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以南昌市为例

2021-04-28李翼鹏李文川

开发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南昌市南昌产学研

高 银,李翼鹏,李文川

(南昌航空大学 a.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 b.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63)

提要:加快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南昌市航空产业崛起的重要举措。首先,对南昌市周边相关代表性航空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了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理清主要存在的高质量协作不够、保障机制不全、产业融合不深、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利用2小时高铁经济圈“大南昌”区域概念,将南昌周边航空企业纳入一体化研究范畴,借助协同理论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体系模型。在结合协同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图深入剖析航空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凝练出相关要素的协同功能。最后,从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规划、完善保障机制、融合拓展、发挥政府桥梁作用、完善投融资体系、创新协同人才培养体系6个方面提出“大南昌”城市圈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引言

航空产业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战略性产业,对它的研究备受关注。当前,国内学界对国外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航空产业的集群、航空航天产业联盟、航空城发展经验、世界四大民用航空工业中心共同特征[1]等内容的研究和对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策略[2]、发展历程与经验[3]的研究。随着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各航空大省纷纷出台航空产业发展规划,期望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江西是航空大省,航空产业是其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省会南昌理所当然地成为承接这一产业的主阵地,其在航空企业生产、院校发展、产业实践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且江西省航空产业正处在加速推进航空研发、航空制造、民航运输、通用航空、临空经济“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新契机”的重要时期,加快南昌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对江西省航空产业实现起飞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献回顾

国内航空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安阎良、天津滨海新区以及南昌航空城等产业区。西安阎良是中国航空事业的起点,其产学研用合作是阎良航空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相关研究聚焦于阎良航空产业群生态安全[4]以及人才发展对策[5]等。天津滨海新区相关研究主要是对高校与航空产业共融发展[6]以及航空产业集群[7]进行的。而学界对江西航空产业的研究还不够彻底,主要表现在论文的量上,通过中国知网以“航空产业”或“航空”为关键词,主题及篇名含“江西”或含“南昌”分别检索涉及航空产业产学研用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研究最早始于1988年,自2005年起逐渐增加,2010年呈现第一个小高峰,接着2013年、2016年与2019年也呈现新的小高峰,2020年和2021年一直持续这个水平分别为20篇和24篇,其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南昌航空产业研究文献检索分析态势图

学界对江西区域航空产业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有:(1)在航空产业协同创新方面,张先起等[8]分析了航空产业协同创新的现状,构建了航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指出航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合理划分航空产业链层次和功能,加速航空产业进步与创新,对本文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2)在航空制造产业方面,左振华等[9]研究发现航空工业将有利于江西产业结构调整及配套产业链的形成,能同步促进有关专业建设及产业人才储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Estie Serfontein[10]研究了航空业韧性与组织控制系统的关系,提出航空产业必须要遵循产学研用的原则;舒长江等[11-12]提出江西省高等教育在人才保障等方面为航空产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提出通过创新金融政策和手段来支持江西航空产业,从而最终实现其大发展。(3)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刘海龙等[13]认为构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动能、以产业集聚为现实支柱、以产业化能力为输出端口、以外部环境为风向标的支撑体系是南昌市航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4)在航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方面,童敏慧等[14]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打造航空全产业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推进江西航空产业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建议;胡学英[15]对江西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挑战与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后提出细化产业推进策略、健全产业培育机制等针对性建议。(5)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方面,陈耀飞等[16]针对江西航空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科技引领、构建立体化创新链、拓展产品谱系、构建全方位产业链、培育航空人才、构建梯次人才“雁阵”对策。

纵观现有文献对南昌航空产业的研究,主要以单个视角或单方面为主,缺乏产学研用系统性的研究,而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是南昌航空产业获得高质量发展和崛起的重要举措。因此,基于南昌周边相关代表性航空企业的调研,本文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结合南昌市航空工业基础与天然地理位置优势,提出“大南昌”航空产业①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借助协同理论构建航空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深入剖析航空产业产学研用发展的内在关系,为其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加快其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逻辑分析

