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伪中国语”的在日流行

2021-05-04任茂露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摘 要:“伪中国语”在日本网络的数次流行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化新动态。本文探讨了“伪中国语”流行的原因,认为其流行的原因主要为:汉字的高信息密度对网络社交平台信息容量的适应,“伪中国语”具有的交流功能在交际中的应用及中日双方共同使用的二维汉字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选择的羊群效应,年轻人使用社会方言以彰显社团身份和寻求集体认同。

关键词:伪中国语 网络语言 中日交流

一、引言

2016年,日本网民掀起过一阵使用“伪中国语”在网络上交流的热潮。这场热潮源于一位日本大学生在Twitter(推特网)上发的一条动态,他将“冬の休暇は月曜日迄です”中的假名去掉,只发汉字“冬休暇実質月曜迄”。这样的语言形式看起来像是汉语,但又不符合汉语的语法和语序,于是被日本网友们戏称为“伪中国语”。2019年,“伪中国语”又一次在日本网络中流行开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来华参加中日韩外长会期间,在Twitter上发布了几条使用“伪中国语”写成的社交动态来分享自己的行程,可见“伪中国语”的魅力。其实,“伪中国语”这一语言现象早在2009年就现身于日本网络中。这样的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在日本网络中流行起来?本文将探讨“伪中国语”流行的原因。

二、“伪中国语”及其生成机制

“伪中国语”这一概念出现于日本网络,日本网友用其来表示将日语中的假名去掉,只保留汉字部分,不改语法语序,从形式上来看像是汉语而又不符合汉语语法语序的表达方式。其主要使用人群是年轻人,主要使用场所为互联网。“伪中国语”经由现代日语的句子变换而来,主要生成方式如下:

第一,直接将现代日语中的假名去掉,只保留汉字部分,不改语法语序。比如将“明日は金曜日、お酒を飲む人は比較的多いです”中的假名去掉,依次保留汉字,生成“伪中国语”:“明日金曜日酒饮人比较的多。”

第二,尽量将句子中的假名还原为汉字,再删掉剩下的假名。比如将“しぬほどかっこいい”(厉害得要死)中的“しぬ”还原为汉字“死”,“ほど”还原为“程”,“かっこいい”还原为“格好いい”,再把其中的“いい”还原为“良い”,得到“死ぬ程格好良い”,去掉假名,生成:“死程格好良。”

第三,用同句中假名音相近的汉字代替假名。比如,巧克力的发音为“チョコレート”,将这些假名一一对应还原为汉字,生成“千代古龄糖”。

第四,完成上述去掉假名或者汉字代替假名的步骤后,为了从形式上更接近汉语,再将一些成分替换为汉语词或者添加汉语词。比如“私お腹が痛くて今歩くのが辛いです”这一句,去掉假名,将主语“私”替换为汉语的第一人称“我”,再加上古代汉语句末常用的语气助词“也”,生成:“我腹痛今步辛也。”

综上所述,“伪中国语”的生成原则简单,绝大多数日本网友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是该语言现象能够流行起来的前提条件。

三、“伪中国语”在日流行原因探究

(一)汉字的高信息密度对网络社交平台信息容量的适应

“伪中国语”流行的主要平台是Twitter,发布在该平台的社交动态有字符数限制,日文的字符限制为280个,提供的信息容量有限。当用户想要在一条状态的容量之内传递足够量的信息时,使用相对日语来说信息密度更大的汉字不失为一种选择。比如2017年初,该平台发起过“只使用十个汉字概括一部电影”(映画を漢字10字だけで説明する)的活动,日本网友们积极参与,利用汉字高信息密度的特点,将十个汉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到一起来概括一部电影。这样的要求对于需要使用假名来承载语法功能以表达准确完整的语义的日语来说,则比较困难。

(二)“伪中国语”的交流功能及二维汉字的信息传递优势

“伪中国语”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交流功能。这样的交流不仅适用于日本网络之内,也适用于中日网络之间。2019年的“伪中国语”流行风潮,其中一个推动因素就是中国开发的网络游戏“碧蓝航线”在日大受欢迎,日本玩家们为了获得关于游戏的更多信息,便同中国玩家交流,使用的工具便是“伪中国语”。并且,当年Twitter上“#偽中国語”标签被推上了热门话题后,这个网络爆点也被中国网友关注并参与,大家模仿使用“伪中国语”,在Twitter上与日本网友交流。“伪中国语”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的社交平台“微博”上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中国网友表示,虽然“伪中国语”并不符合汉语的语法,中国人也不认识那些日本人造的和制汉字,但依托汉字表意的优势,也能通过汉字意义的组合大概明白各种“伪中国语”句子的含义,并与日本网友有来有往地交流。

