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ぐ倌攴⒄估程与基本经验

2021-04-28吴霞

理论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治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

摘 要: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回溯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历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宏伟业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新境界、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保障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成效。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务必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使命担当、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自觉、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历史;伟大工程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4-0004-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20YJCZH041);重庆市教委“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研究协同创新团队”之“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研究”(18SKSJ004)。

作者简介:

吴霞(1995-),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科学概念,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1]。虽然党的政治建设概念发展至此才在真正意义上得以明确,但政治建设进程与党自身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却是同生共长、互融互通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革命、建设、改革的诸多主题,党紧紧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高度重视并持续强化政治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效卓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累积了众多可资参考借鉴的有益经验,不断将对党的政治建设本质规律的认识引向纵深。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根据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时代进步变迁及党的建设整体实践持续推进。总体来看,党的政治建设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新时期的全面推进与新时代的持续深化四大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为武装夺取并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时代使命推动下,党的政治建设逐步从无发展为有、从隐发展至显,雏形初现。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首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2]的现实价值,高瞻远瞩地指明要集全党之智建设一个“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3],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开创性提法。二是制定与实施党的政治纲领。中共二大立足一大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基于对中国社会全面、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4]的最高纲领与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的最低纲领。中共七大在增设规定党的性质的“总纲”部分基础上,正式将党的纲领作为不可缺少的有机元素纳入党章。三是初步拟定并执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极端困难、异常复杂的局势中拨开重重迷雾,逐步摸索出一条基本可行的革命路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构筑起全民族的、铜墙铁壁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党在饱经艰难困苦后最终确立了一条揭示中国革命具体特征与发展规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四是积极开展党内反倾向斗争。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党对中国社会形势、革命特点与斗争规律认识不够深入,未能建立起成熟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导致党内出现一定程度的“左”右倾错误。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运动果断结束并彻底清算了这些错误。继此之后的中共七大在全面、深入、系统地总结经验教训后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保障了政治建设的平稳发展。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转变为巩固新生政权。聚焦这一任务,党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并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变化拟定了切实可行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准确剖析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据此制定了科学的政治路线,为各项建设提供了遵循。然而,八大二次会议对这一路线进行了一些修改,客观上存在急躁冒进弊端。二是注重党的民主集中制及政治生态建设。这一时期党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措施,从上至下、由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起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切实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巩固民主集中制之时,通过三大整风运动、历时三年的整党运动以及普遍的党内斗争运动,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三是增强党的政治领导与执政能力建设。在承继革命时期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起共识型决策体制,在彰显集体智慧的最大优势条件下持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能力。党中央先后发布多项通知动员广大群众全心全意、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推动党的政治动员能力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相继设立统战工作部,增强了对民主党派及社会团体的政治领导。这一时期政治领导与执政能力建设虽遇到一些挫折,经历了短时停滞,但总体形势是向上向好的。

3.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新要求。一是重新制定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彻底结束后,党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将政治路线变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共十三大全方位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七大在这一路线的奋斗目标中又增添了“和谐”一词,继续强调其不可动摇性。二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强化党内各项法规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一切不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的做法应该坚决纠正”[5]20后,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将民主集中制重新恢复为合理妥善处理党内政治关系的准则。党中央先后出台各项規定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权力保障力度,并陆续印发诸多意见和监督条例进一步严肃严明党内政治纪律。三是加大新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力度。在适应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新要求、利益格局调整新变化基础上,党及时排除“左”和右的错误干扰、放弃“政治挂帅”的错误做法,提高整体上把控政治方向及原则的能力。强调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方式必然始终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5]563,并接连出台多项意见全面提升党对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领导能力。改变既往采取的“以党代政”、不合时宜的简单粗暴做法,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有序推进改革执政方式,为新形势下党克服风险、应对挑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持续深化。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现实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党面临的执政考验与执政风险愈加复杂,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政治建设的举措。一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十八大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之一正式列入党的基本路线之中,对基本路线做出适应新时代新格局的补充完善,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6],突显其百年不可丝毫动摇的稳定地位。基于这一路线的指引,党自始至终没有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秉持人民立场,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发展,持续创新开放体制,全方位贯彻政治路线。二是不遗余力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为营建新风尚、营造新气象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手,以严谨的精神、求实的作风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主题教育,依托陆续出台的若干准则多层次、多维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从认真制定并全面落实“八项规定”入手,下大力气彻底根除“宽、松、软”的问题,坚决落实“严、紧、实”的治党要求,努力营造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先后印发各种培训文件加强对全体党员分批分类培训,借助“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塑造向上向善的政治文化。三是毫不动摇地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为巩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厚植党执政的坚实政治基础,党中央不断优化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接连印发关于党对高校及国有企业领导、统战工作、社会团体领导的相应条例和意见,加强党对各领域的全面政治领导。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巩固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重要基石。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政治建设在历经艰辛曲折、凝聚全党智慧基础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业绩斐然。系统总结、全面梳理这些辉煌成就,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由思想自觉转变为行动自觉无疑大有裨益。

