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前列腺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影响比较
2021-04-28李全志赵玉霞李荔丽
李全志 赵玉霞 李荔丽
前列腺癌是一类发生于前列腺的上皮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1-2]。国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以及年轻化趋势[3-4]。腹腔镜手术是前列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临床实践发现,气管插管、拔管等刺激易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引起血液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前列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5]。右美托咪定是1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相比于可乐定,该药物的受体选择性更高,约为可乐定的7倍之多,同时该药物具有更强的内在活动和更短的半衰期,使得该药物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效果[6]。本研究旨在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前列腺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此类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提供临床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列腺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麻醉用药的差异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
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调研;②病历资料齐全;③调研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④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且需行腹腔镜手术;⑥麻醉分级Ⅰ~Ⅱ级。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患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④近期应用镇静药、抗抑郁药等对神经功能有影响药物者;⑤对调研应用药物过敏者;⑥合并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者;⑦近期激素治疗者;⑧调研依从性较差者。
1.2 干预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即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0 μg/支,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248)0.5 μg/kg,而后常规诱导同时改为持续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2 μg/kg/h直至手术结束前40 min;对照组患者则参照实验组患者的标准于相同时间泵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
两组患者诱导麻醉方案一致,均选择咪达唑仑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丙泊酚注射液开展诱导,血浆靶浓度为4 mg/l;维持方案两组患者一致,术中持续对患者的BIS指标进行监测,通过调节麻醉药物用量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控制在40~60,血压波动控制于基础值的20%浮动幅度。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3.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分别于用药前(T0)、给药15 min(T1)、插管时(T2)、气腹完成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30 min(T5)几个时间点对两组患者的HR、SBP和DBP进行检测,同时开展组间和组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分析。
1.3.2 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丙泊酚和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用量,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
1.3.3 两组患者麻醉指标差异性比较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其中呼吸恢复时间为自停用丙泊酚至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为自丙泊酚停用至患者能被唤醒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为自丙泊酚停用至患者气管导管被拔除的时间。
1.3.4 两组患者苏醒后躁动发生率比较 使用Malviya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躁动出现率,Malviya量表将受试者术后意识分为0~4分,其中0分代表嗜睡,1分代表清醒且安静,2分代表哭闹,3分代表躁动需制动,4分代表定向力丧失,以评分2~4分为躁动阳性[7]。
1.3.5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各类麻醉不良反应诸如拔管呛咳、恶心呕吐、寒颤、苏醒延迟等事件的发生率,并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性比较
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诸如年龄、平均体重、受教育程度、麻醉分级、基础疾病史等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性比较
2.2 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经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以及丙泊酚注射液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2.3 两组患者麻醉指标差异性比较
经统计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指标差异性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对比发现,与同组T0比较,实验组T1-T4时HR、SBP和DBP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T2-T5时HR、SBP和DBP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T1-T5时HR、SBP和DBP明显更低(P<0.05),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2.5 两组患者苏醒后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Malviya量表得分0分20例,1分9例,2分1例,3分4分均为0例,躁动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术后Malviya量表得分0分15例,1分9例,2分4例,3分2例,4分0例,躁动发生率为20.00%,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两组患者苏醒后躁动发生情况比较(例,%)
2.6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呛咳2例,恶心呕吐3例,寒颤1例,苏醒延迟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新增前列腺癌病例数达112万人,发病率约为31.2/10万,死亡例数约30万人,死亡率8.6/10万,占男性肿瘤死亡总例数的6.6%,目前前列腺癌已成为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9]。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例数虽然较其他发达国家出于低水平,但国内城市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也以达到13.01/10万,死亡率达4.69/10万,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的延长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国内前列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递增趋势,已对我国男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0]。腹腔镜手术是前列腺癌外科手术重要术式之一,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因而在临床上被广泛推开应用。但随着该术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因腹腔镜手术需创造气腹条件,易对患者的意识、认知活动等方面造成影响,尤其是高龄患者,因器官功能退化,术中出现应激反应的几率更高,术后恢复时间更长,因而迫切的需要寻求一种较为安全稳定的麻醉方式,配合腹腔镜手术改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11]。
注:与同组间T0比较,#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为P<0.05。
右美托咪定是1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中枢和外周受体均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力,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等多项临床作用,临床实践发现将该药物与局麻药联用能够显著缩短局麻药物的起效时间,同时延长局麻药物的作用时间,这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提供了新思路[12]。目前已有研究指出,右美托咪定在稳定老年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缓解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稳定腹腔镜根治术老年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提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前列腺癌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13]。
本文作者通过设立不同分组的方式,就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前列腺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同单纯应用丙泊酚麻醉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联用右美托咪定的实验组患者无论是HR、SBP还是DBP方面都更为稳定,具体体现在手术初始阶段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不大,但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实验组患者的HR、SBP和DBP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反观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反而升高,上文提到对于某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术中血压心率的骤升很可能会诱发不良事件的出现,临床上建议尽量维持或稍降低患者的心率血压,便于缓解手术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有研究指出,麻醉苏醒期受伤口疼痛、导尿管刺激、气管导管和吸痰管对气道刺激等因素影响,患者易出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剧烈波动,加剧心血管反应,增加心肌耗氧量,升高患者颅内压,甚至有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12,14]。而本文中通过就上述几个时间点的组间对比发现,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稳定患者的心率血压,使患者平稳度过拔管期、苏醒期等,因而预后更好。
关于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的比较说明右美托咪定的联用可以显著降低其他麻醉药物的用量,分析其原因为该药物能够通过与机体G蛋白的结合来降低细胞内cAMP的水平,激活钾通道并抑制该内流,产生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减少神经元的放电。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右美托咪定同其他阿片类药物具有较好的协同镇痛效应,联用可以有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量,从而加快患者术后复苏,这与本文中实验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一结果相呼应[15]。最后关于躁动和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各组间的差异,作者分析认为其原因与右美托咪定有效减少了其他麻醉药物用量,从而降低了过度麻醉发生率有关。
综上所述,对前列腺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联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可有效稳定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有助于减少术中患者应激反应,维持患者循环稳定,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同时还能够加快患者术后复苏,降低围手术期麻醉躁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