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血小板体积、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梗死及其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1-04-28张卫峰陈小勇赵克温
丁 宁, 张卫峰, 陈小勇, 赵克温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25)
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反映了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以及形成血栓的能力,其增大是血小板活化增强和“动脉内血栓前状态”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关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病因学研究,尤其是血小板因素、纤溶状态与CI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等与CI的发生有关[2]。D-二聚体(D-dimer,DD)是稳定交联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高凝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是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与不稳定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参与凝血过程,是血栓的主要成分。有研究证实,作为凝血、纤溶系统亢进指标,DD、FDP水平可预测、评估CI预后状况[3]。本研究拟探讨MPV、DD、FDP水平与CI发病及其梗死体积和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303例CI患者作为CI组,其中男200例、女103例,年龄(69.20±7.75)岁,临床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确定的CI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疾病、肝胆疾病、肾功能疾病、痛风等患者。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7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3名、女17名,年龄(71.97±4.12)岁。2个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集所有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别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管和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在1 h内完成检测。检测仪器为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和ACL-TOP 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芬兰IL公司)。DD和FDP检测试剂盒均购自芬兰IL公司。
1.3 诊断标准
患者发病72 h内行CT或MRI检查的梗死体积,依据Pullicino法将脑梗死体积[5](脑梗死体积=长×宽×扫描阳性层厚/2)分为小梗死灶(<5 cm3)、中梗死灶(5~10 cm3)、大梗死灶(>10 cm3)。同时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6]将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轻型组:CI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0~15分;中型组:CI NIHSS评分为16~30分;重型组:CI NIHSS评分为31~4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P25~P75)]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轶和检验。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MPV与DD、FDP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PV、DD、FDP水平与CI NIHSS评分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I组与对照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MPV水平比较
CI组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LT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I组与对照组PLT计数和MPV水平比较
2.2 CI组1 d和7 d的DD、FD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CI组1d DD、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7 d DD、FD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I组1 d和7d DD、FD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2.3 不同梗死灶CI患者MPV、DD和FDP水平比较
随着梗死体积的增加,MPV、DD和FDP水平逐渐升高,不同梗死灶CI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梗死灶CI患者MPV、DD和FDP水平的比较
2.4 不同CI NIHSS评分组MPV、DD和FDP水平比较
随着CI NIHSS评分的增加,MPV、DD和FDP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CI NIHSS评分组MPV、DD和FDP水平比较
2.5 MPV、DD和FDP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PV、DD和FD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37 0,P<0.05;r=0.483 2,P<0.05;r=0.478 1,P<0.05)。见图1。
图1 MPV、DD和FDP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
2.6 MPV与DD、FDP的相关性
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PV与DD、FDP水平呈正相关(r=0.426 1,P<0.05;r=0.438 9,P<0.05)。
3 讨论
在血小板参数中,PLT计数可反映PLT生成和凋亡的动态平衡。MPV主要反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PLT生成情况,是PLT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MPV增高,PLT体积增大,活化增强,易导致血栓形成。在CI患者中,MPV增大的原因可能是外周血中PLT大量消耗,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产生体积较大的新生PLT,使MPV反应性增大,体积较大的PLT更易黏附和聚集,其包含较多的糖原、血小板凝聚反应因子、腺嘌呤核苷酸等物质,这些物质被释放后,进一步促进PLT激活与凝聚,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促进血栓形成[7]。同时,活化PLT产生的5-羟色胺可加速PLT聚集,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和增生,并可以通过与白细胞、内皮细胞、异型细胞间作用,诱发动脉粥样硬化[8]。心血管疾病患者MPV水平会明显升高,MPV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预测价值,提示MPV有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9]。
血浆DD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能够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程度,是诊断血栓形成的理想标志物[10]。CI 患者血栓形成产生大量交联纤维蛋白,纤溶系统激活,纤溶酶活性继发性增强,纤维蛋白降解,当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时,DD升高。因此,DD可被视为纤溶过程与高凝状态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与纤溶亢进现象[11]。FDP反映机体纤溶系统的激活情况,FDP水平升高,纤溶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急性CI发生。同时,高水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具有重要性和独立性,当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时,大量纤维蛋白原被降解形成FDP。FDP与白细胞介素-1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12]。FDP的形成促进了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后者通过自身及其诱导生成的其他炎症因子参与粥样斑块形成过程[13]。以上结论表明,FDP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CI组MPV、DD和FD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梗死体积的增大和NIHSS评分的增加,MPV、DD和FDP水平逐渐升高(P<0.05),表明MPV、DD和FDP水平与CI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MPV水平与DD和FDP水平也存在线性关系,表明在CI患者中,MPV增加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能力加强,进而促进血液凝固,加快血栓形成;DD水平在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时会升高,产生的各种肽片段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大量纤维蛋白原被降解为FDP,所以MPV水平可反映血栓程度,血浆DD可较直观地反映机体的凝血和纤溶状态。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经过7 d的治疗,CI组患者的DD和FDP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DD和FDP水平可作为CI患者的临床动态监测指标。因此,MPV增大、DD和FDP增高可作为CI的临床预测指标,对CI危险分层、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MPV、DD和FDP水平与CI患者的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均有关,对CI患病风险预测及分期、预后评估都有一定价值。另外,MPV、DD和FDP是检测便捷、价格低廉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提高对MPV、DD和FDP的临床认识、加强定期动态监测对识别高危CI患者、降低CI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