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与制作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
2021-04-28耿海波
耿 海 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与药品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互联网思维,利用网络进行的线上教学活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上开放的大量精品课资源可以直接用于教学,但是因不同高校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和实施计划不同,这些资源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大部分教师还是选择收集资源并自主建设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点多,学科交织广,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1-2].因此建设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微生物学微课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 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即微视频课程,是以教学短视频为载体,以课程知识点、操作技能点、教学环节或重难点为单位,将多种教学资源(教学微视频、教学设计、动画、配套课件、作业、测试题等)合理组织后开发的一种情景化、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新型视频课程资源.其中微视频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其余教学材料是对视频内容的支持和补充[3].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微课主题鲜明、内容独立、选题准确、结构完整,注重解决某个知识点或小问题,所采用的视频时间短,一般播放时长控制在10 min以内,既可以单独作为教学小单元存在,又可以组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4].同时微课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线教学过程中,可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也可以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有效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 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制作可通过学校内部教师团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团队结合专业视频制作公司共同完成.微课的制作除了拍摄技巧外,涉及到专业语言表达的场景比较多,在拍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曾参与过多门微课的建设并多次参加微课大赛,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总结了微课建设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1)对微课概念认识不清
将微课等同于短的视频,甚至将普通授课过程简单录制后,在未作处理的情况下,分成多个小视频片段;或者是对原授课PPT通过简单录屏做成小视频,甚至将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呈现,缺乏组织与加工,没有完整的教学逻辑设计,对微课定义缺乏系统认知.
(2)对微课授课模式理解不透
没有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加上视频较短且缺乏内容连贯性,学生体会不到“现场直播”时的互动性,反而将信息碎片化的缺点放大.
(3)微课结构缺乏整体性
制作的微课结构不够完整,如缺乏导入和总结,导致教学内容突兀;或时间分配不合理,重点不突出;或题目拟定过于宽泛,学生感觉内容很多但仅仅是泛泛而谈,抓不住教学的重难点.
(4)视频表现方式缺乏合理性
视频表现方式为多个静止画面的拼接,内容缺乏连贯性;文字多,画面少,不利于移动端小屏设备观看;色彩过于单调或花哨,缺乏设计美感;教师讲解平铺直叙,语言平淡;知识点讲解节奏太快或太慢等,导致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视觉疲劳.
反之,视频制作中加入太多的无效动画或声效,干扰学生对重点信息的接收;自定义动画路径过长,转场特效节奏过于缓慢,微课节奏感差;风格陈旧,与现在移动端主流应用程序简洁明快的扁平化设计风格不符.
(5)录制和加工过程不够精细
在微课录制过程中,分辨率不统一、镜头晃动,跑焦、脱焦、用光不当,现场采声噪音过大或有回音,非教学人员拍摄不懂课程所需镜头语言,后期剪辑不熟练导致衔接不合理,影像和声音不对应等.
3 微课在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教师必须对所有环节进行把控,掌握微课制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必要时请专业视频制作人员予以帮助,努力制作出内容精彩、画面精美的作品.笔者以微生物学课程的微课制作为例,介绍微课制作的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其制作过程共分5个环节,见图1.
图1 微生物学课程微课制作过程
3.1 课程分析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内容的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5].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结构,使各章节内容和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同时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定位及前后课程的衔接关系,制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3.2 微课设计
教师要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课程内容合理解构后进行碎片化处理,分析其中每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对重难点进行剖析,根据知识特点确定适合的授课模式,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宜采用讲授法,细菌的繁殖方式宜采用动画演示讲解法,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法等.微生物学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传统教学所用素材基础上,尽量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专业图片、音视频、动画等作为微视频的制作素材,同时要整理配套的课件、教案、作业、测试题、阅读资料、知识链接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资源.
在录制视频前,要设计详细的微课脚本.脚本是视频所表现内容的大纲,用于确定视频的制作走向和拍摄细节,它是利用教学理论、经验和课程相关知识,结合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再设计[6].微课脚本一般包括每个画面的教学内容、解说词、景别、运镜与构图、时间等,复杂脚本还需要考虑多机位拍摄,以便在拍摄时心中有数,避免摄录人员因专业知识匮乏而造成的沟通困难.后期加工时脚本可作为大量视频和素材剪辑的依据.
