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区域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04-28刘养卉刘路国

开发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区域水平

刘养卉 ,刘路国

(甘肃农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05年的0.126增长到2019年的0.605。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特征,即东北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基于全国30个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5年到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9年为第二阶段。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9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先逐渐增加后放缓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自古以来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安全与发展问题,认为农业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立足于我国农业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等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1]。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战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3 000亿斤,连续多年增产[2]。农业现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从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18年均聚焦我国的“三农”问题,早在2016年10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新时期,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以支持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由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步骤,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为18.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却要养活14亿人口,面临着较大的粮食压力。因此,我国农业用地的现状决定了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42.99%增长到2019年的60.6%,大量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致使我国农村务农人口不断缩减,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农业发展呈现老龄化和女性化趋势[3],这严重影响了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的现状要求必须提高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从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储备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文献综述

在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弄清楚何为农业现代化,只有理清了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才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科学的测算。围绕何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国内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梳理主要是从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这两方面展开的: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的过程,传统农业更多是一种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就是要在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最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来说,很多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科技、农业现代化管理等诸多方面[4],本文认为上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论和内容论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做出相应的科学梳理与界定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与难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中彭珂珊提出我国在农业基层环境、农业政策环境和农业投入环境以及农业市场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从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教育投入、壮大集体经济等5个方面破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困境[5];赵颖文和吕火明则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关系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困境,并对这些困境背后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6]。除了上述研究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效率[7]、空间格局特征和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8]。可见,现有文献已经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和困境及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定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区域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术界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分析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有益,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这些研究并未关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其次,区域层面的农业现代化研究和比较分析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大背景,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科学的测算,唯有科学把握了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对如何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方法

(一)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前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完整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基本原则。基于上述原则,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论和内容论,笔者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3个维度,设计了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外在的物质投入强度,基于此,选取农业机械化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化肥使用强度、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6个指标度量农业现代化的投入维度。其次,由于衡量农业产出水平的最关键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因此,选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来衡量农业产出水平,加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人均肉类占有量指标以确保农业产出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最后,选取城镇化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效灌溉率、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加率5个指标来测度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

首先,对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指标间存在数据性质、数据量纲的差异,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在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之前,需要对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原始数据量纲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主要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其次,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需要确定指标的权重,目前对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主观赋权法包含专家打分法、机制迭代法等,客观授权法包括均方差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来计算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1)

(2)

(3)

式(1)至式(3)中,wi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j=1,2,…,m),pkij表示各指标的特征比重,ykij表示各指标所占的比重,ekj表示各指标的阈值,(1-eki)表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最后,根据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可以计算出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U。

(4)

(三)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变异系数(CV index)又叫标准化率,通常用其来反映样本数据的变异程度,在本文中运用变异系数计算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异[9]。一般来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变异系数越大,就说明区域发展差异越大,区域发展越不均衡;反之,如果变异系数越小,则说明区域发展差异越小,区域发展越均衡,变异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5)

四、实证分析

(一)区域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评价

根据公式(1)~(4)可以测算出2005年到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①,具体的测算结果见表1,为了更清晰明了地展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将全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4大区域,从表1中可以发现,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从2005年的0.126发展到2019年的0.605。由此可见,在2005—2019年的15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9],这与2004年后中央一号文件每年关注“三农”问题密切相关,表明了国家对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高度重视,这也反映了过去15年我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从整体上看,2005—2012年我国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对粮食主产区培育粮食产业提供大力支持,投入科研经费,提高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水平,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并对农民购置大型农具给予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这些大大激发了农民购买大型农具种粮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农业总产值的提升,也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2012—2019年,我国各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幅较为平缓,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需求,2014年开始新一轮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致使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这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活力。

