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生活情境化教学

2021-04-28宋发刚黄本涛胡建敏

地理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宋发刚 黄本涛 胡建敏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生活情境教学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文章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教学中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回归生活、追求生活,从而体验成长过程。以使学生具备地理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情境教学;高中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重视问题式教学中指出“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建议在选择情境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学生理解情境;蕴含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1]”。创设生活情境,依托情境、设计问题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构建生活情境地理教学,也是基于“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追求生活”的理念,积极构建生活情境地理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导之以境,感知生活

通过“导之以境”达到感知生活的目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呈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这是构建生活情境教学的起点。

“导之以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情境创设对内容和目标有引导。现实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件不计其数,教师要选择最有典型意义,针对性强,最能承载课程标准,最真实,最有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生活情境,才能实现寓知识于情境,借情境感悟知识的最佳效果。二是生活情境创设对活动有激励作用。通过直观动情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对新问题、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三是生活情境创设对问题探究有启发。生活情境创设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最好是学生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选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课程有关,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并用地理视角阐述,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对地理课程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一节时,引入家庭购房生活情境。购房是现在许多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需要考虑小区环境、户型、地段、通风、采光等各种要素。学生能否为父母做“参谋”,如何避免所购房屋采光不被其他房屋“影子”遮挡,确保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将学生置于生动、直观、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欲望。说明太阳高度概念时提出“不同季节从房屋窗户所洒进的阳光面积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这一情境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热情,教学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课堂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太阳高度概念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四季更替”一节时,选择“二十四节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境,根据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轨道上的位置,确定“二十四节气日”的大致时间,并找出“二十四节气日”所对应的季节月份,指导学生探究节气命名与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联系,使学生理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每年的清明、谷雨、立夏等节气。因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种情境的引入是成功的,收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通过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析,说明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学生也认识到地理事物、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为我们所用,从而乐于接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教学中,如能从学生身边的事例着眼讲授新知,从实际生活求得实感,则更易于学生接受,且能使其认为地理能增长知识,亲切实用,更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悟之以理,理解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通过“悟之以理”更好地理解生活。学生主动、积极地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使他们的直接经验迁移到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是构建生活情境教学的着力点。例如,讲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一节时,除了利用不同季节从房屋窗户所洒进的阳光面积的变化说明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并且总结其变化规律。教学时安排一个小测量:准备一根直杆,可以是班级绘制黑板报用的米尺,在当地(长江三峡地区)正午12点时,北京时间约12点40分时将直杆竖立在空地上,测量直杆指向正北方的影子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用同样的办法连续观测一段时间,得到不同的太阳高度。使学生能够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引发学习需求。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其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教学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为了有效达到“悟之有理”的教学效果,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寻找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情境,设计真实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气候变化”时,通过节约用电,享受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活情境,学生能认识到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知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保护人类环境,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教学过程中选择真实可靠的问题情境,通过科学合理的设问,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组辩论、真实体验等方法为学生释疑解难,使学生能在质疑—探疑—释疑中积极思考、分析,从而形成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三、明理导行,回归生活

“明理导行,回归生活”的生活情境教学是建立在“悟之以理,理解生活”基础之上的,两者不可分割。生活情境的科学创设是学生思考、感悟的前提,学生通过思考、体验、感悟形成良好的素养,最终投入到行动中去是教育的目的。这是构建生活情境教学的关键点。

在学习人教版新教材选修部分《环境保护》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危害”一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生活小区、校园、建筑工地等地拍摄一些视频资料、图片资料供给课堂教学,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自身行动获得生活情境,并将学生置于情境,从学生生活中找到学习情境,找到地理课程内容与情境,学生会更加关注与参与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分析垃圾来源、对人类的危害,并对垃圾的分类利用进行思考 。再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的基本分类方法: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等四类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所获得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扩充,明白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明白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明白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意义。

在生活情境教学中,学生有了感悟、体验和意识。感悟是通过深入体验获得的,因此,体验越细致、越深入,学生获得的感悟越多,实施能力就越强。体验后的思考是提高感悟力的重要环节[2]。通过生活情境教学,学生体验到垃圾分类本身就应该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垃圾分类贵在人人动手参与,重在习惯逐步养成。鼓励学生行动起来,为美丽中国做奉献,教育学生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四、创新思维,追求生活

“创新思维,追求生活”的生活情境教学是“明理导行,回归生活”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新教材通过思维变成了熟知的旧经验后,又用来判断和融化更新的教材,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3]。同时还指出“提出事实是为了刺激想象,如果能在新的情境中提示出事实来,那么想象也就自然地随之丰富了” [3]。告诉我们已获得的知识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同时在新的生活情境教学中,有了新的追求,提出新的问题刺激学生新的思考,形成新的思维,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新的追求和新的想象,这是构建生活情境教学的落脚点。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方式是教学活动,让教学成为最真实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教学就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可选择在冬季许多地区都能吃上本地的新鲜蔬菜为题,创设塑料大棚农业生产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涉及太阳辐射能、太阳高度、昼夜温差等多个地理概念的应用,设计问题提供给学生观察、思考:为获得充足的热量,大棚斜坡面为什么(北半球)朝南?太阳光线为什么与斜面保持垂直?大棚内生长的蔬菜为什么没有自然阳光下生长的优质?大棚内的昼夜温差为什么小?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大棚内蔬菜的品质等。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事实,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形成合理的假设和猜想,再通过新的观察和在新的实验中应用,每一个过程都可分为具体的事实和事件、想法和推理及结果的应用,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演绎和推理的过程。这样,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一个个生活情境教学中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形成新思维的过程。

教材呈现的知识是概括了的现实生活,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因而,地理教学内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学时,根据教育目标引入生活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把学习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碰到陌生问题时,认知发生冲突,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在看、说、想、做中得到发展,达到追求理想生活的目的。

当地理事物、地理概念与地理基本原理同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时,地理学科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從生活情境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