(一)运用协同理论与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航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运用协同理论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与解决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探索相关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规律[17]。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开放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之间受到系统内外的影响,使它们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一样,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一种内驱力,其产生主要受到有序的系统结构影响。对航空产业来说,其产学研用的协同是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一致,发展规模、速度相互匹配、相互支持,达到一种相对有序的平衡状态,从而以最优的方式实现航空产业产值的最大化。同时,利用系统动力学精确刻画产学研用各子系统的作用方式及传送方法,对航空产业产学研用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具体应用,再充分利用因果关系反馈图,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系统反馈结构及其形成的内在原因[18],有效地表达系统动态变化的内在关系及其形成原因。

(二)航空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南昌市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笔者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理图(见图2)。

图2 航空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理图

1.“政”子系统协同发展

政府是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引导者,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政”是整个协同发展机理的核心子系统,也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推动者与连接者。图2中“政”处在核心位置,其子系统与产学研用子系统共同构建“大南昌”航空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一体化系统。结合航空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产业开发区与生产管理、高校教育与产业人才、产业发展科技、产业应用与市场监管4个部门,负责服务与管理“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同时,各行政管理部门出台政策是“政”与产学研用之间的产业导向。在保障机制上,构建公共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信任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协调及延伸6个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19],紧紧围绕着航空产业“政产学研用”这个中心服务。

2.“产”子系统协同发展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20]。江西省内的核心航空企业是南昌市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产”子系统协同发展是以航空制造为核心,以核心航空企业为重点,聚焦教练机和直升机,以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为“两翼”,以大飞机为新增长点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航空企业巨头为“产”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对象。图2中列出了3种协同发展模式:一是江西省内航空企业通过参与先进企业合作生产获取产品、生产、技术、服务的信息,促进“产-学”与“产-研”一体化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发展特色航空产业推动特色生产,培养核心品牌带动优势品牌,促进“产-学”与“产-用”一体化协同发展;三是通过发展教练机等航空制造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带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

3.“学”子系统协同发展

高校是航空产业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创新的载体,也是基础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以高校为代表的“学”作为知识与人才主体,为“产”“用”及“研”输送高精尖航空产业人才,提供知识服务。南昌市航空产业“学”子系统协同发展是基于江西省内航空院校,以培养产业人才为核心,促进“学-产”“学-研”及“学-用”协同发展。其方式有二:一是通过“校-企”与“校-所”联合培养方式加大本地航空院校培养规模,以扩大培养方式扶持本地高校参与航空产业人才培养,弥补人才不足;二是通过高校联合、名企联合、名校入驻及国际名校合作等方式培养高精尖航空产业人才。

4.“研”子系统协同发展

科研院所是重要的产业技术研发基地,为提升航空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也是辅助企业提高研发竞争力的核心平台。南昌市航空产业的“研”子系统是基于省内科研院所,以航空研发为核心,补齐航空动力短板,加强发动机生产研发,同时以合作研发为导向,促进“研-产”与“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简称602所)和南昌飞机研究所(简称650所)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通过组建航空产业研究机构和国际航空产业研究院提升研发实力;二是通过合作研发和引入国内外著名研究所的方式增强竞争力(在图2正上方位置已经明确表示)。

5.“用”子系统协同发展

“用”主要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和用户,以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为出发点与落脚点[21]。图2中,“用”子系统协同发展是指基于航空产业及企业应用实践与航空企业用户,以民航运输、通用航空、临空经济为核心,以产业融合、“军转民”与“民参军”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具体方式如下:一是以产业融合应用为重点,聚焦民航运输、通用航空与临空经济,聚焦通用航空产业融合应用;二是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的双向融合应用,重点对产品、技术、服务采取直接融合的方式,促进“用”拉动“产”,“产”带动“学”与“研”,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三)航空产业一体化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分析

笔者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理(见图2)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 7.3.5)绘制“大南昌”航空产业成长系统因果关系图(见图3)。

图3 “大南昌”航空产业成长系统因果关系图

为了便于对回路图的理解,用1-1至1-7与2-1至2-12分别代表回路1与回路2,其他回路图省略。图3清晰地呈现了航空产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关系。1-1表示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原始动力,同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创新总产出1-2,进而影响航空企业与科研院所收益1-3,影响航空企业与科研院所研发投入1-4、1-5,从而进一步影响到1-7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而2-1因果反馈路径显示航空产业发展动力源头仍然是产品销售收入也就是航空产业产值,其经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促进创新总产出2-2,增加航空企业与科研院所收益2-3、2-4,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5,引起政府对航空产业政策的支持2-6,反过来吸引政府对航空产业研发经费和人才教育的投入2-7、2-8,以提高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促进航空产业发展,并促使产业做大做强。由于回路3、回路4、回路5不是本文重点,故不再画图说明。