2005—2019年,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不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0.536,东北地区增长了0.609,中部地区增长了0.52,西部地区增长了0.37。笔者发现过去15年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又高于西部地区[10],即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出从东北到西部的递减。2019年,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233公顷,西部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48公顷,中部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3公顷,东部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67公顷,可见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对较高。不仅如此,我国东北地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地分布区之一,总面积约为103万平方千米。黑土地具有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等优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高,具有良好的种植优势。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现代农业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规模化程度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的实施,东北地区生产粮食的潜能加大,不但增加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而且推进了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我国的东、中部地区均因水土资源利用水平、农业生产投入与机械化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以及科技与政策支持力度大等特点[11],使得这两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特别是在2005年到2019年间增长幅度比较接近。对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来说,过去15年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了0.37,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原面积相对较少,具有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且降水量较少;水资源缺乏,有效灌溉率低;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城镇化率低,这些都抑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致使西部地区粮食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从表1中可以发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波动增长发展阶段和缓慢发展阶段。其中2005年到2012年为波动增长发展阶段,2012年到2019年为缓慢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变化如表2所示。

表1 2005—2019年我国区域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

表2 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表2可以发现,在快速发展的第I阶段(2005—2012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呈现波动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步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支持力度,支持农业高端技术设备的投入与研制,以及增加大型农业机具的购买政策补贴,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研制水平和使用效率。因此,科技创新势头越来越迅猛[9],农业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劳动生产率与总产值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较快,但是在这一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增长变化为0.288,明显高于缓慢发展阶段(第Ⅱ阶段),我国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第I阶段的发展变化同样明显高于第Ⅱ阶段。

在第Ⅱ阶段(2012—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缓慢,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在经过2005—2012年的发展后增速开始逐渐放缓,主要表现在:其一,第一阶段发展农业过程中化肥使用量显著提升,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重要农业资源的污染和功能退化,2012年,党的第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二,2012年全国城镇人口率达52.57%,城市人口占比高于农村人口占比。可见,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内驱力不足已经成为事实,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此起彼伏,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差与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阻力;其三,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水平低,且农业机械化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抑制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提升。因此,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始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采取化肥农药减少提效措施,从而降低农业化肥使用强度,改善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大了对农业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人才对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加大农业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在第I阶段我国区域间各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水平低、差异小,地区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局面,但是在2012年之后的第Ⅱ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呈现出低水平、高差异相互竞争的发展状态,有利于形成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格局。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运用变异系数对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基于表1中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果,利用公式(2)测算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区域差异的变异系数(见图1)。

图1 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变异系数

从图1可以发现,2005—2019年我国四大区域(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农业现代化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后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逐渐趋于平稳,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先扩大后缩小的,并取得显著成效。究其根源,可能是2005年以后我国在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研发能力,使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但是后来我国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投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开始逐渐缩小。从四大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最小,变异系数为0.049,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0.192,由此可见,不同区域内部各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启示我们在未来农业发展中要重视加大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投入,特别是在人才、科技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梳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3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全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将全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计算和分析了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第一,2005—2019年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05年的0.126增长到2019年的0.605;第二,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特征,即东北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12];第三,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5—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2019年为第二阶段;第四,从2005—2019年我国四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先扩大后缩小的。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对策建议

首先,在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这是因为:第一,高效率、智能化、精细化的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机具的技术设备,以解决农民对扩大粮食产量与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第二,城镇化率的显著提升促进了农村人口流转,农村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然而,农业机械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率。一般来说,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农业发展水平越高,老百姓的收入也就越高。此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严守国家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因此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以提升单位耕地的粮食产量,但依然要努力确保我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形成国家、企业、学校和社会的多元投入,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人才支持;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机械化提供广阔的舞台。

其次,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东北地区要走建立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13]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东部地区要走向技术、资金集约型转变的农现代化发展之路;中部地区要走技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西部地区应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现代化之路[10]。不管各区域走怎样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方面要努力确保我国粮食增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努力确保农民增收,防止“谷贱伤农”情形的出现。唯有我国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地区间的差距,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4]。

最后,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严重的区域发展差异,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中西部地区高,因此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投入农业发展领域,这会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未来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强农业财政补贴力度,减免税收,注重人才倾斜政策,促进农业激励机制的有效推广,拉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保障粮食的数量,提高粮食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农业,形成区域农业特色,推动区域农业向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增强区域农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种粮潜力,确保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强化中西部粮食安全,有效防范农民种粮风险,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由于降水量相对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总之,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坚定不移地加大对农业发展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努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注 释:

①因统计年鉴中西藏、香港、澳门、台湾数据缺乏,故未做分析。

猜你喜欢

现代化区域水平
张水平作品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分割区域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区域发展篇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