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告白》中的象征手法解读

2021-04-28王丽莎

青年文学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伍琦诗小说的喻指性研究,项目编号:WY2019032-B。

摘  要:《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家庭中三代人的相互关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象征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思想。文学中的象征是指某种精神内容或抽象意义,它不仅是微观表现要素上的手法,也可以成为作品整体的宏观表现手法。《无声告白》这一题目本身以及文中讲述的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象征含义。此外,厨房、月亮、琥珀、苍蝇、项链等客体也被作者带入了象征的概念,用来揭示当代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身不由己。

关键词:《无声告白》;标题的象征;家庭教育的象征;客体的象征

作者简介:王丽莎(1977.7-),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6--02

《无声告白》讲述了玛丽莲的母亲——典型的美国白人、玛丽莲和丈夫詹姆斯,以及三个孩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玛丽莲原本个性独立、颇有理想,但其母亲却一直想让她学好家政,相夫教子。丈夫詹姆斯是一名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师,一直想融入美国社会。三个孩子中纳森有主见、个性独立,汉娜胆小而安静,而莉迪亚是其中最为被父母期望的一个。在小说中,伍琦诗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她的情感,表达家庭“无声”背后的宽容和痛苦。

一、标题的象征

象征不仅是微观要素上的手法,也可以成为作品整体的宏观表现手法。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作品都会具有象征的意义,因此,将小说内容高度浓缩的标题就具有了多种含义。《无声告白》这一标题利用宏观的象征表现手法确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无声”让人想到小说中主人公的沉默。

玛丽莲不想像母亲期望的那样成为在相夫教子的女性,然而,遇到詹姆斯并与之相爱、结婚却改变了这一切。玛丽莲认为或许她能同时抓住家庭和梦想,然而婚后琐碎的家庭生活告诉她“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这对于个性独立,颇有理想的玛丽莲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磨。她将这份折磨与痛苦深埋于心中,即便后来有了离家出走这一插曲,她也未向家人解释原因。

与玛丽莲的婚姻让一直想融入美国社会的詹姆斯得偿所愿。但是他的东方面孔让他时刻对婚姻的不安。在玛丽莲離家出走后,他觉得玛丽莲似乎后悔嫁给了他,并认为她想离开他是因为他的黄种人身份和东方血统。他不知道玛丽莲的内心想法也从未主动询问或者倾听。两个人就像处于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孤岛中的陌生人。

女儿莉迪亚虽然在家中最受父母,但她并不快乐,父母将求而不得的梦想加注在她的身上,为了让他们快乐,她一直按着父母的期望生活着。但这种期望令人窒息。她无处诉说她内心的孤独,或者她属于哪里,最终只能用死亡结束这一切。纳森很优秀,却不能像莉迪亚一样得到父母的关注。他对莉迪亚既羡慕又嫉妒,也能明白莉迪亚的痛苦。所以,他默默忍受着父母的冷落,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摆脱令人压抑的家庭氛围。小女儿汉娜是安静而敏锐的。她经常静静地躲在角落里,看着她的家人和周围发生的事情。一个小小的孩子,因为爱这个家庭,默默地忍受着没有人关注的生活。

在家里每一个人的痛苦是不同的,他们所以对痛苦沉默不语,默默忍受,不过是源于对彼此的爱。

二、家庭教育的象征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很多父母会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教育孩子去追求他们未能实现的梦想。这样的教育由于与父母的每日的接触而往往会固化到子女身上。在《无声告白》中,作者以家庭教育作为手段,象征性地映射玛丽莲的全部生活以及莉迪亚的悲剧。

玛丽莲的母亲是家政教师,她把成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并将之加在女儿身上。她教育女儿学好家政学,相夫教子。玛丽莲虽然不屑于母亲的理想,却在婚后做起了她最不愿意做的家庭主妇,那种在母亲教育下的生活成了她的心理束缚。她要冲破这一束缚,离家出走,独自租了一间公寓,报名社区大学的课程,想继续完成学业,追求自己的梦想。如果玛丽莲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之前由母亲带给她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必然会被打破。但是,她失败了,又怀孕的这一事实将她又一次拉回到家庭生活中。母亲的家庭教育似乎成了一个打破不了的牢笼。但是,重回家庭生活的玛丽莲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家庭教育中将这些都加注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她要求莉迪亚热爱理科,期盼着将她培养成一名医生。

父亲詹姆斯出身贫寒,虽然头脑聪明考入哈佛大学,但却时刻想摆脱周围人的异样目光。由于身份的尴尬而缺少朋友的父亲鼓励莉迪亚交朋友,摆脱处于文化边缘的孤独感。如果莉迪亚被美国白人所接受,他们的家庭也可以摆脱中国家庭的身份,而彻底融入美国社会。为了这一目的,詹姆斯经常送莉迪亚礼物,在莉迪亚的生日上,给她讲“如何获得朋友和影响别人”,就连吃饭的时间也用来询问女儿在学校的交友动态。

