路。新闻工作者通过新兴的传播平台和技术,将国家的改革发展以清晰的脉络、温暖的话语传达给受众,这正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所倡导的坚守党报阵地,塑造优质新闻栏目的要求。

2.贴近人民生活,形式创新为内容服务。 马克思在谈到创办报刊时曾指出,人民报刊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报道工作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始终坚持形式创新为内容服务。获电视系列报道一等奖的作品《上海老式里弄试点“抽户”改造》体现了贴近人民生活、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贴近”原则的集中体现。此次系列报道采用了大量的纪实手法,详细呈现了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又要让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上海旧改工作过程。记者选择最具价值的实况、最形象的画面,既体现了政府全心全力为民办事的初衷,又体现了工作人员耐心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城市改造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新闻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并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难点问题,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内容优先的前提下可以不断提升技术手段,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虽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但新闻传播事业有着不变的专业精神与价值追求。笔者从新闻主题、传播范式和融合创新等方面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梳理,揭示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傳媒工作者应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积极投身于实践,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和媒介发展规律,努力营造和谐积极的媒体生态环境。

作者刘婷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

王会子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传播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WT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郭蓓.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8).

[3]王卓.主流媒体深度融合中的技术路线选择分析[J].传媒,2020(17).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践行
如何保持记者的新闻理想不消失
财经新闻中的“数据陷阱”表现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特色的新闻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