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育英才

2021-05-03刘道玉

同舟共进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闻斯行武汉大学因材施教

孔子被尊称为我国古代的圣人,早在2500多年前就率先开创了私学,号称有弟子三千、孔门七十二贤。在办学的实践基础上,他总结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等有效的教学方法。

孔子出身于破落的士大夫家庭,没有机会进入官府的学校。他自幼聪颖好学,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基本靠自学逐渐成为至圣先师。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概括完整地反映了他一生自学、立志、办学、周游列国和思考学问的经历。

自幼年开始,孔子就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希望今后有机会入仕治理国家,但终究未能如愿,他仅仅做到了鲁国的司寇。孔子一生最辉煌的成就是在教育方面。他30岁左右开始创办私学,招收的首批学生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子贡、颜渊、闵损,以及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开始阶段,门徒虽然不多,但名声远播,除了鲁国的学生外,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宋等国的求学者。

在实践的基础上,孔子逐渐摸索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冉由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对此,公西华甚为不解,问道:“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回答不一样。”孔子解释说,冉由胆子小,性格迟缓,所以要他马上去做;而子路性格急躁,所以要他慢一些去做。公西华听后恍然大悟,这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也。

孔子招收学生,与现在招收同一年龄的学生,编排到同一个年级,学习同样的科目,考查同样的试题不同。孔子的学生年龄不一,文化程度不齐。年龄最大的学生是秦商,只比孔子小4岁;最小的学生是叔仲会,比孔子小54岁。还有竟然父子都是孔子学生的情况,如颜路与颜渊父子,曾点与曾参父子。这种年龄与文化参差不齐的生源,注定了他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答问式、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这是孔子的创新,也是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宝贵教育经验。

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流传着不少破格录取的佳话。例如,罗家伦于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数学得了零分,而作文获得满分,被校长蔡元培破格录取。后来,罗家伦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为著名的史学家,并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校长。据说,其他被破格录取的人才还有: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锺书,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吴晗和张充和,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臧克家等。尽管对这些传闻有质疑,但大学享有独立招生权、能根据实际情况录取学生是可以肯定的,而这些杰出的人才后来也都名不虚传,印证了因材施教的科学性。

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早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的学生,当属武汉大学的杰出校友,我十分尊敬他。1983年5月,我到北大燕园朱先生的私邸拜访这位学术大师。先生和蔼可亲,向我谈到了武大在四川乐山时期的一些趣闻轶事。1942年,他任武汉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系主任。1943年夏,学校招收了一名东北女生齐邦媛,她被哲学系录取。朱先生爱才若渴,亲自找齐邦媛谈话,说:现在学校在乐山,由于条件限制,哲学系的一些课程开不出来。我抽看了你的作文,你多愁善感,并不适合学习哲学。我建议你转到英文系来,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齐邦媛接受了朱光潜先生的建议,立即转到英文系,她如鱼得水,学得轻松自如。尤其是,她获得名师的直接指导,因材施教,最后于1947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她赴美留学,后被聘为台湾中兴大学和台湾大学教授、荣誉教授。她是把西方文学介绍到台湾的第一人,也是把台湾文学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而且晚年写出了有影响力的回忆著作《巨流河》。如果没有朱光潜先生的慧眼识才,没有因材施教,也许就不能培育出这样杰出的人才。

张资拱教授是武汉大学的名师,早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化學,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擅长分析化学和中国古代科学史,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有深交。张资拱先生与卢嘉锡院长的故事,一直是我国化学界流传的佳话。卢嘉锡是中国科学院原院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是世界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学术成就卓著。自1978年到1992年,他是中国化学会理事长,而我是理事。

卢院长曾亲自对我说,早在1930年代初,张资拱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讲授普通化学。当时,卢嘉锡还是厦门大学数学预科的学生,但他选修了张资拱教授的普通化学,张资拱发现卢嘉锡在化学方面的悟性特别高,于是建议他转到化学系,也许今后会比学数学的贡献更大。卢嘉锡当时接受了张教授的建议,最终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又是一个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一条建议改变了卢嘉锡先生的一生,也为我国结构化学界带来了一位学术泰斗。

从人才学的历史看,因材施教是培养杰出人才普遍的、有效的教育原则。

教师有至诚热爱教育的信念。“至诚”是一个极高的思想境界,没有这种思想境界,就难有爱生如子的深情。孔子之所以成为至圣先师,就是因为首创了我国最早的私学,一生不改其志,周游列国14年,历经磨难,但仍然诲人不倦。他还曾说:“一瓢饮,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多么宽宏的胸怀啊,是他追求真理的极境。

教师应该用心用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应当体现在对学生负起应尽的职责,努力肩负起因材施教的重任。

在自然界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生不息的根源,同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既要有袖珍型的精英大学,又要有巨无霸型的大学,二者分工不同,前者是培育精英人才,后者是培育普适性人才。唯有精英大学才能实施因材施教,普及型大学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两者应该各尽其责,各展所长。

(作者系武汉大学原校长、教授,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本刊编委)

猜你喜欢

闻斯行武汉大学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
解读《论语》
武汉大学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闻斯行诸
子路问强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