四、南昌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调研分析

(一)南昌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南昌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成效初显,极大地促进了航空产业的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南昌航空制造业位居全国第三。南昌航空产业受到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世界飞行大会让南昌航空产业真正“飞”起来了,除了中国商飞等重点航空企业参与到南昌航空产业发展中外,还吸引国外的波音、空客等世界知名航空企业来南昌参展,融入南昌航空产业发展。南昌“人才十条”极大地吸引了大批人才入住江西南昌,促进了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产业链条的完善,南昌市航空产业规模蒸蒸日上,到2019年年底航空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1 000亿元大关。

(二)航空产业大格局、高质量协作仍须提升

近年来,洪都航空工业集团迁入南昌航空城,获得A1级许可证的瑶湖机场已启用,全国第五个适航审定中心落户南昌。以整机制造与航空产品配套为主的企业不断增加,产业链不断完善,相关航空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发展布局成效也初步凸显。但南昌飞行大会、南昌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重大产业推进活动也暴露出整体谋划、高质量协作能力及相应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南昌市航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协同发展和创新保障机制不健全

“大南昌”范围内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机制和评价机制,导致对航空产业科技成果客观、科学的评价不足,合作方与市场对江西省南昌市技术成果认可度有限,阻碍科技成果顺利转化。2016年,南昌航空大学虽获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但缺乏独立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借助江西丰城高新区技术交易平台,极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大南昌”区域内航空企业、重点航空院校和航空产业研究所等产学研核心主体之间尚未构建完善的互通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导致项目合作创新不足。调研显示,2017—2018年602所与江西省内合作的项目仅占全部合作项目的10%左右,与南昌市范围内主体合作的项目就更少了。

(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融合不充分

江西是航空资源大省,但尚未充分挖掘位于南昌市内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南昌周边的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航空企业的资源,导致南昌市航空产业在“用”方面拓展不明显。通航产业作为江西省航空产业应用的重点,2017年江西通航产业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26位,与航空大省地位不相称。作为新兴通航产业,无人机在许多领域只起到了“蜻蜓点水”的作用,规模应用极少,缺乏前沿领域延伸应用。航空企业主动对接本地研究机构的机制不畅通,调研发现2017年、2018年602所全国合作项目数量分别为359项和447项,而与南昌区域内机构合作的项目分别只有42项(占11.7%)和43项(占9.62%),可见航空企业融入地方程度非常低。“大南昌”区域内的鄱阳湖存在丰富的资源,没有深入开发航空产业与鄱阳湖周边航空旅游资源,南昌市内的瑶湖同样没有充分利用好航空产业产教文化资源,周边业态发展与航空特色融合不足。可见,南昌市内航空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没有深度的融合。

(五)产学研用相互之间处在各自为营的状态

产业人才数量供给不足是学、产环节出现各自为营状态的重要原因。南昌地区拥有本科及以上航空专业集群培养体系的院校只有一所,并且参与培养航空人才的非航空高校数量偏少。在航空产业人才数量与专业种类上存在缺口,高校的航空专业集群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具体表现为本地高校专业人才与航空产业需求脱节,本地培养的专业人才占江西航空产业人才需求量的比例偏低。此外,2015—2019年南昌地区高校培养的航空产业人才留在省内的不超过40%,本土人才未能很好地服务于本土产业和地方经济,导致“学”与“产”各自为营,协调性、整体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南昌高端航空人才匮乏。近年来,虽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代表的江西省内高校与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等国外著名航空院校的合作有所扩大,但总体上与国内外著名航空院校合作培养的人才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培养的人才未能切合产业需求。调研发现,2017年和2018年中航工业洪都新入职的员工来自江西高校的比例不足9%,602所在2017—2019年新入职的员工来自江西高校的也仅分别为10%、9.76%和14.53%。本省航空专业毕业生只有不足9%进入江西省内核心航空企业,人才培养各自为营,没有有效融合对接。

