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

2021-04-28张环宙李寒凝

开发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张环宙,吴 枢,李寒凝

(1.浙江外国语学院 文化和旅游学院,杭州 310023; 2.浙江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杭州 310013;3.杭州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杭州 311121)

提要:当前甘肃省正面临着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难题,“两山”理论为该难题的破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厘清“两山”建设的区域性内涵与甘肃实践外延的基础上,提出甘肃省“两山”建设综合评价分析框架与指标选取原则,并据此构建甘肃省“两山”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立评价结果等级划分标准,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表明,甘肃省“两山”建设应侧重生态美、生产美、人文美、制度美、生活美,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系统性、政策相关性、可得性、代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选取“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及“两山转化”3个维度的指标,评价结果等级的划分需要基于协调发展度,结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对地区发展的相对重要性、对各地区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细致而精确的分类。

一、引言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课题。早在20世纪,无论是美国环境科学家巴里·康芒纳所著的《封闭的循环》、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所书的《寂静的春天》,还是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均强调要注重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社会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对因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积聚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的全面深刻反思,这也带来了发展观念的深刻转变[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论就是新发展观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

“两山”理论起源于对安吉余村发展模式的反思,在多地的先行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推进,并最终成为具备体系化、制度化、纲领化的生态价值思想[2-3]。在各地践行“两山”理论过程中,如何实现“两山”建设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山”转化机制与路径、转化成效评价等方面。从不同的主体出发,部分学者根据政府、市场两个要素制定政策,构建不同领域的转化机制与路径,包括基于产业绿色化和生态经济化理念的强制性和市场化政策机制[4]、自然资源向资本和财富的绿色转化机制[5],涵盖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绿色合作、制度创新以及生态支付五大体系的发展机制[6],综合考虑保护机制、内生性产业、外生性产业、体制机制、经营理念五方面的转化机制[7],基于增值生态资产、发展生态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的转化路径[8]以及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环保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化通道[2]。此外,也有学者以环境经济政策为切入点,探索“两山”转化的机制和路径,包括生态资产制度[9]与绿色金融机制[10]。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部分学者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对各地区“两山”转化成效展开评价。翟帅和周建华[11]从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绿色社会、绿色文化以及“两山”制度5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并对浙江“两山”实践成效展开评估。付伟等[12]结合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探索性地提出基于“两山”理论的绿色发展模式,并对云南省各州(市)的发展模型进行研究。孙崇洋等[13]在明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两山”转化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各市的“两山”转化成效展开评估与分析。纪荣婷等[14]构建了涵盖两级指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对国家“两山”基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综上,当前关于“两山”转化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为各地“两山”理论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由于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当前关于“两山”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多以浙江等沿海省份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甘肃等西北内陆省份,这也阻碍了内陆地区践行“两山”理论的进程。

甘肃省东西狭长,地理环境特殊,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以及资源紧缺,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益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仍采用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15];另一方面,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攻坚克难关键阶段,新老环境问题交织,资源环境承载水平虽总体呈好转上升趋势,但均处于超载预警状态[16]。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为甘肃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鉴于此,本研究在厘清“两山”建设的区域性内涵与甘肃实践外延的基础上,提出甘肃省“两山”建设综合评价分析框架与指标选取原则,并据此构建甘肃省“两山”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二、“两山”建设的区域性内涵:以甘肃省为例

(一)“两山”理论的内涵

1.“两山”理论的内涵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两山”思想以“自然-社会-经济”大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表达了一种全新的统筹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生态文明价值观[17]。“绿水青山”是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集合,以及与优质生态环境关联的生态产品、附属产品和服务[7,18];“金山银山”就是经济收入以及与收入水平关联的民生福祉,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9]。“两山”意味着要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20]。

“两山”理论从经济学视角阐明了自然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生产潜力和社会效用,其精神实质是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21]。经济生态化是指经济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通过产业生态化和消费绿色化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遏制环境退化。生态经济化则是指生态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资源资产化,使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经济的现实生产力,进而转化成居民的货币收入。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根本上是生态资产存量向生态资本增量转化的路径,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功能不断升值,进而转化成生态富民优势和富民资本[22]。这就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2.“两山”理论的甘肃内涵