“伪中国语”的流行让我们对汉字的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位一体组成的二维文字,稳定性强,并且具有跨时空性,能够使具有复杂方言系统的汉语在书面上保持一致,使汉语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稳定地延续。汉字不仅能沟通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也能沟通双方都使用汉字的汉语和日语,自古时起,中、日就有“笔谈”传统。

可以说,“伪中国语”能成为中、日人民的沟通工具,中、日两国共同使用的汉字及其稳定性功不可没。首先,汉字作为表意为主的二维文字,负载的信息容量大,能够保证中日双方网民凭借“伪中国语”中包含的数个文字的意义组合进行信息编码,传递足够量的交际信息。其次,汉字历时变化相对平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古时日本從中国借过去的大部分汉字的主要义项和书写形式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从而使中日两国的网友能在同对方有较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交流。汉字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它是“伪中国语”在日得以流行的一大原因;而“伪中国语”的流行,同样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了汉字的优点。

(三)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选择的羊群效应

“伪中国语”在日流行不止一次,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次。2019年的规模最大,甚至流行到了中国。这样的大规模流行体现出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选择的羊群效应,即在面对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跟随潮流而忽视、放弃自有信息。最初“伪中国语”只是被一部分人在小范围内使用,后来随着使用人数增多,在短时间内被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体使用,从而成为一种潮流。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这股风潮便风靡整个网络。特别是在日本这样集团意识强烈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们尤其注重自身行为与集体的一致性。当使用“伪中国语”渐渐成为潮流时,个体就会出于同集体保持一致的心理也开始使用它,以求获得其他成员的接纳与认可。这样,社会成员间互相传播与影响,既推动了“伪中国语”的流行,又因为社会成员们使用一种相同的语言代码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对群体的认同感。

(四)年轻人使用社会方言以彰显社团身份和寻求集体认同

“伪中国语”是在网络中流行起来的,属于网络语言,而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伪中国语”作为网络语言也具有社会方言的两个特征:一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即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二是特定的交际场合,即互联网。在一个语言社团中,社团成员为了彰显自己的社团身份,往往会有意识地回避使用共同语的表达方式,转而选择具有社团特点的方式。

語言是动态变化着的,语言在历时中演变,在共时中于不同年龄层的使用者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共时的语言变化中,年轻人站在最前沿。当今的日本年轻人们广泛使用的语言,有着诸多不同于规范语法的特点,日本人用“若者言葉”来表示这一现象。这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假名音译的外来语词汇越来越多,并且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它们。比如,表示消费者、用户的“顧客”一词在日语里已经存在,但外来词ユーザー(user)也在使用,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使用它。

在日本年轻人使用的词汇有“去汉字化”趋势的背景下,使用不含假名的“伪中国语”反而变得新奇有趣,成为掌握互联网话语权的年轻人彰显个性、求新避旧的方式,也成为他们作为同一个语言社团的成员对外表露身份、对内互相认同的方式。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大量的汉字并且在书面语中使用,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标志。一些日本年轻人认为,使用全是汉字的“伪中国语”进行书面表达,会让人产生一种发话人“有文化”“厉害”的印象。寻求同龄人的认同和赞美,也是年轻人使用“伪中国语”的动因之一。

“伪中国语”的数次流行,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依托于互联网及网络社交的迅猛发展,各种交流互动更加深入与频繁;也反映出自近代以来,中国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长期处于被输入方的情况有所改善。而这后面更深层次的改变,则是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随之而来的当代流行文化逐渐发展与对外传播。反之,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优质的流行文化产品对于推广本国文化的助力作用,这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李婧源,康巍耀.社交网络下的羊群效应分析——以罗一笑事件为例[J].电子商务,2017(3).

[2] 王丽娟.基于日语流行语的日本社会文化心理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3] 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作 者: 任茂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我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语言形成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