1.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新境界。

伴随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政治建设的实践推进,一系列重要理论命题也相继涌现,很大程度上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一是在首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命题基础上大致建构出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将政治建设视作党的根本性和统领性建设,横向贯穿、纵向贯通于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并融入政治建设的精髓要义、实践方略、价值意蕴中,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中业已构建的党建思路作出的原生性贡献。二是首次引入“四个意识”崭新命题进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观。“四个意识”本质上是须臾不可偏废、丝毫不可或缺的有机统一体,政治意識作为灵魂要旨与精神实质、大局意识作为关键一环与重要条件、核心意识作为内在要求与本质规定、看齐意识作为行为准则与行动指南,在新时代背景下独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观。三是重点突出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建设,立足新的边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建设思想。党的纪律与规矩是关涉全体党员组织学习、日常生活、党性修养等各领域的综合性、强制性约束体系,两者相较而言,由于政治纪律本身所居的主导、统摄地位,决定其对党员所持立场、所定方向的强制意味更为明显,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延伸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纪律的原有体系。四是提出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执政本领等全新语词表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扩充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理论宝库。重视全方位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打造宽领域的优质政治文化,注重党长期执政、长效执政的本领建设,无一不是党为有效应对可能产生的本领恐慌问题作出的审慎回应,持续推动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2.形成了比较健全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皆为推进党的建设实践中的刚性约束问题,二者存在高度的内在关联。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不渝、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进程,也正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健全完善的过程。建党以来的一些法规制度都是颁行于损害的政治建设事件发生后,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杜绝下一次类似情况发生而正式出台的。如1980年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便是在全方位吸收党驰而不息地加强自身建设所取得的重要经验、悉数汲取以往深刻教训的基础上经由理论抽象诞生的制度成果,为深入推动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党的政治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党内法规。继此之后,关于政治建设的各项法规制度陆陆续续出台,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日渐踏上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7]。2016年审议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建基于百年来政治建设所沉淀累积的历史性经验的重要成果,既是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相继出台的众多党内法规以及相应规范文件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当前及未来推进政治建设不容置疑的制度遵循。

3.保障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成效。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布局中居于统领地位、举足轻重的一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从根本上强化了党的建设工程的现实成效。一是通过政治建设高度统一全党思想与行为,维持了党内团结与和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自上而下统一全党思想行为以巩固党内团结的重要保证,亦是顺势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二是通过政治建设保证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原则及成效。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布局中自始至终发挥着统领性与决定性价值。百年来的政治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如磐石、始终如一地注重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保证党的肌体纯洁、生气勃勃,从而推动党的建设工程向前有序推进;反之党的肌体便会受到污染甚至颓废萎靡,党的建设便会停滞不前、陷入困境。三是通过政治建设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伟大事业的成功定然离不开先进政党的科学指导、正确方向的持续引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8]。此后,党中央采取了诸多强化政治建设的有效举措,营建了安定和睦的良好政治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

回眸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持续推进的历史脉络,旨在归纳凝练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实践进程中所累积的规律性方法和宝贵经验,更加彰显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与统率功能,领航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开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方向性与纲领性引领。