南昌航空产业链与生产基地在“产-用”“研-用”环节应用不广。通航产业仍停留在传统领域,缺乏对“通航+旅游”“通航+城市服务”“产业+应用”等发展模式的探索。据笔者调研,江西在全国省域航空产业的研发投入比排名靠后,洪都航空作为南昌市的核心航空企业,2017—2019年的平均研发投入仅占总收入的1.58%;2017年和2018年,602所全国合作项目经费分别为26 254万元和50 074.11万元,江西省占全国的比重仅为9.21%与4.44%。此外,南昌市航空工业在技术研发上能力不足,还不能完全支撑起航空产业的科研和实践生产能力,显露出整体技术不“尖”,制约了“研”与“用”环节的互融互通。这种产、学、研、用各自为营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南昌航空产业的发展。

(六)制约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因素

资金的缺乏是制约南昌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航空产业所需资金80%来自银行,融资渠道单一,以传统的信贷融资为主,运用产权融资等新型金融工具较少,其直接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合理。这种现象在江西省内航空产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其投资与融资平台数量少,金融投资种类不够齐全,总体金额偏少。据统计,截至2019年,可用于航空产业的资金不足50亿元。在产业金融体系建设方面,虽然银行机构发放贷款总额逐步增加,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非银行机构的投保总额与保费总收入同步增长,但是整体来看航空产业融资不足,金融业态发展滞后,金融风险分担政策缺失也较为凸显[16],其必然制约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科技引领力不足也是制约南昌市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技术研发载体级别不高,数量不足。江西省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占全国总量的1%,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在全国排名偏后,当前仅有650所与602所两家航空产业研究所。二是技术研发合作不充分。在技术研发上与国内外著名的航空企业、科研机构和航空院校等合作不深,技术研发合作项目不多。2018年,在南昌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江西的高校与国内其他高校和国外高校、企业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仅10余项,涉及航空制造等产业的更少。三是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在技术研发投入方面,洪都航空2017—2019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24%、1.98%与1.17%,602所2017—2018年投入的项目研发经费分别占江西省的9.2%与4.5%,整体研发投入偏少。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强主要是因为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平台和成果转化机构数量不足,未建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五、南昌市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规划

落实好“硬实力”与“软实力”产业发展配套方案是推进工作、加强高质量协作体系的关键。一是“硬实力”主要聚焦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规划起点高、格局大、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借鉴西雅图航空城等先进发展经验,扩大南昌区域概念,合并、汇聚周边航空产业基础,迅速增加航空产业体量,实现航空产业在“大南昌”区域内的全配套。完善周边区域快速交通,作为配套产业链联通的渠道,实现区域内的协作,规划好“大南昌”都市圈的硬件配套。二是在“软实力”上,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策略,规划若干所名校分校、高级研究院所,让其成为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主动“走出去”,规划好管理型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适应本地环境,提升大规模活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大格局的规划布局、高质量发展等各种“软实力”。

(二)完善协同创新发展保障机制

完善协同创新发展保障机制是推进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主要通过如下3个方面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一是完善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以服务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导向,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以科技成果评价为主的产业发展评价机制,政府需要完善评价机制的激励政策,重点建立省级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机制,提升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推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为吸引更多的投资服务。二是构建完善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保障机制,以实现多方共同利益为导向,构建以公共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为中心的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产学研用构建协调、沟通机制,具体就是打通南昌区域内的航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产业创新、研发、应用“三维一体”的协同保障机制。此外,基于科技服务平台数量和水平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航空产业领域的平台要向国际高水准看齐,积极打造高水平的行业科技平台,申报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三是构建多维度的协同创新发展保障机制,南昌市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分别以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推进。在显性上,政府牵头,航空企业、研究所与航空院校共同参与组建联合创新中心,为创新合作提供服务,同时通过新产品促进显性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在隐性技术研发上,与拥有航空研发技术优势的高校联合承办研发培训,提升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国内外名校联合承办航空产业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提升江西省航空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实现隐性协同发展。

