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2017-09-11顾晶钰
顾晶钰
【摘 要】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描述了一个处于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华裔家庭中所发生的故事。小说中的一家人作为“他者”不仅在形象上与白人有所区别且不如白人,在生活中也会遇见各种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情景。这一切的都与他们的“他者”身份密不可分。该小说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东方主义”的共谋,刻画出了符合西方人刻板想象的东方人形象。
【关键词】东方主义;他者;《无声告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274-02
《无声告白》是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小说。凭借她的双重文化身份,伍绮诗在黄玉雪、汤婷婷、谭恩美之后,用她的小说再次征服了欧美文坛,获得了诸多主流媒体的好评。这也意味着华裔美国文学再次受到主流文化圈的关注和认同。
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华裔家庭中发生的悲剧故事。故事的开头就交代了二女儿莉迪亚的死。通过调查她的死因,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表面稳定却危机四伏的家庭。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痛苦与不幸。伍绮诗作为一个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东方主义”的共谋,在书中刻画出了一个个带有明显东方主义刻板形象的“他者”,满足了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
东方主义的代表作家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曾指出,“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东方也有助于欧洲(或西方)将自己界定为与东方对照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伍绮诗《无声告白》展现给读者的家庭中,除了白人母亲玛丽琳之外,其余人都可以被归结为“他者”。父亲詹姆斯和三个混血孩子在生活中无法找到自我定位的焦虑可以通过“他者”理论得出合理的解释。
一、异化的他者
西方社会中一直存有对华人的偏见。“美国白人社会因种族优越感而歧视中国人,通过想象,利用文学作品和电影等编故事似地捏造出形形色色的华人形象,故意将中国刻板形象化,使得这些负面、消极的华人形象在美国社会广以流传,变成家喻户晓,从而贬低嘲笑华人”。《无声告白》中的所有华人形象都符合刻板的他者形象。读者第一次看到爸爸詹姆斯的外貌是通过玛丽琳的眼睛。在第一次课上,她认为眼前的教授“打扮得像个送葬的”,“身高至多不过五英尺九英寸”。他是教美国牛仔历史的教授。在他的课上,学生会窃窃私语、做小动作并偷偷地溜出教室甚至大摇大摆地走出教室。无论他的课上成什么样子,也不管他的能力有多强,学生们看到的只是这个跟他们长得不一样的东方人,质疑他为什么会出现在美国历史的教室里担任教授。学生所有的行为都表现出了他们对于“他者”的排斥和不接受。而这种排斥的根源,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华裔教师与美国学生在外貌上的差异。
几个孩子也继承了爸爸身上典型的华裔特征。儿子内斯和小女儿汉娜都有着黑眼睛、黑头发和爸爸的肤色。莉迪亚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但发色仍然是墨黑色。内斯比班上同龄人的矮小,并且在学校的体育比赛中也总是无法取得好成绩。而詹姆斯会不经意地说出“要是他们比赛读一整天书……”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詹姆斯已经默默承认了东方人在运动这一方面比不过美国人这一事实,也同时用自己的行为在儿子心中种下了这种刻板化的华人印象。
在莉迪亚的印象中,有时她会忘了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这一点。但她仍会发现“走廊对面的女孩在看你,药剂师盯着你,收银员也在盯着你”。每次当这些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或者混血孩子想要忘记自己是东方人,是亚裔人,是不同于白人的一个群体时,总会有他人异样的眼光提醒他们一个残酷的事实,“他者”始终无法彻底融入主流社会。
除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外,其他的华人形象也同样是迎合西方人猎奇心理的,带有异域色彩的,低于白人一等的刻板形象。詹姆斯的父母就是不遵守法律,用了別人的名字来到美国的中国人。他们做着帮厨和修理工这一类最低微的工作。负责给詹姆斯父母介绍工作的“叔叔”形象,也不能摆脱这些负面的描述。他的牙齿“比他父亲还要歪,有一颗牙是斜着长的”。正是因为他们在外形上与美国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不同,也使得华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法完全融入主流社会。
二、边缘化的他者
《无声告白》的作者伍绮诗在美国出生,长大。和大部分华裔作家一样,“在白人眼中,他们是东方人,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是华裔。双重身份令他们自己感到困惑,处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小说中的这一家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他们始终无法融入到白人为主导的美国主流社会之中。父亲詹姆斯曾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本有可能被哈佛历史系录用,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他的同班同学被录用,而学校给詹姆斯的理由也仅仅是他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看到,华裔在主流社会中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能力的工作要比其他人面临更大的挑战。想要平等地融入美国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在职场上,詹姆斯的婚姻当中也体现了他的边缘化特征。詹姆斯为了娶美国女孩玛丽莲为妻,他做出了她可能会喜欢的改变,他主动迎合玛丽莲的喜好,实际上也体现出詹姆斯想要得到白人社会的认可,想要尽可能地融入白人社会。
这种边缘身份不仅仅体现在詹姆斯一个人的身上,他家里的孩子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边缘化的“他者”所具备的特征。在小说的一开篇就死去的女儿莉迪亚是一个一直以来身边都没有什么朋友的孤独的存在。在学校,她总是“沉默地坐在餐厅里,而其他女孩子都在闲聊”,放学后,她都是“独自一人登上校车”。而她的爸爸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融入人群当中,不再是那个和他一样的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边缘人。詹姆斯会送给女儿一本叫做《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书。而她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也会在家里假装给朋友打电话,表现出她在学校很受欢迎的样子。她在生活中本来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与格格不入,但还要装作能很好融入学校生活。这种边缘人生活在夹缝中的压力也是最终压垮这个女孩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子内斯在游泳时遇见了和詹姆斯读书时遇见过的类似的事情。在游泳的时候,内斯被泳池里的其他孩子戏弄,并且大笑着喊着“中国佬找不到中国啦”!詹姆斯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事件发生时,无论是当年的父亲还是眼下的儿子都选择了沉默,但这样的记忆,这种屈辱感,这种无法合群的挫败感被这个家庭里的两代人深深铭记。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白人身上,他们可能仅仅会把这些事当成玩笑。但正是身处美国主流社会,一直被边缘化的华裔会把这样的事情当做是一种巨大的羞辱,当做是一种不被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标记。他们心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才会格外在意自己是否被他人疏远和排斥。
三、结语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都会把中国人的形象固定为某几种刻板印象,也会一直带着某种固有的偏见来看待华人。在他们眼中,华人是不同于他们,且低于他们的“他者”,这样的“他者”无论付出多大努力,经过多长时间都无法取得和白人同样的社会地位,也都无法完全融入以白人为主导的美国主流文化。小说中的各种生活场景都印证了这个观点。《无声告白》能够在美国获得巨大好评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作者伍绮诗利用了自己的华裔美国人身份,有意无意间迎合了“东方主义”,向主流社会的读者呈现了美国社会中这一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也刻画了符合读者想象的东方人的他者形象,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1]陈爱敏.流散者的困惑——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30-32.
[2]赛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伍绮诗.无声告白[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4]张龙海.美国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华人形象[J].学者笔谈,2010,(1):43-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