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

2021-04-27张妍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创新意识探究

张妍

[摘  要] 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开展探究性教学,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建构,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品味探究乐趣,体味数学魅力,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 探究;现实生活;创新意识

大量教学实践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基于此,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优质的教与学的方式,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推崇和学生的喜爱。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手,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探究等过程,提升数学能力,增强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现就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多个课例,对有效设计和组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培养数学能力进行整理和思考,与同行交流。

■一、联系现实生活,品味探究乐趣

从教后,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不会探究,探究的过程仅仅是凭感觉,或是凭经验,这样的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伪探究”。“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设计学习场景,给予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觉自发地参与到探究中去,品味探究的乐趣,收获数学知识。

案例1  以“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探究性活动为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你们最想测量的是什么的面积呢?

生1:我想测量一个人身体表面的面积。(其他学生哈哈大笑)

生2:怎么可能呢?得准备多大的方格纸才能测量出人身体的面积?

师:下午的活动课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如何?(学生们先是一愣,而后变得异常兴奋,纷纷期待着下午活动课的到来)

活动课上:

师:你们觉得测量人体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呢?

生(想了想):平方分米。

师:很好,下面邀请一个小模特上来,再请一名同学过来画出人体轮廓。(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方分米”的方格纸板,之后很快敲定模特和绘画人选)

师:那么放在哪里测量呢?(铺在地上,不方便全班观看;铺在讲台,讲台又太小。学生激烈地探讨着)

生3:可以将方格纸靠在墙壁上,然后模特背靠纸板,绘画同学则可很容易描出人体轮廓了。(学生立刻展开了行动,“作画师”也很快完成了描绘的工作)

师: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教师将纸板贴在黑板上,大家开始数格子)

生4:整格一共有18格,半格一共有32格。

生5:一共有18+32÷2=34(格)。

生6:模特的表面积约为34平方分米。(大家个个兴高采烈,自认为已大功告成)

师:那么,哪个单位测量更加精确一点呢?

生7:平方分米的单位比平方厘米大,我认为平方厘米更加精确。

生8:那现在再将单位改小,不是很麻烦吗?(其他同学也开始附和)

师:也是啊!那如何是好?

生9:整格的不需要再分了,直接单位换算即可,只需将半格的用平方厘米作单位即可。(于是,大家又一次投入制作、测量的过程中去,不亦乐乎)

生10:我们得到了结论,小模特身体的面积约为2968平方厘米。

生11:哇,居然和原先所测的结论相差了432平方厘米。

……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品味探究的趣味,体味成功的乐趣。课堂也不似平日教学那般平淡无奇,多了一些争论,多了一些问题,多了一些答案,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些欢笑。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不仅探究得出了结论,也探究得出了经验,真正地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親历建构过程,体味数学魅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强调“以学为中心”是完善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最终获得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因此,教师应强调数学的“数学味”,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和问题的解决中亲历建构的过程,体验成功喜悦,真正做到理解数学,感悟知识本质,体味数学魅力。

案例2  以“面积单位”的探究性活动为例

问题:把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纸,剪裁为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再将其排列成一排变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分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空间观念只有在实践操作和数学思考相沟通的情形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进一步地,有了如下探究过程: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中含有几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呢?

生1:10个。

生2:100个。

生3:40个。

……

师:到底是多少呢?下面大家先拿出几个剪好的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教师打来一盆清水,并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之后,再示范性地将自己手边的几个正方形纸片沾了一点水,依次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里,直至贴满第一排)

师:我们来数一数,这一排有几个?

生4:10个。

师(追问):现在面积是多少?

生5:10平方分米。

师:我们继续把它贴满。(学生也依葫芦画瓢,将手边的小正方形依次贴在黑板上的大正方形里,直至大正方形被完全填满)

师:现在看看,一共有几排?

生6:10排,一共有100个。

生7:所以1平方米里有100个1平方分米。

师:那把它们摆成一排,又会如何?长是多少?(教师又取出透明胶带,将10个一排的小正方形移下来,依次贴在教室的墙上,一排又一排,墙上贴了一条很长的长方形。大家也不由自主地数了起来)

生8:一共是10米。

生9:哇,太壯观了,都要贴到教室外面去了。

……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去感受运动中的图形,让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生成始料未及的数学体验。整个过程中,通过亲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知识,攀登知识的高峰。

■三、开放探究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深切地呼唤着创新人才,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要勇于创新,设计适合探究的高效问题,并给予学生适度开放的探究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充足的探究时空和开放的探究过程中,有效发展自身的潜能。这样一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成时代赋予课堂教学的使命。

案例3  以“假设的策略”的应用为例

问题呈现:买3根香蕉和2个橘子需要8.7元,买2根香蕉和3个橘子需要6.8元,请问1根香蕉多少钱?1个橘子多少钱?

正是因为给足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得出了各种解题策略,出现了以下登台展示的精彩场面。

思路1:5根香蕉+5个橘子=8.7+6.8=15.5(元),1根香蕉+1个橘子=15.5÷5=3.1(元),3根香蕉+3个橘子=3.1×3=9.3(元),1个橘子=9.3-8.7=0.6(元),1根香蕉=[6.8-(3×0.6)]÷2=2.5(元)。

思路2:5根香蕉+5个橘子=8.7+6.8=15.5(元),1根香蕉+1个橘子=15.5÷5=3.1(元),1根香蕉=8.7-3.1×2=2.5(元),1个橘子=6.8-3.1×2=0.6(元)。

思路3:根据题意,可得6根香蕉+4个橘子=17.4(元)①,6根香蕉+9个橘子=20.4(元)②。②-①=5个橘子=3元。1个橘子=3÷5=0.6(元),1根香蕉=(6.8-0.6×3)÷2=2.5(元)。

在这样一个充满疑问和争论的课堂上,学生产生了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得创新意识在这样开放性的探究中得以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已经超乎课堂预设,这些都是简单的直接讲解无法实现的。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课堂不再似以往一样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把探究理念包含其中,针对全体学生,发挥探究性教学的作用,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学习更加丰满、更具有创造力。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创新意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假期归来