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实施
2021-04-29吴星燕张雪燕
吴星燕 张雪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需要用自己的感悟“吻”醒文本的内在。
一、 前后比较,让阅读体悟更深刻
学生需要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得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课文学习中前后比较阅读能让阅读体悟更深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夏天的成长》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课文从谋篇布局到句式表达,再到词语的斟酌,都是学生阅读的价值所在,运用前后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感悟行文构段和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叹作者的匠心。
(一) 前后段对比阅读,理序
师:课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写了哪几方面的长呢?
生1: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生物的长、事物的长、人的长。
师:课文从生物写到事物再到人,这三方面能交换顺序吗?
生2:不可以,因为生物中的植物、动物,都是大家最熟悉的,而第三自然段的事物的长,讲的是铁轨、马路等,是大家不太容易发觉的事物的长,最后写人的长是要告诉我们道理的。这三方面不能调换顺序。
生3:从熟悉的生物到我们不易发现的事物的长,最后借人的长告诉我们道理,这样才更符合我们的认识规律,层层递进。
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前后段进行对比阅读,就能使学生读到更多更深刻的内容,了解每一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 前后句对比阅读,品美
教学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把这些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写清楚。
师:第二自然段罗列了许多动植物,读起来丝毫不显单调乏味,再细细品品这四个句子,想想原因。
生: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是不同的,第一句是植物的长短变化,第二句是形态变化,第三句写出了数量的变化,第四句写出了大小的变化。
师:作者观察角度不同,分别从长短、形态、数量、大小等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生物的长。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运用前后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理序、品美,发现作者构思之妙,也为打通阅读和寫作间的通道提供了指导与帮助。
二、 多层比较,让阅读思维更发散
教师可充分利用语言材料中的比较点,通过多层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悟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提升阅读思维。
《燕子》是一篇精彩的状物写景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使者”燕子的特点,描摹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此文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素材,展开有序描写的好文章。
师:读改写句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这就是小燕子”,你们发现这与原文有哪些不同?那些形容词被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能删除,删除了就不清楚燕子的外形特点了。比如燕子的羽毛乌黑光亮的,写出了羽毛的颜色。剪刀似的尾巴写出了燕子尾巴的形状。
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替换呢?
生:乌黑光亮,就是黑乎乎。俊俏轻快,就是瘦弱轻巧。剪刀似的,就是尖尖的。
师:请大家把替换的词语代进去读一读。
生:这样写感觉不够优美,燕子的外形写得有点丑。
(出示《燕子》中的燕子与《搭船的鸟》中翠鸟的外形描写进行比较。)
师:课文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不写其他方面?而《搭船的鸟》中又为什么只写翠鸟的羽毛、翅膀和长嘴呢?
生:因为这些方面是它的特别之处。
师:是的,描写外形要抓住主要特征。接下来就请你用抓住外形特征的方法说说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一) 删减比较,体会特点
片段中“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分别准确地描绘了燕子的颜色、动作和形态,是燕子“活泼可爱”的具体体现,也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采用删减比较,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性,加强了词语的积累。
(二) 替换比较,体会准确
学生在比较甄选中发现替换词语不能准确地反映燕子的外形特征。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捕捉到了语言的准确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新旧比较,知识迁移
第三步新旧课文比较阅读,从学生已知经验出发,引导发现相通点,逐渐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深入地体会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继而进行仿写练习,达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三、 群文比较,让阅读天地更广阔
群文比较阅读,是指将具有某种相似或关联的文本集结在一起,按照教学所需选择比较点,让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进而比较异同,甄选赏析,促使学生在对比鉴赏中关注语言特点、意义建构和写作方法等。这既是一种快速收获写作技巧的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 单元对比阅读,同中求异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同样的体裁,但在刻画人物上全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桥》中刻画老汉时,众人的衬托功不可没;《穷人》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直击人的心灵;《在柏林》用最少的笔墨诉说了一个最让人心疼的故事。教师利用相同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了其中的一篇后,自学思考,前后贯穿学习,也让单元学习更具整合性和实效性。
(二) 链接对比阅读,异中求同
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等的作品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需要老师去引导鉴别和学习。如六年级下册的《北京的春节》,清晰的时间脉络,特别的老北京语言,都是学生可以吸收的精华,老师可以推荐同是描写节日的、地方味十足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寻找关联处、相似点的过程中,提升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