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阅读教学中的“泛关联”现象
2021-04-29邱海标
邱海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由课内向课外进行适度拓展延伸。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关联拓展作为一种延伸方式更是被广泛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而且常常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来呈现。但是,由于教学中关联拓展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阅读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上拓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上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学生连课文中的语句都没有读熟,还没有理解和感悟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开始大量关联拓展。一位教师教学《月光启蒙》时,只花不到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其余时间都进行关联拓展。课前进行作者资料搜集交流;课中对关键词句进行关联拓展,并推荐与“母爱”主题相关联的文章阅读;课后,再拓展延伸进行童歌童谣的创作。一节课热热闹闹,却忽略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关注,这显然有悖于阅读教学的初衷。
许多阅读课堂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对文本资源过度扩张。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珍珠鸟》,课堂上仅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学习文本,让学生感受珍珠鸟的可愛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接着,就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进行关联拓展——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及图片,尽情渲染人类是如何伤害鸟类的,并让学生谈观后感,谈怎样爱护鸟儿。这样的课,显然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宗旨,失却了语文特性,将阅读课上成了环保教育课。
有些教师为了凸显课堂的别具一格,阅读课上关联拓展的内容则五花八门。新课导入有拓展,作者介绍有拓展,写作背景有拓展,字词学习有拓展,句子理解有拓展,文意把握有拓展,写法体会有拓展,课外文章选取再拓展。关联拓展视角过多过细,字词句段篇与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知识等面面俱到。整节课,看似容量大、形式多,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的收获却寥寥无几。
阅读教学应有哪些“关联视角”?
教学中应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切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课堂上,关联拓展的内容设置既要难度各异有梯度,又要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选择,各取所需。
关联拓展不是游离文本的附加物,而是对文本的有机延伸,挖掘的是文本潜藏着的意蕴,拓展的是文本包含着的价值取向。关联拓展的内容、时机、宽度与深度,都应围绕文本的知识系统来展开,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
选择关联拓展时也应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取舍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内容。否则,再精彩的关联拓展也不过是一种作秀而已。
“有效关联”有哪些教学策略?
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适度的思维关联。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多么抽象的内容,如果得不到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都很难顺利进行。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古诗《古朗月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李白为什么把月亮呼作白玉盘,首先问:“为什么把月亮叫作白玉盘,不是大脸盘?”学生答:“因为月亮洁白无瑕……”此时老师追问:“在你不识月的时候,你会把月亮呼作什么?三个人讨论一下。”学生有的说:“我会把月亮呼作仙人舟。”有的说:“我会把月亮呼作白珍珠。”有的说:“我会把月亮呼作一仙子”……此时老师及时点评:“说得真好,你们用了想象。”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月亮的形象在一步步呈现,在思辨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诗人将月亮当成白玉盘、瑶台镜的妙处,从而有效实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从文本的知识系统出发,寻找合适的知识关联拓展点。这个点可以是教学的重难点,可以是文本的空白点、延伸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文本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核心情节、一个细节都可以作为关联点,它们都影响着文本整体的表意,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位老师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首先,导入课题时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兵马俑的情况,以引起学生对这一历史文物的关注。接着,在交流预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鸟瞰”一词的意思并进行关联拓展,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在交流中丰富了语言积累。然后,学习体会感受秦兵马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并模仿文中排比句式说说秦兵马俑的其他神态,这种对文本内容的校补,促进了学生对秦兵马俑神态各异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课上学生畅所欲言,思维活跃,新颖独特的想象出乎预料。最后,关联拓展阅读《徐州汉兵马俑》,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感受秦兵马俑与汉兵马俑的独特之妙。这样由词句到篇章,由部分到整体的拓展,进一步深化了文本的内涵。
从儿童的实际能力出发,强调适宜的能力关联。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关联写的训练,让读写相得益彰。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只有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适度关联拓展,才能充分实现文本价值,提高阅读教学效能。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 一课时,我拓展了陈毅《青松》一诗,让学生说说青松的特点,从而明白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的原因。在学完课文时,我又拓展相关联的文章《种子的力量》《冰雪的启示》,让学生在阅读后谈一谈感想,并结合平时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写一写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中道理的理解领悟,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