一个完整的微课视频内容,至少应包括3部分:片头、正文讲解(问题导入、内容讲解、课堂小结等)、片尾[7].以微生物学课程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微课制作为例,介绍各步骤分镜头脚本,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微课分镜头脚本
3.3 微课制作
微生物学微课视频制作包括现场拍摄、PPT课件制作、后期制作(如剪辑、修改)等工序.
3.3.1 拍摄与录屏
现场拍摄前要组建拍摄团队,并进行合理分工,团队成员要进行充分的交流,熟悉分镜脚本,并将场景布置到位.拍摄时录制设备要设置好格式,考虑到视频效果和主流播放设备比例,分辨率推荐选择1080P以上,比例以16∶9为宜.一旦参数确定后,在选择其他素材如图片、PPT、动画时格式要统一,以免影响后期制作效果.拍摄时要使用三脚架等辅助设备,防止镜头晃动.正式拍摄时要注意背景简洁,保持构图平衡;注意光影效果,尽量顺光拍摄;镜头平稳,过度流畅;重点突出,合理对焦;原片时间宜长不宜短,录制视野宜大不宜小,方便后期剪辑.需要对PPT录屏的,可采用Camtasia Studio 2019和EV录屏等软件或Powerpoint自带的录制功能进行.考虑到大部分学生采用手机等小屏设备观看微课,因此制作的PPT要背景简洁、条理清晰,图多字少,以免影响观看体验.
3.3.2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包括3步:
(1)组接镜头
将现场拍摄的视频、屏幕录制的视频以及图片、动画等按照脚本的步骤,通过剪辑软件处理后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初步的视频样本.对于教师自制微课的,推荐使用Camtasia Studio或会声会影,因其具备各类剪辑功能,能基本满足微课的制作需要.
(2)制作特效
微课视频中如果某个图片持续时长较长,可采用添加缩放平移的方式移动播放画面,产生动画效果,或对画面内重点区域使用标注功能,方便学生准确获取重要信息.通过特效的加入,可使镜头切换更加自然流畅,视频整体性更强,但是要注意特效是为视频服务的,不要为了特效而特效.
(3)配音合成
录制现场和录屏时采集的声音因为录制环境影响,会存在噪音或回音干扰,录制设备和环境不同也会使讲授声音出现差异,因此视频初步剪辑完成后,要进行后期配音.对声音的单独录制需选择安静的无回音环境进行,录制后再将音频和影像对应合成.人员出镜时后期配音涉及到对口型,可采用戴耳机收听视频原声辅助后期录音,提高录音准确度和成功率.通过剪辑后声音应纯净并和画面一一对应,如仍有噪音,可采用Adobe Audition音频处理软件,在声波中选择平直区域,利用“捕获降噪线图”采集噪音样本,然后对整个音频中的噪音进行降噪.为了将教师的讲解内容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制作的微课最好添加字幕,制作时注意字幕和声音同步,字体大小合适,颜色要和画面背景区分开.
3.3.3 配套资源
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但是一个完整的微课,还应包含教学设计、配套课件、任务工单、作业、测试题、知识链接、文献、师生互动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多方位获取知识.
3.4 微课实施
微视频制作完成后要检查作品中各要素是否符合要求,如镜头表达是否准确,语音、语速是否合适,文字、图片有无错误,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视觉效果是否得当等.检查配套文档,按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编号归档.审查通过后,将微视频转换成高清MP4格式输出,连同配套资源一起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师生交流和学习.
3.5 微课评价
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观看微课作品,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微课建设各环节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优化,在环节设计、技术应用、方法手段上不断完善.
4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普及,网络化学习尤其是通过移动客户端的学习越来越普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8],微课因其短、小、精、学习方便、传播快捷等特点,成为线上教学的主要形式[9].
微课中微视频的展现形式是一把双刃剑,直观便捷、内容丰富、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是其优点,但是微生物学涉及到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微生物的培养及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前后结合紧密,仅通过微课开展线上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针对这一现象,可在线上授课时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前后内容的串联学习,厘清课程发展的脉络和知识的逻辑关系,训练其问题探究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