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顶层思想下,“两山”实质上是比较优势的概念,强调区域优质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稀缺性,由此才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和市场交易,通过提高收入形成民生福祉[18]。因此,在“两山”基本内涵的框架下,厘清“两山”在区域间的差异性内涵是为各地“两山”建设实践提供应用指导的关键。甘肃省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同时,甘肃省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两屏三带”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生态战略定位的枢纽区域,其“两山”建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甘肃省的“两山”内涵应充分结合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特征和生态战略地位做出界定。

“绿水青山”是甘肃省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的优质自然生态环境及其附属产品的集合,包括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通过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治理草原生态系统、修复荒漠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带来的优质生态产品及服务。“矿山荒山”“戈壁沙漠”“红山黑山”是甘肃现实资源原色,也是甘肃“绿水青山”的来源。

“金山银山”蕴含着实现经济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面对甘肃省欠发达、欠发展的现实,“金山银山”的实现即打破“贫困—人口—环境”的恶性循环造成的贫困陷阱,促进传统经济社会向良性循环的生态化经济社会转变,并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诸多系统和各要素之间协同并进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两山转化”即实现甘肃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核心路径,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绿色消费等机制建设,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具体而言,甘肃省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点,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生态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生态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二)“两山”建设的甘肃实践外延

厘清甘肃省“两山”建设的区域性理论内涵,可为其“两山”建设选取实践的落脚点提供依据。甘肃省“两山”建设基于生态立省战略,着眼于巩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生态后盾。甘肃省“两山”建设总目标侧重生态美、生产美、人文美、制度美、生活美,以“两山”建设推进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突出生态美,全面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基于“两山”理念,抓好“四屏一廊”建设,实施祁连山、渭河源区、“两江一水”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规划,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2.突出生产美,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根据十大生态产业体系发展布局,选择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循环农业、通道物流、中医中药、军民融合、数据信息等绿色生态产业,通过强有力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积极引导和发展颇具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

3.突出人文美,深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重点实施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六大工程,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实现兼具旅游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金山银山”。

4.突出制度美,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土地及耕地、水、草原、湿地、矿产等资源管理制度。

5.突出生活美,全面改善民生福祉

以增加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目标,促进生态资本向富民资本转换。特别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两山”建设综合评价分析框架与指标选取原则

(一)“两山”建设综合评价分析框架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为“两山”发展理念向实践层面转化落地提供方向和标准[23]。就“两山”建设的内在逻辑而言,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寻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绿水青山”代表的自然生态子系统和“金山银山”代表的经济社会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两山”建设系统,“绿水青山”为经济绿色发展和增长提供了生态基础和要素支撑,“金山银山”则可通过生态补偿反哺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各自内部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13]。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即形成从资源保护、资产增值、价值转化、增长富民的“两山”转化的完整路径。由此,“两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涵盖“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维度,又要涵盖“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维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深刻理解“两山”理念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精确地反映二者之间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特征、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特色经济发展格局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量化评价。

根据“两山”的时代内涵,结合甘肃省“两山”建设的区域独特性内涵、建设目标和实践举措,本文构建甘肃省“两山”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反映“两山”论内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实际应用提供更精确和更具可操作性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参考以往“两山”建设评价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两山”建设评价的三维分析框架,即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山转化”3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并分别选择相应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1)“绿水青山”维度。基于其优质生态环境及其关联的产品和服务内涵,考察甘肃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风险应对。(2)“金山银山”维度。基于其经济收入及其关联的民生福祉内涵,考察甘肃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3)“两山转化”维度。为衡量“两山”建设内涵的核心维度,包括“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和“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两个细分维度,前者基于“两山”的生态经济化内涵,考察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路径,主要从甘肃产业生态化的角度进行具体测度,后者基于“两山”的经济生态化内涵,考量甘肃产业生态化和消费绿色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人民生活环境改善。以甘肃为例,“两山”建设综合评价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二)指标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两山”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首要考虑整体性原则,要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山转化”3个维度选取评价指标,综合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二者结合的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水平。并且,综合指标的构建还应考虑各因子间及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联[24],用系统性思维全面选取指标,以做出“两山”理论发展的综合性度量,为整体上实现“两山”互促、“三生”供应提供决策依据[23]。