1.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使命担当。

党的建设历来都自觉服从并坚持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中事关大局的核心,离不开政治纲领与目标的正确导引。诚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新的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9]一定历史时期所制定的政治纲领正是政党应当切实扛起的使命担当,具体体现为不同阶段相应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建设并非抽象空洞、永恒不变的高谈阔论,具有随时而变的历史性、因地制宜的具体性,会随着时代进步、实践推进发生改变。这就决定了务必明确特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回应的时代课题、理应承担的使命任务,有条不紊地制定契合现实所需的政治路线,为政治建设指明道路与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抓紧时间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党的政治建设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引领下,在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前所未有的生动实践中阔步行进。然而,后来由于对国内形势的错误估量及对党的使命任务的误判导致了党的政治路线偏离,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改革开放后,鉴于对国际国内、党内党外形势的敏锐洞察与合理把脉及对党的使命任务的认真剖析与准确判断,党的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强劲有力、科学有序指引下迈上新台阶。

2.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自觉。

崇高的信仰是强大的精神支柱与实践的动力源泉,要求必须将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与加强思想建设两相结合、高度统一,以无比坚定的思想自觉引领政治建设的高度行动自觉。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党的思想与政治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被赋予并列称谓,或是将政治建设寓于思想建设之中,毛泽东曾将思想与政治一道并称为统帅与灵魂,而党的十九大又首次将政治建设单列出来并郑重确定其统领地位。党的思想建设通常情况而言是为政治建设供给思想依循、理论支撑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不竭动力,牢牢掌握思想领导权和主导权是全面掌握一切领导的关键所系,达到思想上完全统一是行动上同心同德、步调一致的前提所在。就此而言,全党务必毫不犹豫地将政治建设与思想理论建设协调统一,加强党员的科学理论武装,深化思想引领价值,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精髓,当前尤其要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深刻领悟其思想精髓,坚定信仰、担当使命,力将全党促进政治建设的实践建立在对政治建设的理性认识而产生的思想自觉基础上,并以此指导和推动全部实践工作。

3.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坚定、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内在要求始终确保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全局中不可动摇的统摄性与首要性地位。抓牢政治性,为党的建设立标、铸魂,从根本上保障党的建设的最终成效,防止党的建设迷失方向、变味变质、效果不彰。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首位、擺在最前绝不是机械等同于其他各方面建设的程度弱化或地位缺失。事实上,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在其他各方面建设的支撑与保障下才能得到强化,其政治功能也必须经由各方面建设井然有序地稳步开展才能得以发挥。就结构意义维度展开分析,政治建设是党的整个建设系统中作为单个焦点而存在的中心轴线;从功能意义维度切入,党的政治建设不仅向四周广泛辐射,更是从中心向各方统领并带动着其他各项建设的平稳运行。党的各项建设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是相伴相随、相得益彰的关系,不可能存在缺乏政治目标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及制度建设。由此,要注重树立系统思维与整体思维,明晰党的建设工程内在具有的基本结构,透彻把握各个要素在党的建设工程中所发挥的与其他各要素不同的特殊效能,引导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从政治高度考量除政治建设外其他各项建设存在的问题,将党的政治建设横向贯通党的建设各方面、纵向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真正“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0]。

4.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用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化保证规范化,以规范化推动政治建设的标准化、常态化,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长久之策、根本之举。党在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已然清醒认识到个人崇拜、自由散漫等不良倾向对政治建设造成的破坏。为此,必须注重纪律与制度建设,切实将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有益经验升华为制度规定,形成政治建设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一是务必严明政治纪律与规矩。时时刻刻将党的政治纪律置于前列、挺在前面,始终维持、持续强化党的纪律性与组织性,依靠政治纪律的落实与践行来坚决维护党中央统一领导,增进党内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强化各项纪律间的相互协调性与彼此契合性。二是务必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等各项制度。维护党的核心和中央权威与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相互统一、内外贯通。要理性认识坚持集中与发扬民主的辩证关系,高度释放民主集中制内涵的制度效用,既勇于培育提升民主素养又敢于科学集中多种意见,防止政治建设出现独裁专断或自由散漫等错误倾向,切实确保中共政令通畅、令行禁止。三是务必补充完善的党政治建设工作体制。严格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党内法规相关要求,全方位扩充完善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党中央统一领导的相应体制机制,主动积极地将党的领导活动完完全全并入制度化轨道,驰而不息地助推党内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

[5]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政治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读周恩来《过好“五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从政治合法性看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