莉迪亚成了父母家庭教育的中心,仿佛父母的所有的希望都只有她一个人能实现。为了让父母开心,维持家庭的幸福,莉迪亚从来没有反抗过。她听父亲的话,和大家交朋友,甚至在父亲面前假装给朋友打电话,就是为了让父亲安心。她每天做计算,读天文书,学习她不喜欢的东西,以使她的母亲快乐。即使她非常反感交朋友和学习这样的事情,她也从来没在父母面前说出来。玛丽莲和詹姆斯给予莉迪亚的教育就像牢笼,紧紧捆住孩子,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

对玛丽莲来说,母亲对她的教育使她在心理上虽然抵触,但最终却与之和解。而对于莉迪亚来说,父母对她的期望不仅带给她极大的压力,也成为困着她的牢笼,直至最后扼杀他的生命。

三、客体的象征

象征意象的意义即在它所代表的事物上,也在其意象自身。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在文学理论上,这一术语较为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客体的象征不仅能充分反映作者所追求的意图,也能触动读者的感官,加深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在《无声的告白》中,一系列的客体,如厨房、月亮、琥珀、项链等都通过象征传达着作者情感。

作者的笔下反复使某一意象出现,就会使这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叙述中渐渐的积累起来,最终让读者明白意有所指,这就是象征手法中的个人象征手法。在《无声告白》中,厨房这一意象出现过多次:玛丽莲和詹姆斯吵架在厨房里;莉迪亚的失败试卷也被她钉在厨房的墙上;父母在厨房里询问莉迪亚的学习与交友情况。玛丽莲第一次进厨房是为了詹姆斯做一个小小的感恩节晚餐。后来,她在厨房里找到了妈妈的《贝蒂·克罗克食谱》。书脊已经开裂并用胶带粘合,修补了两次。但是玛丽莲仍然认真阅读,并在上面做笔记。她说:“如果你想取悦男人——做个馅饼。但是,它必须是完美的”。从此之后,玛丽莲的生活就与厨房有了密切的联系。在玛丽莲的眼中,从第一次进厨房,她的命运就被改变,她的理想被扼杀在厨房里;在莉迪亚的眼中,厨房带给她的是压抑,是痛苦,让她望而却步。

除个人象征手法之外,文学作品中广泛采用的传统象征则更容易被人理解。比如在古代,月亮经常被诗人用来表达思念和团圆。在《无声告白》中,关于月亮的描述也承载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姐姐失踪那晚,妹妹汉娜非常担心,直到半夜也没有睡,而是看着月亮。根据作者的描述,“头顶上的月亮就像硬币一样完美,轮廓清晰。”汉娜发现它像热气球一样慢慢地飘过天空。虽然她看不到月亮在动,但如果她移开一会儿,向窗外看去,就会发现它的位置已经改变了。她甚至认为月亮会被后院的大云杉树绊倒。过了很久,她几乎睡着了,突然听到一声低沉的撞击声,几乎以为月亮真的撞到了树上。然而,当她看着外面的时候,月亮躲在一朵云后面,这时房子里发光的手表显示已经是凌晨两点了。月亮本身与莉迪亚的失踪没有直接关系,但汉娜的感官几乎一直追随着月亮。作者对月亮的描写,一方面增加了读者对汉娜的了解:汉娜既敏感又细心,经常像这样默默的关注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汉娜对家人的期待,她希望家人们能够注意到她。月亮承载着汉娜对家人的关爱的渴望。

琥珀一方面象征玛丽莲与詹姆斯的婚姻,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束缚。对玛丽莲来说,这场婚姻使她失去学业,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詹姆斯来说,沉默而压抑的婚姻生活让他感到无力而困顿,甚至使他用出轨的方式来进行逃避。婚姻成了束缚,家庭成了牢笼,而两人却深陷其中而无法逃离。莉迪亚也像陷入琥珀中的苍蝇一样。父母的期望就像树脂包裹苍蝇一样紧紧地包裹着她,最终将她扼杀。

项链是詹姆斯送给莉迪亚的礼物,希望以此来激励她勇敢交友,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它象征着父母的期望。在莉迪亚在收到礼物的时候非常开心,可是渐渐的,莉迪亚受不了父母的期望带给她的巨大压力,项链在她眼中的意义也变了,变成了“一条蛇”,只有抓住它,扯掉它才不会让她感觉窒息。

结语:

象征是一种形象化的思想,歌德指出:“象征将现象改造成一种观念,观念又变成意象,这促使观念在意象中无限地活动着,并且不可捉摸。”象征的意象即有其自身意义,也在它所代表的事物上。象征指向观念,具有理性、自在性,并追求主体的完整意识。《无声告白》这一标题本身就带有象征意象,暗示着家人之间的關系以及最终的悲剧根源;家庭教育既在玛丽莲周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也是最终扼杀莉迪亚并使纳森逃离家庭的原因;而厨房、月亮、琥珀、项链等客体在文中的出现则更加充分反映作者追求的意图,触动了读者的感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美],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伍绮诗[美].《无声告白》[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3]王梅.《无声告白》的教育隐喻及现实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9.

[4]杜兴雨,苏蕊.《无声告白》美籍华裔族群身份认同危机[J].新西部,2019.

[5]张贝贝.论歌德的“象征”观与审美现代性批判[J].文化与诗学,2017.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中真假自体在两代母女关系中的冲突
欲望与救赎——《无声告白》的世界
东方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浅谈英语读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华裔小说《无声告白》的文化价值和出版意义解读
无言的反抗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