图1 甘肃“两山”建设综合评价分析框架图

2.政策相关性原则

指标评价体系的作用之一在于为政策推行或修正提供参考依据[25],因此指标选取应与甘肃省“两山”建设的政策目标密切相关,围绕生态美、生产美、人文美、制度美、生活美5个方面选取指标。为政策制定者和地方管理者确定“两山”建设发展方向与策略提供指导,达到以评估促发展、以评估促转型、以评估惠民生的目标。

3.可得性原则

所选取指标可获得真实、客观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方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环境质量公报、一些政府部门的内部数据等,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并且指标应为可量化的,具备相同的统计口径,便于测度和比较,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代表性原则

评价区域性的“两山”建设应充分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未来趋势[23],因此,指标选取要立足甘肃“两山”建设内涵,充分结合甘肃省“两山”建设实践工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特征的考量,也包括对区域特色生态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充分考察。

四、甘肃省“两山”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

基于甘肃省“两山”建设的理论内涵与上述指标选取原则,本文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两山转化”3个维度为目标层,每个目标层分为多个准则层,选取相应指标形成“两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两山”理念建设成效进行测度和评价,拟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综合评价方法

参考已有研究,本部分首先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随后采用熵权法和主观权重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金山银山”指数、“绿水青山”指数、“两山转化”指数并测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相互影响的协调程度,最后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分为强协调发展类、弱协调发展类以及失调类3类,并结合“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与“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21个小类。

1.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鉴于不同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结合指标的不同属性,将指标划分为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两类属性,分别采用计算公式(1)和(2)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

(2)

2.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熵权法和主观权重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Wj)。首先,利用各评价指标数据Xij计算其信息熵(Ej),计算公式为

(3)

(4)

式(3)和式(4)中,Pij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占甘肃省下辖14个市(州)指标之和的比重,Ej为第j个指标的熵。基于所得信息熵,计算各评价指标客观权重w1j:

(5)

式(5)中,w1j为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取值在0~1之间。由于熵权法存在不能反映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结合主观赋权通过主观确定权重且方法已经比较成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分配,获得主观权重w2j。按照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结合熵权法和主观权重法获得的权重值,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计算指标的最终权重值:

(6)

式(6)中,wj为第j个指标的最终权重。

3.综合合成方法

将标准化后的指标Xij和评价指标权重wj进行合成运算,求得“金山银山”指数、“绿水青山”指数以及“两山转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7)

式(7)中,Ikij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金山银山”指数、“绿水青山”指数以及“两山转化”指数。当j的取值为1~14时,Ikij为“金山银山”指数I1ij;当j的取值为15~32时,Ikij为“绿水青山”指数I2ij;当j的取值为33~41时,Ikij为“两山转化”指数I3ij。

“金山银山”指数和“绿水青山”指数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非简单的加总求和,因此引入协调度C以反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水平,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为

(8)

采用发展度D测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相互影响的协调程度,进一步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和谐发展;采用协调发展度H以进一步核算二者之间的耦合程度,表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为使二者复合效益最大需要进行组合协调的程度。D和H的计算公式为

D=aI1ij+bI2ij,

(9)

(10)

式(9)中,a、b为待定权数,本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因此a=b=0.5。

4.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协调发展度虽然能衡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水平,但具体所处状态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评判标准来进行界定。借鉴王利光和葛幼松[26]的方法,本文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分为强协调发展类、弱协调发展类以及失调类三类。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结合“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 I3ija)与“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I3ijb)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将各地区划分为21个小类。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当前,甘肃省正面临着如何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难题,“两山”理论为甘肃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本研究首先厘清了“两山”建设的区域性内涵与甘肃实践外延,即甘肃省“两山”建设应侧重生态美、生产美、人文美、制度美、生活美。在选择“两山”建设综合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系统性、政策相关性、可得性以及代表性等原则。最后,本研究构建了甘肃省“两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评价结果等级划分标准。

表2 甘肃省“两山”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其判别标准

基于甘肃实际,本研究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而又细致的“两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如下特征可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两山”建设评价提供借鉴和依据:在指标体系构建上,该体系选取“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及“两山转化”3个维度的指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等特征,同时在实践中也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结果等级划分上,本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并结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对地区发展的相对重要性,对各地区的“两山”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细致而精确的分类,可为不同地区制定因地制宜的经济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囿于评价体系内的部分指标数据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取,因此本研究仅完成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而未对甘肃省及下属14个市(州)的“两山”建设情况展开评价,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