(三)进一步在“产”与“用”上拓展

通过进一步在“产”与“用”上拓展实现产、用的深度融合。一是通过“产”上“民参军”,采取措施释放航空、军工等核心企业生产能力,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生产。从传统航空产业的“自产”生产模式转向“自产+合产+公开采购”生产模式,构建南昌市航空产业合作平台,招标有资质的企业共同生产,积极吸收民营企业先进的技术与优良的产品为航空军工服务,以军用需求刺激带动企业共同发展。二是在“用”上“军转民”,将军用航空产业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向民用航空产业及其他技术、产品、服务转化。充分发挥航空院所、研究机构的优势,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民用技术,激活南昌市航空产业的生产研发潜能,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军转民”应用市场,带动双向需求。具体方式有:具备条件的军用企业可以积极培育组建新的民用子公司,类似于洪都航空等上市公司,利用军用技术服务于民用产品,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提高军用航空产业技术、产品与服务在民用领域的应用率。三是深度开发航空产业和应用,推动周边业态一体化融合发展。如推进赣江新区航空产业零件配套基地建设,发挥鄱阳湖等水域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通航+旅游”“通航+城市服务”等通航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深挖特色航空产业,如探索“VR+航空”“人工智能+航空”等深度融合,走差异化市场也是扩大“产”与“用”空间的重要途径,促进一体化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接

在战略协同上,政府以实现航空产业长期发展为导向,牵头成立航空产业专家指导小组,增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指导机构,负责组织协同和发挥桥梁作用。具体做法有:一是对南昌地区航空产业进行评估、分析,找出问题,把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职能转化为连接航空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链接手”,与各主体共同解决阻碍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断链”问题;二是制定科学实用的指导方案与发展政策;三是政府从航空产业的战略需求、发展布局和整体利益出发,为“大南昌”航空产业的产学研用提供建设资金、财税、金融、土地、人才、市场监管及产业协同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协同发展。

(五)以股权为纽带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加强航空产业产研一体化资金支持。一是构建航空产业技术合作联盟,基于股权为纽带的技术合作、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洪都航空、昌飞、602所牵头与南昌航空大学无人机研究所和翼眸科技无人机企业共同参与成立“南昌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搭建无人机产业产学研用投一体化发展体系,形成以股权为纽带的无人机产业技术合作联盟。以参股的形式共同组建平台公司,基于技术合作与成果分享机制,促进研发、技术及生产等方面的合作。以股权为纽带的技术合作联盟,使产业更容易获得股权资金渠道的支持。二是构建完善的航空产业投融资体系,以产融一体化发展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多元化航空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快航空产业金融发展。具体做法有:首先,要打造完善的航空产业金融业态发展平台,加大社会资本参与度,增加航空产业资金来源渠道,重点打造产业基金平台,组建江西省政府千亿母基金及分支航空产业子基金;其次,以加大航空产业融资总额为目标,加强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调整,完善融资结构;再次,加大对江西省航空工业城等重点战略性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优先扶持有活力的航空制造企业,重点扶持产业融合性强及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航空产业。

(六)缓解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通过缓解专业人才供需矛盾,进一步促进航空产业产学研用的融合。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扩大航空产业人才规模与提高本土人才质量,进一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避免江西省内高校航空专业集群培养体系滞后。此外,与国内外著名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优化人才结构,减少人才培养滞后与脱节的现象,实现“人才精准”输出。二是通过协同合作,改变南昌市航空产业“研”的弱势局面,组建国际化航空产业研究院,为“研”寻找新平台,是增强南昌市航空产业研发实力的新路径。同时,可以与知名航空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引入知名研究分支机构,协同“学”与“研”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产业发展在技术创新、制造设计等方面的难题。此外,还要加强航空特色专业的学科建设,为特色航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推动“学-产”“学-研”与“学-用”协同发展。三是完善航空产业人才政策,留住本土人才,加大引进航空人才的力度。在留住优秀人才上,可采用“荣誉+补贴”的模式,在补贴上采用“哑铃型”激励方式②,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上采用“事业+平台”的模式③,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解决航空产业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注 释:

① 大南昌航空产业是指以南昌为主核,景德镇为副核构成南昌—景德镇2小时高铁航空产业经济圈。

②“哑铃型”激励方式,即前期与后期补贴占比最大的补贴激励方式。

③“事业+平台”模式是指给予高层次人才较高的事业位置和平台。如引进院士,在重点平台上安排高职位等方式。

猜你喜欢

南昌市南昌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模拟成真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A Syllabus designed for business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