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新课程,探索新教法
2021-04-28周义钦
周义钦
对于热爱登山的人来说,高山之巅永远是无法遏制的向往。当有记者问世界最负盛名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要登山?”他的回答是:“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山在那里)!”。目前,我国已步入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落实核心素养的新阶段,新课程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自2020年新学年开始,全国各地逐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因此,如何准确理解新课标、精准解构新教材、改革探索新教法,成为横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大山”,需要我们用力攀登。
教育理念全新化,课程目标人本化。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统领,指出地理学习旨在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提升,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地理必备品格塑造和关键能力提升的学科价值,把培养有正确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作为最终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升华。
课程内容差异化,学习评价科学化。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新课标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选择上变化幅度较大。在设计思路上,必修内容“宽而浅”,不追求地理学科特定的系统性,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土壤植被、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国家战略、海洋权益等内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选择性必修内容则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相对增强系统性,要求明显提高。选修课程内容是为高考选择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要求更高,专业性更强。同时,新课标细化了学习评价体系,确立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學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命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核心素养。新课程实施首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首要任务。目前出版的各版本新教材贯彻新课标,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此,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人地观素养;结合地理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积极开展地理实践及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各版本新教材在编写结构上基本都采取了课文系列和探究系列并行的“双轨模式”,尤其是突出问题、探究导入,增加“活动”“思考”“实践”专栏,提高了“问题研究”“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的比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增强了学法指导功能。为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导引,以问题整合内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思维、提高能力,努力变教材为“学材”,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改进评价方式,提升学业质量。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力求简化知识、保障重点、突出应用,并积极贯彻新课标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评价方式变革,这些举措有助于解决教学中超越内容要求和拔高程度要求的突出问题,避免教师从孤立的、过细的学科知识点讲授学科内容。为此,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建议在原来的“三维目标”基础上,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展开,通过不同复杂程度的真实生活情境,采用学业质量的四级水平,科学评价学生在运用地理概念、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地理核心素养。
新课标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要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也符合国际地理教育的改革趋势。一线教师应提高认识,认真钻研,深刻领会,在攀登新课程这座“大山”途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但由于责任使然,更因为山在那里,相信经过广大教师的执着追求,一定会迎来地理教育发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